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即与其穷天地变化之极,不如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安身立命。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龠 乎 。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天地不仁……动而愈出”讲述了,天地之间,日月星辰运行不已,岁月如梭,宇宙以自己的规律运转,不会估计草民的生生死死,处于天地之间的个人世事难料,只能随波逐流,以求安身立命,别企图穷天地万化,挑战极限,只有顺应社会规律才能生存,这个“中”是指“大道”即自然规律。
李清照诗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就是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篇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段话即是对“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注释,人生不过区区百年,弹指一挥间,没人能穷天地之理,以有限的生命挑战自然,只会死无葬身之地。
庄子《山木》篇有: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庄子的“材与不材之间”即“守中”,顺乎社会变迁的事态,能用则用,不为所用则隐,即道家的核心思想“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即精通道家思想的名士在人世之道,当然凡人不是圣人,有几人能不吃不喝,像神仙一般逍遥法外,草民也只能随波逐流,走到哪里都是客。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看来我得少说话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实际上在我们的社会日常交往的生活中,该干啥干啥,只说不干,说得再多也没用,那个叫言多必失。
老子《道德经》不只只是这一句,前后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大家习惯性称为《道德五千言》,我以为,《道德经》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句句经典,字字珠玑。博大精深。最好是全部反复看,不断学习去悟,能悟多少算多少,千万不要断章取义,更不能自以为是。一知半解。岂知道可道非常道。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名,大道玄妙,道法自然,没规矩没有方圆。如果弄不懂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还不如静下心来,去观察事情的经过,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分析其中的要害。让事情得到圆满成功。
由于本人天生愚笨,才疏学浅,万不敢滥竽充数。只是说说而已,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多多指教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数穷九也,守中五也,多说数穷,多说无用,暗藏无为用的天机。五十中央土用心猿栓意马。脾生意属中央土安炉鼎之意,囊龠论胎息也。守中实则九去两四守一,道也。老子守中守一同意暗藏玄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也。
道德经曰: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意思是作为天子要坚持上朝坚守岗位,少外出扰民,多听听廷议的意见或建议,做决策时不要想一出是一出,少出幺蛾子。若理解它是不是这个意思,就应当从道德经第五章的整个内容联系起来,才能完整理解它。
道德经第五章曰: 天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龠 乎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我们用现代文讲解:天地是没有仁慈的,电闪雷鸣瘟疫洪荒等灾害对万物从来都是无情的,是普遍性灾害。同样地,若圣人天子任意作威作福,对老百姓也是灾难,也是普遍性灾害。
如果万物和百姓是皮风箱里的杂质和空气,那么,这种普遍性灾害就像皮风箱里针对的杂质和空气,谁都逃不脱被迫吹出来烧掉的命运;这种普遍性灾害也会根据提和压的节奏,以及频率次数,带来无穷无尽的恶劣结果。因此,如果天子随意地想一出是一出,频繁出幺蛾子,就像炼铁的匠人对皮风箱反复提和压一样,给天下带来灾难。所以,作为手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天子,应该守着朝堂少言多听,慎重决策。
需要说明的是,道德经不是老子著作,是老子过崤关时百般无奈,才把他能记住的周王朝的片言只语圣言通过默写而成书的。道德经前后左右都有矛盾,且章节之间没有连贯性,盖因于此。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的要旨和精妙之处就在于“言多必失”;事物的发展自有其本身的规律,还有什么必要啰啰嗦嗦唠唠叨叨的呢?
多言,就是话说多了,过分了;数,这里表示“理”或者道理;穷,表示“尽”或者“完了”的意思,比如说“理屈词穷”。
多言数穷,过多的承诺,但是自己又不可能一落实;政令繁多,下层官员不知什么才是当务之急;与其如此,还不如什么都不说,这就是“守中”(保持内心的虚无清静)。
守中,原本是指“气沉丹田”;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变化,花花绿绿的物质诱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我们必须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作为领导者,应该力戒不切实际的发号施令,政出多门;作为一般老百姓也必须管好自己的一张嘴,别忘了什么叫做祸从口出!
《道德经》一书中多次提到有关“言”的章节;比如:“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不留话柄。不留痕迹者贼天之道也。见二十七章)
老子主张什么呢?
老子主张“行不言之教”;意思是说上行下效不教而教,只有这样才不留话柄,言出必行,避免轻易的许诺而不能守信用,以达到少说话才能善于应变的目的。
这应该是老子的本意;当然,我们今天的解读不必拘泥于老子,应该有我们与时俱进的阐述。
)
其他网友回答: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数:(shuo)4声,屡次,每次,频数。
穷:穷尽,耗尽。
中:中心,平衡点。
意译:
说很话每每都会陷入理屈词穷的地步;不如守住一个平衡点,谨开口慢插言。
两个成语概括:
言多必失,谨言慎行。
其他网友回答:话说多了没有用,与道可道非常道对应。不如守中是不如守身中,也是内观,修之与身其德乃真
其他网友回答:首先要理解言是什么?多言是什么意思?怎么就速穷了,还不如守中呢?守中是什么意思?多言就是行有为之政,越有为越加速一个社稷的败亡,所以不如持守虚静无为之政。
前面说的意思天道没有人的感情,没有爱或不爱,是义理性的,圣人效法天道也要这样做。圣人对人没有偏爱,一视同仁。自然界的万物包括人在内,因任自然,不过多干涉就是最好,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你不干涉,他好好的,自己会发展,你越干涉,它越乱。
其他网友回答:
″天地不仁"实则是道不仁。道不仁就是道不会随着人的仁爱观念等而改变(即道具客观性)。世界万物在道面前一律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道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只会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不会屈服任何的外界压力(故有:无妄为之说),只要一活动就离不开道的作用(故有日用而不知之言)。
做任何事都要贴合道,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否则会被打脸),也就是始终要守住这个中。中,与道完全符合为中,否则为偏。
其他网友回答:说话要适中,当说则说,不该说不说,不要信口开河,宜自然而为。这是我的见解。
威海链 » 《道德经》第5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怎么理解?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