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大约2500多年前,大圣人孔子开创了一个学派,叫儒家,也称儒教。儒教一直以来,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存在。不但在国内影响巨大,在东亚和亚洲其它地区影响也非常深远,朝鲜半岛、日本、中亚、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区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王明阳、张载等人。

儒家认为人一经生下来,就已经是后天的人,要清楚自己是社会中的一份子,要有一种参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要积极面对现实,遵循既定的社会规则,在现实社会中发挥和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入世”。

儒家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制定儒家思想时,可以说,孔子是以家庭日常行为准则为基础,从而把道德规范和行为处事方式延伸到整个国家和民族。儒家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九个字,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指的是仁爱、仁慈、仁厚、仁贤等,是孔子对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不论大到国家,还是小到个人,处处都要以仁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和谐发展。

义有大小之分,大的方面指的是深明大义,就是说遇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利益时,要有深明大义的情怀,懂得舍小我,成全大我。小的方面指,对任何人都要讲义气,要有仗义之心。

礼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标准,规范人们要有修养,对周边的人或物要彬彬有礼,要有礼貌,识体统,讲礼仪。

智指智慧和知识,就是说,人在社会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增长知识和智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信指诚信,讲信用,是对人们基本的道德要求。

恕指宽恕、宽容,要求人们活在世上,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忠指忠诚,上到国家、民族,下到亲朋好友以及所有人,都要忠诚对待。

孝指孝顺,敬孝,对长辈一定要孝顺,尊老爱幼。但也不能一味的愚孝,长辈若有错,要明确指出来,好言相劝,以理说服长辈,而不是恶言相加。

悌指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某人有困难了,要伸出援手积极帮助。

道家是另一个大圣人——老子创建的学派,大约形成于春秋时期。老子被西方学者称作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的“道圣”。据史书记载,连知识渊博的孔子也常常向老子请教。代表人物有黄帝、老子、庄子、鬼谷子、姜子牙、诸葛亮、李白等人。

道家是老子集合古圣先贤的大智慧后的产物,他把先贤思想精华归类整理出来,加以完善,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道家思想以“出世”为主。

道家学说把世间万物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万物相辅相成,并非独立存在。以“道”为最高哲学思想,认为“道”才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如果“道”被破坏了,那么,就是自取灭亡。

道家看清了事物规律的变化,对道极为崇拜,因此,看得非常长远,落脚点站在历史高度,不局限于一个时间段内的价值和是非的判断。

简单地说,道家可以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概括出其思想精华。认为自然是最神圣的物质。

以我的认识,这句话应该这么理解,人在地球上吃穿住用行,做着大量活动,势必会影响到地球正常的生息规律和生态环境。既然地已经被影响了,那么这种影响就会由地传染到天。天被影响了,道肯定避免不了被影响。道被影响了,当然就影响了自然。因此说,世上一切的一切最后都是道生成的,任何事都能引起连锁反应,做什么事之前,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按个人意志和欲望强行改变它。

道家还有一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样是道家对世界本质及其生成、变化的贴切描述。

法家被认为是从儒家学派里分离出来的一个学派,同时又吸收道家,以及其它学派的思想。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韩非、李斯等人进行了大力发展,逐渐变成了一个成熟学派。

法家提倡法制,认为健全的法律法规才是治国的根本。法家核心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人性观就是法家对人性的看法。法家对人性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和剖析,在法家看来,人性中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每个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难以改变的。只有制定出相应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才能杜绝或减少人性中恶的一面。

诚信观是指人和人之间要真心实意,开诚布公,表现为诚实忠厚,不欺诈别人,也不随便怀疑别人。这个诚信跟儒家学说里“信”的涵义基本一致。是教人做人的基本道理。

义利观表现在,法家认为人的道德观念和信仰不会一成不变,它们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用现在的思维来理解,就是穷则思变,为富不仁等。因此说,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人们的行为很有必要。

另外,富国强兵,也是法家主张的主要思想,商鞅变法便是对这种思想最好的实践。

其他网友回答: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达到了一个文化的巅峰时期,儒家、道家和法家是三个在“诸子百家”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学说。儒家由孔子创立,代表作《论语》,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所谓的“仁”最初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后来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而“礼”指的是周礼,其一为尊尊,就是把人区别分为许多等级,并保持低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承认贵族的特权也就是等级制和君主制原则;其二是亲亲,即对亲族的爱,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也就是宗法制的原则。道家是由老子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系统理论,代表作《老子》,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所谓的“道”是指宇宙之本,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其思想核心是“法”,所谓的“法”是指法律、规章和刑罚,主张“以法治国”。

