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是哲学,也是科学!科学越发展,证明中医辩证论治越伟大。
其他网友回答:中医是人文、哲学、文学、医学、心理学、生命科学等等各种科学的综合。
其他网友回答:中医是古代科技与古代哲学结合的产物。中医是先有医疗实践,其后才有对其诊疗经验的诠释,经过千多年各朝代医家补充完善而形成系统的中医理论。
中医受《易经》的影响最为深刻。众所周知,《易经》是百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张其成先生说:“在先秦典籍中,只有《周易》为儒、道两家所共尊——儒家尊之为‘六经之首’,道家尊之为‘三玄之一’。”儒家和道家均把《易经》奉为最高经典,进行各自的阐释。而《易经》中与中医有关的理念却是由道家大力发扬的,如阴阳五行理论,道家将其进一步细化、系统化了。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不少观念源自于《易经》。《易经》与《道德经》中的重要理念均成为中医的指导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有关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五行学说用于阐述阴阳理论有关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具体有三句话:“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张介宾《类经图翼五行通论》)中医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身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的思维模式“取象比类”、中医的治则治法等都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
《道德经》讲“道可道,非常道”。道尽管无限大并包容一切,但却是不能把握、不可言传之物。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一种常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内经》沿袭了《道德经》中有关“自然无为”的哲理及“少欲”的观点,认为通过“治神”,使精神意识保持“恬淡虚无”的状态,是防病治病的重要途径之一。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与此类似的表述,还有《灵枢?上膈篇》中的“恬淡无为,乃能行气”。就是说,按照“恬淡守静,内敛不争”来进行自我修炼,是能收到培育真气、预防疾病的效果的。
《道德经》认为,天地自然,是道之化生和体现,因此人们必须顺应、敬畏天地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人必须效法天地自然,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道德经》的这一重要哲理在《内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内经》要求人们必须根据天地四时的变化,来调整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和措施,以获取切实的效果。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化不可待,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
《道德经》中有“治未乱”的哲理,如“见小曰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还有“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指出,力量脆弱之时,容易消解;问题细微之时,容易化解。
“治未乱”这一哲理体现在《内经》中,就是“治未病”的观念。如:“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理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椎,不亦晚乎?”又如: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再如:“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都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并比较了“治未病”与“治已病”之完全不同的结果。
其他网友回答:辨证,就是辨别分折认识疾病的症候,是论治的前堤和依据。论治,是对辨证的检验是结果。辨证论治的过程,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它不是单纯的唯心论而是采用以类比象和唯物辨证法的思想相结合,归根结底它其实就是现代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现论的具体体现……。
其他网友回答:最简单、最明了的讲,
中药治病是科学,每味中药的化学特性就是证明;
中医诊病是辩证论,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代表,它也是中医的基础经典。
其他网友回答:中医是实践学,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知道药性到临床治病,再到各位大师们对治病的总结,无不凝结着大师的心血。你说他是哲学还是科学!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答,个人认为是经验遗传进展到传统。
其他网友回答:传统的中医所使用的辨证论方法是一门科学的方法,总结前人的治病办法,不断提高,有许多西医治不好的病都让中医治好了,你能说不行吗?中医的理论同易经给人算卦是两码事。一门是科学,一门是迷信。
其他网友回答:辩证法按照体系应该属于哲学体系,但按照方法论它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如果辩证法是科学的,那么辩证论治自然也是科学的?
这种故意带偏的问题网络上太多了,这个世界也并不是非黑即白。如果没有辩证法,那也就没有日夜,没有阴晴,没有上下,没有高低,没有前后,没有男女。
威海链 » 祖国传统中医的辩证论治是哲学还是科学?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