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论有根据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世界是物质的。不同的物质都有不同的属性。古人把这些物质的东西根据属性,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

火属阳,火性燥烈。火为阳刚之体,火性炎上,明亮炽热之性。其色红,应于夏,寄于南方。在人体,心居上,属君主之官,宜明。主宰人体生命。先贤们就把心归属于火。

水属阴,水性润下,水为内刚外柔之体。色黑,应于冬,寄于北方。在人体肾主水而居下,就把肾归属于水。

木为柔弱繁茂曲直之体,木旺于春,主升发,生机向上。肝主升发,所以把肝归属于木。

金乃刚坚精粹之体,肃杀锐利之性。如秋风扫落叶。其色白,寄于西方。肺主肃降,就把肺归属于金。

古人把具有生化、受纳、能孕育万物等归纳为土。脾胃是人体生化之源,胃主受纳食物。脾胃归属土也就不难而喻了。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利用五行相生与相克的规律,进一步阐述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

无极而论的排序:水火木金土。

太极而论的排序:木火土金水。

五运而论的排序:土金水木火。

无极而生的排序:金水木火土。

……源于自然有太虚五性,本性。

春天发散之性,万物生长,是不能否定的吧……。

其他网友回答:

甲骨文中,阳的意思是——在室外有阳光,阴的意思是——在室内没有阳光。


后来引申表示:从冬至日到夏至日为阳,从夏至日到冬至日为阴——因为冬至日后测日杆影开始变短,有阳光的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没阳光的黑夜逐渐变短;夏至日后测日杆影开始变长,有阳光的白天开始逐渐变短,没有阳光的黑夜开始逐渐变长——随着日影变短与变长,气温,物候,作物,人事都呈现出的相应的变化——而逐步形成了阴阳的体系性认识!


这是对世界及其运动规律的——客观认识和阐述,是在科学认识基础上的归纳和概括!

五行是这些客观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测日杆影对一年所分的阴阳,总体来说是概略而不够细化的。中原先民(只能是四季分明的中原才可能实现)通过观察发现——昏时斗柄指向与季节的关系,所以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之说,进一步发现“斗柄指向”与星象(比如,苍龙星宿在春季升起于,东方地平线),气温,物候,作物生长,耕种的关系——这样依据“斗柄指向”与五个季节的关系,逐步形成了五个“天-地-人”的体系:方向-季节-星宿-气温-物候-作物生长规律(生长化收藏)-稼穑(耕,种,植,收=人事)等,即五行(木火土金水只是概括这五个体系的符号而已)。


这是中原先民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测(二至,二分,季节的界定,必然建立在相对精确的测量基础之上),对世界及其运动规律的客观阐述——五行是在客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归纳和概括!是客观的,没有玄化,没有神化,有且只有对世界运动规律的认识,阐述和运用!

所以五行理论,不仅有其客观的依据,而且有大用!后来进一步把五季细化为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这个理论体系,对上古先民的农业生产有着绝对的指导意义!哪怕现在的天文观测已经如此发达,但仍没有超越二十四节气的指导农业生产的理论体系产生!

标签: 水火土 金木 五行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