道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在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则没有什么特别的主张。而儒家与法家重视协调的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儒家与法家又是完全对立的。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法家认为维护当时贵族在经济和政治利益方面的世袭特权的礼制是落后的,不公平的,法家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仁”与“礼”,既要相互仁爱,以德服人,又要尊卑有别。法家则主张人与人之间不区别关系的亲疏,不区分地位的尊卑,一切用法律来判断。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以人为本——立人。

道家顺应天道——顺天。

法家帮君主驯服奴才——驯奴。

下面详细解析:

一、儒家。

儒家思想可分为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

1、道德规范。儒家的道德规范分为私德和公德。

私德是基本和核心。即亲亲之爱。父母有慈,儿女有孝;兄长有爱,弟妹有敬;丈夫有情,妻子有义。家庭是儒家最最最最重视的,所谓家和万事兴。

然后是公德,包括有诚信,见利思义。遵守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德。

如果把道德规范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墨家的道德规范是上上,毫不利己,无私奉献。而儒家是中中。和墨家相比,儒家比较自私,99%为自己,1%为他人——君子救急不救贫。墨家是100%为他人。就是雷锋精神和gczy道德。

2、儒家的政治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就是把权利关进牢笼。君主只有两分的自由——给君主戴上紧箍咒,戴上枷锁,关进牢笼。卿大夫有四分自由——给卿大夫戴上紧箍咒,关进牢笼。士有八分自由——只戴紧箍咒。不用进牢笼。人民有最广泛的自由——礼不下庶人。在儒家经典《左传》中,国君与远嫁他国的女儿见上一面,就要被孔子批判:非礼也,国君非民事不举。读过《左传》,觉得儒家对国君要求太苛刻了。儒家真有点酸腐。国君动不动就被骂个狗血喷头。

2、德治兼法治。儒家的礼治,包含了法治。

孔子修订的《尚书》中,有立法为民,司法独立,不罪无辜的法治思想。以及疑罪从无,利于被告的无罪推定论。孔子在教授仲弓法治思想时。引用《尚书》之言:大辟,疑,赦。这比古罗马的无罪推定论领先了五百年。

人类法治思想的鼻祖不是孟德斯鸠,而是圣人孔子——立法为民,司法独立,疑罪从无,不罪无辜。(而法家是法治的头号死敌。稍后详细论述)

3、奴役臣民的暴君,必须诛杀。

孔子主张,一心为民的君主坚决拥护(如楚昭王,汉文帝,隋文帝)。奴役人民的暴君必须诛杀(如桀纣,秦皇汉武)。孔子歌颂汤武革命,孟子歌颂汤武诛独夫。

4、当下和未来的政治思想。

孔子主张,在当时,君守君道,臣守臣道。遵守周礼。因为周王朝人与人相对平等,人民没有丝毫奴性,言论自由,人民有批评议论政治的权利,执政者对人民有一颗敬畏之心。

在未来是大同社会。孔子谓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鳏寡孤独皆有所养。也就是民主法治社会的高级阶段。今天已经有十来个国家实现大同社会。

5、提倡言论自由。

子产不毁乡校:子产执政时,国人在农闲时,常聚集在乡校谤子产之政。然明建议毁掉乡校。子产称:乡校是人民休息议政之所。对于人民的批评,执政者应该接受他们的指责。有过改之,无过加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孔子听闻此事后盛赞子产——仁!

6、职业平等与贵贱。农夫赴时,百工制器商贾趋利。

7、天道。儒家思想的核心虽然是人道,但孔子也阐述了天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宇宙即人类万物并非上帝创造,而是由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产生。孔子的世界观,受老子影响。

8、其他。

鬼神观:人死为鬼,圣贤死神。敬鬼神而远之。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有人黑孔子,说孔子提倡以德报怨。真是黑白颠倒)。

中庸:中庸就是处理事情恰到好处,不走极端。以武备和战争为例: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就符合中庸之道。(瑞士就做的很好。二战时既宣布中立。又积极备战,天天练兵。以备万一)

二、道家。

道家思想与儒家异曲同工。也反对君主钳制刑狱。君主要无为,不该管的不要管。

道家的政治主张与儒家相近,不在赘述。

1、天道。如果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道。那道家思想的核心则是天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的文章《老子》札记里有详尽解析)

人类万物并非上帝创造,而是源自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杞人忧天的故事是对道家世界观的高度概括。(我的文章《列子》札记里有详尽解析)

2、辩证法。

老子的辩证法一言蔽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对立统一规律和柔弱胜刚强。

3、儒家的人生观积极向上——制天命而用之。道家的人生观没儒家积极向上。

三、法家。

法家思想是捍卫君权,奴役臣民。具体有三大手段:刑罚、术(阴谋诡计)、愚民。前两者是低级手段,后者的愚民是高级手段。

1、刑罚。法律必须体现君主的意志——‘’君生法,臣民守法。‘’君主必须牢牢钳制刑罚——‘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杀之柄。’株连,灭族。宁枉勿纵。

法家无疑是法治的头号死敌。

2、阴谋诡计。在法家经典《韩非子》中,指示通奸,投毒暗杀,各种阴谋诡计,层出不穷。汉代法家酷吏张汤,唐代法家酷吏来俊臣把韩非子的刑罚和阴谋诡计完美的结合,并用于实践。

3、愚民。

让人民不能有思想,有道德,有灵魂。扼杀思想和言论。

周王朝和儒家都支持人民批评政治。法家和秦朝把批评政治定名为诽谤罪。汉代法家张汤甚至以腹诽罪,处死颜回的十世孙,儒家大师颜异。谁肚子里骂皇帝,谁死!

4、尚奸与恶政。

商鞅主张,选拔重用奸恶之人。‘以善民治奸民,国削至乱。以奸民治善民,国治至强。’

恶政就是贫民、疲民、辱民、弱民、愚民。

贫民——家有积粟,则逸于岁。

弱民——治国之道,首在弱民。

辱民——民辱则尊官贵爵。

疲民——商鞅要求人民耕地时,眼睛不要乱看,耳朵不要乱听,嘴巴不要闲聊。也让人想起驴拉磨的时候,为了让驴专心拉磨,驴主人会把它眼睛蒙上。法家比驴的主人想的更为周全。不但要蒙上眼睛,还在塞上耳朵,堵住嘴巴。

要领悟法家思想的真谛,一定要看李连杰主演的电影《狼犬丹尼》。

5: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韩非子称,孔子居然歌颂汤武这两个乱臣贼子。韩非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甚至称:主而诛臣,焉有过?!君主诛杀臣子,没有任何过错,天经地义。

法家和黄老都认为汤武弑君。儒家、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皆认为,汤武革命。汉景帝时,有一场汤武弑君与汤武革命之辩。最终以儒家的完胜告终。

总之,法家就是让君主驯服臣民,大臣是:从主之令,顺主之为,专心于侍主者,为忠臣。人民是:寡闻从令。

附录:秦朝灭亡后法家思想第一次占统治地位,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把群臣,皇族屠戮殆尽。重用法家桑弘羊大肆敛财,卖官鬻爵。国家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吏治混乱。

以孔圣人哄天下,以韩非子治天下。最典型的帝王是汉武帝,最典型的王朝是明清。明清两代法家思想五百年的统治,孕育了中国人的奴性。

最接近儒家思想思想的时期有二:一是周王朝,二是北洋政府时期。这两个时期最接近民主法治社会。此外,隋唐宋三朝,儒家思想也占主导地位。

其他网友回答:

1.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学派。有人说,明明知道不行,还要去做,这不是很傻很天真吗?其实不是的。这恰恰反映了儒家是一种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学说,它是入世的,是一种教人努力奋斗的价值观。儒家学说也是中国哲学的最主要流派,儒家学说关于人生的意义、价值、理想等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是中国人行动的指南。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仁,仁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要爱人。首先是爱谁?从血缘上来说,我们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其次是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亲人朋友,再把这种仁爱的精神推广到全社会,那么这就是一个充满仁爱和温暖的社会。孟子把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往前大大地发展了。孟子说“仁者无敌”,他渴望在社会上实行仁政。就是君主爱老百姓,老百姓也爱君主,这样的政治就是仁政。

儒家的第二个思想是义。义就是合适的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做的就是正义,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不义。

儒家的第三个思想是礼。礼就是各种礼仪规范、规章制度等。孔子特别重视礼。他曾经说“不学礼无以立”。要是想在社会立足取得成功的话,必须要践行各种礼仪规范,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儒家的第四个思想是智。就是智慧的意思。

儒家的第五个思想是信。信就是诚实,有诺必践的意思。

儒家的第六个思想是忠。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要想在社会上立足,你就要先帮助别人立足,你要想做事通达无碍,你就要帮助别人通达无碍。

儒家的第七个思想是恕。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承受的东西,你也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是一种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人生观。

儒家的第八个思想是孝顺。孝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

儒家的第九个思想是悌,就是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儒家都是教我们如何在社会上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因此,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贴近现实的,是教人努力奋斗,为社会做贡献的。要是真的无法成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怎办?孟子给我们提出了一条明确的路径,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困顿的时候,治理好自己的身心,在通达、成功的时候,我们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儒家的胸怀和理想。

2.知其不可而逃之的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到了战国时代是庄子。道家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流派。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和无神论的因素。他们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的第一个主张是贵柔,就是以柔软柔弱为贵。老子经常说,牙齿是坚硬的,舌头是柔软的,人老了,牙齿都掉光了,但是柔软的舌头还在。他还说,人在活着的时候,都是柔软的,死了就变成硬邦邦的了。由此,他认为,只有柔软柔弱才是保全生命之道。老子特别喜欢水,认为水才是我们学习效法的榜样,水是柔弱的,无所追求的,但是水可以包容万物,水可以战胜一切,所以他说上善若水。

道家学派的第二个思想是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矛盾的运动组成的,组成天地的是阴阳之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其实这句话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很简单,祸福相依,矛盾对立转化的哲理,第二层意思,是对人生的深刻的认识,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你取得巨大成功,走在人生巅峰的时候,一定要警醒了,你要知道,可能倒霉的事情马上就要来了。同样,当你困顿不堪,处于人生的低谷的时候,也不要灰心丧气,或许转机和幸福就在你的门外敲门呢。

道家的第三个思想是清静无为,是不争。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就是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他不做什么,而天地宇宙照常运行,按照海明威的说法就是“太阳每天照常升起”。反映在人生观上,老子说他有三件宝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个是慈爱,一个是简朴,第三个就是不敢为天下先,不去争,淡然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未来。

道家的第四个思想是万物同一,生死同一,什么东西都一样。这个主要是庄子的观点。庄子认为世界万事万物说到底都是一样的,生与死也都是一样的。所以,庄子的夫人去世了,他不仅不悲伤,还很高兴。这不是说他和他老婆的关系不好,而是他认为,既然生与死都是一样的,死也就意味着另外一种方式的生,老婆死了他还很高兴。既然人生什么都一样,那么还争那些利益干什么。

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有一首词,叫《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人们追来追去,都是像蜗牛的角,苍蝇的头一样的利益,没有任何意义。

3.动不动就砍人提倡阴谋诡计算计的法家。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本来是韩国的贵族,一心想要振兴韩国。他写了《韩非子》一书,阐明用法治来治理国家的思想。秦始皇觉得他厉害,千方百计想要得到他。于是就派兵攻打韩国,要韩国交出韩非子,否则就灭了韩国。韩国没办法,就把韩非子送到了秦国。秦始皇非常欣赏韩非子,韩非子虽然口吃,但是他的思想很厉害。韩非子认为人性是恶的,是自私冷酷的,人与人之间没什么爱,有的只是算计。他说,车行的老板,盼着别人都升官发财,并不是他的心善良,而是想多卖出去车子。棺材店老板天天盼着死人,不是说他的心不善良,而是想卖棺材。既然人心叵测,那么只有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用更高明的阴谋和算计来算计别人。结果很悲催。韩非子被同班同学李斯给算计了,死在监狱里;李斯被太监赵高给算计了,被腰斩;赵高被秦三世给算计了,全家抄斩;秦三世被项羽给算计了;项羽被刘邦给算计了。总之,都没有好!

其他网友回答: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人们称它为“百家争鸣”时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当属儒家、道家,其次则有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等。

今天,有书君就向小伙伴们分别介绍一下儒家、道家和法家各自的思想主张及其区别吧。

1.儒家

说到对现如今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大多数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估计就是儒家思想了吧,尤其是孔子,孟子,以及《论语》这部作品,儒家可以称得上是“百家争鸣”之首,现在来看,它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之一了,如今还有很多国家借鉴学习其中的思想。

儒家主要的思想就是“仁”,“仁”即“爱人”,它在政体现治上的即为“大一统”、“大同”了,儒家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儒家与其他几家思想最大的区别就是包容,正是因为这份宽容,使得我国之后对其他文化和思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包容,这也是儒家后来能成为华夏治国理念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儒家的‘仁、德、礼、义’等等思维概念都是围绕着‘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而展开论述的,由于其思想核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观点上,故此儒家思想受到了历朝历代的封建君主崇捧。

2.道家

道家的思想与其他流派不同之处在于出世,与儒墨法的积极入世相比,道家却反其道而行,崇尚无为和遁世。

是道家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点,提倡“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治国主张,其政治理念是“小国寡民”与“无为而治”,达到“损有余而补不足”,把矛头指向当时儒家所维护的‘礼’和法家所倡导的‘法’。追求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得更加顺其自然。

3.法家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法家不能算是独立的一派,他的思想源头出自儒家,不同之处在于他将儒家的礼法治国取其极端,完全依法而行,属于专制的极端,很难作为大国长久的治国方式,所以秦亡后即被淘汰。

记得之前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诸子百家》中说,无论是儒家、道家、墨家,都有一定成分的理想浪漫主义在里面,法家思想其实是最现实的,这个观点有书君也很赞同,法家思想,其实是在封建制度下最有效的一种治国思想。

法家强调治国有两大要点,一是赏善罚恶,绝不手软;二是御臣有术,君王需无喜无悲。该学派主张“以法治国”的理念而闻名遐迩,提出了一整套治国理论和方法,为建立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也为以后历朝历代君主实行专制提供了方法。反对儒家‘复礼’的政治主张,认为‘法’能够“定分止争”和“兴功惧暴”,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虽然法家能认识到人有“好利恶害”与“就利避害”的本性,却无限夸大了‘法’的作用,这与现代‘以人为本’的民主治国理念有根本的区别。

4.区别

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轨迹来看,道家与儒家可谓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学说,像天空和大地一样永远不会结合在一起,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种无为是任自然的无为,即一切顺应自然,不要将人的主观意念强加于治理之中,一切皆有自然法则之手予以调节,儒家则坚持教化之功,是当中适制度已有效运行、贤德之人已各适其任以后,君王不必进行画蛇添足式的标新立异之为。

而法家与儒家的区别归纳起来则是:法家治道是不引导教化人的立身之本而妄图强制规范人的行为的治末之道;而儒家治道是通过弘扬人性中的贤性之本去抑制不肖性之本以引导规范人的立身之本,从而使民自“知所去就”的治本之道。

说到道家与法家,那就更不一样了,它俩恰恰相反,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认为法律是对人类的束缚,需要全部舍弃掉;而法家则主要主张用法律去惩戒人类,认为人类本性顽固,需要用权威去治理天下。

通过这些对比,或许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去了解到各种思想间的区别,对今后的生活也有一些帮助吧。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道家、法家思想,都是影响中国数千年的超级思想,他们或明或暗、或主流或非主流,都沁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儒家思想是最积极向上的,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它就像一个涉世未深的毛头小伙,相信人性美好,渴望建功立业。

同时,它还喜欢教育人,要求大家遵守它提出的那套规则,比如“三纲五常”。

总之,儒家思想特别适合教育小学生: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建设祖国。

非常正能量,但略带幼稚。和平时期,尚且可以作为主流思想,一旦遇上兵荒马乱的暗黑时期,就会被彻底抛弃。这种时期,儒家称之为“礼坏乐崩”。

相比之下,道家思想显得有点消极:我就自己跟自己玩,我不想跟你们掺乎。

什么治国平天下,什么立功立德,道家统统不感兴趣。因为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道家会显得特别高深。

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道家称之为“无为”。

但是,大家千万不要让“无为”这两个字骗了。无为之后,是无不为。

道家就像一个不得志的中年人,在社会中浮沉多年,却一直没有作为。于是他一怒之下,老子不跟你们玩了,老子做隐士去——这是无为。

可是,自古隐士,有多少是真隐,又有多少是在走“终南捷径”,这就不得而知了——此即无不为。

如果说儒家和道家都多少含有一点虚伪的成分,那么法家是绝对的真小人。

法家的思想基础是相信“人之初,性本恶”。法家说,既然大家都是坏蛋,那就别装了,咱们互相伤害吧,看看谁的本事大。

法家最讲“权术”,并且把它堂而皇之地供奉在上,一点伪饰都没有。法家说,术有二柄,一为奖,一为罚。皇帝掌握好这二柄,就可以驱使臣子们为他卖命了。

自古以来的皇帝,貌似都掌握了这一招。

所以,中国几千年历史,名义上是儒家思想牢牢地占据了主流,其实这都是表面。在表面之下的深处,真正较量的,是法家的权术,正所谓“外儒内法”。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一、儒家扬善

儒家还是很有理想的,《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猛地一看这段话,是不是跟共产主义的理想长得很像?然而在那个时代,实现这个理想的最大障碍是国家权力的世袭制,首先“选贤举能”就不可能彻底实行。

孔子的主要思想,首先从一个“爱”字出发,由近及远,从亲到疏,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是美好的人间。礼,选贤举能之后的各安其职,各守其分。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花了更多精力劝说君主施行“仁政”,提出了一个超前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孔孟的思想主要在于“扬善”,然而恶人不听你这套怎么办?荀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隆礼重法”,“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

二、法家惩恶

荀子的两个学生韩非子和李斯最终都成为法家,韩非子更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认为靠道德教化感悟人是行不通的,“利害”才是关键,要通过法令强制规范人的行为。

法家主要在于惩恶,法令是社会的底线,既然是底线就不宜定的过高过细,否则就容易让整个社会绷得太紧而失去韧性,一旦遇到强力冲击就会瞬间崩溃。秦朝很快灭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独尊法家,严刑峻法,遇到冲击很快崩溃。

底线定的低,也有问题,会有人在模糊地带行小恶而无所顾忌。对于模糊地带,此时应辅以道德教化,形成社会舆论压力,使人自觉规范行为,或顾及舆论而不愿为小恶。

自汉代以后的中国帝国时代,有提法说中国实行的是“阳儒阴法”。其实颁布法令和推行道德都是明面上的事,不存在“阴法”的问题,倒不如说“隆礼重法”更加客观。

三、道家自然

老子、庄子关于本源问题的讨论此处不谈,道家主要主张崇尚自然、追寻天性。老子主张小国寡民,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更是彻底的追求天性自由,人生逍遥,摆脱一切束缚,遨游于天地之间。

道家尤其是庄子的理想,非常具有美感,但只能在心里梦想一下,或者极少数人试一试。如果大家都效仿,那只能是一起回到原始时代,并且没有洪水猛兽,没有暴力战争,每天和风细雨,鸟语花香,有采之不尽的野果琼浆,人人都达到了“思无邪”的精神境界。

道家理想是中国人的精神“桃花源”,现实生活重压之下,读一读庄子的文章,恍恍惚惚,美轮美奂……

其他网友回答:

“外儒内法,兼之以道”,儒、道、法三大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它们的区别,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治世用法。

表面上看来可以理解:

儒、道的人生态度是相反的,前者主动积极、后者被动消极。因此,“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双方看似是对立的;

至于儒、法,则存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都是积极入世,为了建设更美好的社会秩序出谋划策。但双方的分歧在于方式的区别:儒主张由内到外的主动性,法信奉由外至内的强力约束。

但在实际上,三者之间并没有这么泾渭分明,而且互相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三位:孔子、孟子、荀子。三人既一脉相承,同时在具体观点上又有所演进。

孔子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但他的观点并不是完全原创。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他对当时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情况痛心疾首,因此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他的结论是这样:之所以社会动荡,是因为周天子的制度被破坏了,也就是“礼乐废,诗书缺”;而解决的办法,就是要重拾周礼,尤其要明确宗法制、确定名分,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人干好自己该干的事、守规矩,不越位、不僭礼;如果人人都这样,那社会就变得和谐有序、人民从此安居乐业了。



简而言之,孔子就是主张人们自觉自愿地分等级、守规矩。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暴力统治手段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注重德、礼来实现。

德就是道德,这一理念源自于《尚书》。这本著作中,记载了上古尧、舜、禹几位圣君的事迹,以及夏、商、周三代重大政治事件,重点刻画了这些明主的高尚道德:尧、舜、禹都凭借一心为民的品格受到万民敬仰,由此也为后代帝王创立了榜样;夏、商之所以灭亡,正是因为末代帝王荒淫无道、道德败坏。因此,西周的杰出政治家周公旦,经常教导周成王要敬天保民、以德配天,以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

因此,《尚书》被封为儒家经典,而周公旦则被视为儒学奠基人,被儒家推崇备至。孔子认为,要实现大治,君王必须以德治国;而以德治国核心在于施行仁政。



什么叫仁?“仁者爱人”,将对亲人的爱扩展为对人类的爱,最终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状态。

此外,孔子还强调“克己复礼”,也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制;即使自己有欲望时,也得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基于以上观点,儒家要求君主、官员注意提升自我修养和行为规范,最终实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者的和谐统一,构建起—套完整的儒家政治伦理。

而孔子以德治国的目标,是达成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



而孟子、荀子,则是其后的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身处战国,那是一个人性暴露无遗的空前大争大乱时代。孟子的最大理论,就是总结出性善论,即我们常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依照这种前提,他主张依靠人天生的善,经过教育后培养出仁、义、礼、智四德。

同时,基于人性本善,孟子反对战争、主张仁政,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的疾苦、减轻人民负担;他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把对待人民的方式视为国家存亡兴衰的关键。

但他的仁政目的还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让百姓具备生活的条件,然后再进行人伦道德教化,从而实现社会秩有序统治。

孟子还有一句经典名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说白了,就是对阶级进行明确划分,统治者、被统治者泾渭分明。因此,这一理论自然会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后人称呼“孔孟”,俩人成了儒家的宗师。



荀子也是战国人,但他跟孟子完全相反,主张性恶论,“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追求欲望的,但现实社会的物资有限,两者的矛盾必然会诱发纷争,这就形成了人性本恶。

因此,荀子秉持“人定胜天”的理念,主张通过教育对人性进行改造。他所指的教育,除了礼义道德外,还要加强外在强制力量,也就是刑法。“治之经,礼与刑”,他把礼与刑视为治国的根本,由此可见,他具备法家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他培养出了两位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韩非子。



下面先聊聊道家。

道家有个典型特征:反对社会进步。创始人老子认为,理想中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状态,即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庄子则主张“绝圣弃知,大盗乃止”,也就是说,人们要彻底回归自然,回到最初的状态,社会才会安稳。

道家的理论基础源于“道”,这个字眼指的不是道理,而是他们所认知的世界本体。“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自然运行的,无虚妄、无偏执、无妄为、无思念,这就是道的“无为”性质。

以此为依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通过“自然”的无为达到治的境界。这里的“自然”不是如今概念中的自然界,而是相当于事务的“本性”,即没有人力干预的初始状态。道家看来,天然远胜于人为,无所作为、无心而为、任性而为等都是“无为”。

而要做到“无为”,必须“无智无欲”。欲望是造成社会混乱和罪恶的根源,所以统治者应该“少私寡欲”。但在同时,道家认为人天生带有欲望,因此也肯定合理的“欲”,但绝不能不能贪欲、纵欲。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逻辑。

而这种理念的最好实践,莫过于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事实证明,在常年的战乱与纷争后,统治阶层顺应民心、不乱指挥,反而是最好的治国方式。

由上可见,虽然都是为了实现稳定有序的社会状态,儒、道主张的方式完全不同,前者推崇教化、灌输理念,后者主张顺应本性、无所作为。

那么,两者之间是势同水火的吗?并不是。

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并赞对方如人中之龙;他甚至也肯定“无为而治”的概念,只不过他的无为,指的是“德化”的无为;

儒、道都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自有运行规律,但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主张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后者则认为要顺应规律,这才能让规律充分发挥作用。



而法家则比较特殊。

首先,那些法家代表人物要么研修过儒家学说,比如李悝、吴起都曾拜在“孔门十哲”之一的卜子夏门下学习,李斯、韩非子都曾是荀子的弟子;

而同时又有一些人曾追随道家学说,“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申不害、韩非子都曾学习道家理论。(韩非子确实博学)

可以这么理解:法家汲取了儒、道的合理之处,却又针对它们的短板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和儒家一样,法家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也都主张明确等级、强化君主地位。但区别在于,儒家主张品德教化,靠自觉;法家信奉外力,主张利用赏罚威逼利诱。

其实法家的这一观点跟荀子有些相似,主要的差异在于,荀子主张礼制为主、刑罚为辅;而法家只强调严刑峻法,对礼制那套毫无兴趣。



原因在哪呢?

商鞅有句经典的话:“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即:仁者能够对别人仁慈,对方却不会因此也变得仁慈;道义之人可以关爱他人,却不能让对方跟着学会关爱别人。因此,在他看来,儒家那套就是自欺欺人了。

而韩非子同样直接。儒家主张用贤者治国,这没问题,但世界上有几个贤人?相反,只要经过训练,懂法令、执行法令的官员一抓一大把。对比之下,哪种方式更靠谱?

韩非子还质疑仁政的有效性。“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君主爱民,极致也不过于父母爱儿子;但“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对于那些无可救药的熊孩子,父母也只能束手无策。但是,面对再熊的孩子,一个官吏拿着绳子就能让其服服帖帖。

因此,虽然目的类似,但法家摈弃内在教化,转而主张外力胁迫,也就是用惩罚约束、用奖赏驱使,这一方式简单粗暴,也被证明了显著效果。但由于过于强调人们对利益、欲望的渴求,忽视了人们区别于动物的精神追求,法家体现出了自身局限性。在乱世时是万金油,在治世就显得“刻薄寡恩”,秦朝之亡就是教训。

此外,法家与道家也有一定的关联。韩非子将“道”引入政治领域,不过他的道,指的是君臣之道、人主之道。



三大学派都在历史上得到实践的机会。

战国的大争之世,方式直接、见效快的法家备受青睐,被各国争相采用,变法最为彻底的秦国笑到了最后;

秦朝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灭亡后,道家顺应汉初的客观需要获得了实践的机会,也造就了辉煌的文景之治;

但随着汉武帝的即位,有鉴于无为而治难以吻合帝国发展、扩张需求,一直备受排挤的儒家思想终于得到了出头之日,经过董仲舒的改良,西汉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也成了其后两千年封建王朝的祖传秘方。

但在实际上,历朝历代统治者实际采取的都是外儒内法、兼之以道而已;法家确实好用,但要注意吃相,所以对其进行了仁义、教化的包装。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三家皆是源远流长,各自分支又森罗万象,难以一一列举不同,笼统的说:

儒家:仁。入世之道!怀柔天下,教化荒蛮。为汉族立族之本,大汉民族诞生之初便独尊儒术,谦谦君子忠恕修身并不断影响外围,使中原文明教化四方……

道家:自然。出世之道!圣人无心,行不言之教。上承华夏族上古神仙道,利万物而不争,是华夏族心灵的归属之地,自古达者不在庙堂便在道中济世天下……

法家:威。治世之道!严刑峻法,耕战强国。世人多趋于利而寡能怀于义,以法绳之能使天下得到秩序,行于乱世,百试不爽……

自古国家机器运行便是外儒内法,以道做润滑剂。乱世重法家,治世用儒家,衔接用道家。

其他网友回答:

<2>从视野的宽广度来比:道家优于儒家,儒家优于法家。从实践短期见效度来比:法家优于儒家,儒家优于道家。

结论:儒道法各有优劣,不分高下,就看是用在何处何时何地。

《道德经》中有一这么一句话:大道废,有仁义。

读过儒家的书籍的人都知道“仁”是儒家最重要的概念。

什么是仁?


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

冉雍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耕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

有些人看完就晕了,那到底什么是仁,有没有答案。

仁的本意很简单就表示两个不同的人,你也可以理解成两个不能层次的人群。


也就是说“仁”的基础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地位、身份、职位等有差别的基础上的。不同的人实路“仁”是不一样的。“仁”是怎么处理好整个社会关系的一种解决方案。

比如冉雍是官员,颜回是平民,司马耕性格比较急躁,他们面对的群体不一样,孔子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一样。

“仁”会随着你的身份改变,外显会产生变化的,终极目的是“和”,或者说“天下大同”。因为天下大同的根基在于人人不同,而不是人人相同,人人相同就不叫天下大同叫天下相同。


怎么实践“仁”可能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但“天下大同”的目标却是一样的。

孔子是针对整个社会现状,针对春秋时期这种社会现状,社会关系,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这些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而提出这种解决方案,核心是稳定整个结构稳定。

从大道废,有仁义就可以看出道家站的高度更高一些,道家是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就事论事。超然看待有个坏处是你实力不够,就容易陷入虚无,魏晋时期出现的“清谈”之风就是这样来的。当他们站得太高之后就会无视整个社会现状,只追求自己的精神自由,这显然偏了。


儒家虽然对“仁”的解释比较灵活,但留下很多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就是你要做的事情,比如孔子对个人成长的规划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成长史,你就可以直接学了。

坏处是什么?

学道家容易陷入虚无,而学儒家容易陷入僵化。

因为太多的条条框框了。越往后世条条框框越多,最后从助人变成限制人,直到最后变成一种礼教。不是儒家有问题,而是后世执于儒家的条条框框使得儒家有所偏 了。

王阳明为什么会横空出世,他就是为了废掉儒家经过千年传承留下的太多的条条框框,提出从“心”,知行合一。在知常容看来王阳明的“心学”是对儒家的一次中兴。


道家是基于整个天地提出观点,儒家基于整个社会提出观点,而法家则是站在国君的角度基于一个个鲜活的人提出管理方案。

比如法家有管仲的富民论和商鞅的弱民论。

我们选一点大家可以看一下: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

具体的不翻译了。不管是哪一种做法,都是实实在在的。


有人说法家消失了,法家并没有消失,法家只是融入了,大凡管理之方都可以在法家找到策略。

你提管理理念,会提到道家和儒家,具体怎么去管理,怎么去实践,那就是法家的问题。

管子你可以将其列入道法,韩非、李斯你可以将其列入儒法。

暂时聊到这里吧,再聊下去写个万字也不够说清,点到为止。关于这些差异性,我在头条写过好多的,应该不下百篇吧,不过看的人不多,这个有些门槛,需要对这些要稍微了解,不然容易看蒙了。这个和历史故事不一样,有些枯燥。下面是我随便截图的四篇。

标签: 和法 道家 儒家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