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该理解《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文字言语,思惟想象,都是可道之道,不是常道。即都是道之用。常道:真道:大道:是离文字言语的,离思惟想象的,就是文字言语,思惟想象都无法,形容,表答,想象的。

其他网友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语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恰是第一章开头的两句话。第一个“道”是名词作主语。此“道”之由来,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里有所说明,老子认为万物包括天地及所有的生物及无机物皆为“道”所生。原本万物不知由何而来,它们总得有个出处,老子硬是或者是勉强给它起个“字"吧,那就叫做“道”吧,给它起个“名"吧,那就叫做“大”吧,于是乎就出现了“大道”一词。“大道”便成了天下万物之母。《道德经》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可,助动词,可以。古汉语有一条语法规律,即在能愿动词修饰下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故第二个“道”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说”字解。“道是可以说出来的”。非,否定副词,不;常,频率副词,平常。凡是在副词修饰下的名词一律活用为动词,故第三个“道”也是动词,当“说的道”解。此句译为“不是平常说的道”。同理,下句译为“名是可以说出名字的,但不是平常说的名”。(20210906)(謝悟空之邀)

其他网友回答:

用一句现代语言:透过现象看本质。佛家有句话:我知法如树上叶,我讲法如掌上叶。与此有异曲同工之秒。个人浅见

其他网友回答:

提此问即表示未理解,沿此问回答即表示未理解。

其他网友回答:

可道/可名是指对事物的理解/命名,常指长久。这句话是说对世界(事物的构造和变化)的观察/理解/归纳/总结/描述不是一层不变。比如有种水果以前叫樱桃,当下叫车厘子。水果嫁接后外形有所变化就会有个新名字。

不是说以前对事物的理解/描述就一定错,比如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在一定范围内经典力学弄够解释所有事物变化,超过一定范围,经典力学对事物变化的描述就是错的,不符实际观察结果,用量子物理就能解释。

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表明客观世事变化无常。而后面一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期徼"来说明如何观察客观世界。

老子被称作道家先贤是东汉以后的事,和老子生活时代差距五六百年,老子那时候修仙的被叫方士,所以道德经和神神叨叨没啥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

你的名字,人,动物,物质,细胞,原子!都是名!名,指存在本身!

厨师,律师,医生,人各有道,道道不同!而,条条大路通罗马!大道归一!包含天地万物之道,此道,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这两句话就是说明语言和思想的局限性,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不是语言和文字所能全部概括的,另外人说出来的观点总是有着自我的偏见,已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其他网友回答:

道是可以言说的,但我一旦将它言说出来,它就不再是它原来的(那个样子的)道了;但人们还是坚持言说,你说的与我说的(或他说的)不一样,于是乎就会发生争论(百家争鸣的时代就这样开启了)。

其他网友回答:

所说的“道”即“自然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对一个现象或人的“下的定义”,即“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你认为一个人很懒惰,将来肯定没出息,多年以后,再见到他,他已经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所以,老子的这段话告诉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要主观腻断。

其他网友回答:

即然问的是普通人理解,那么我也尝试一下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人类仅仅只是从道生出来的无量万物之一,并不是什么绝世独立的存在,譬如你父母生了一万个孩子,而你仅仅只是其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孩子,这时你却不知从哪里来了自信,嚷嚷着对你父母大声说:我要给二老重新取个姓名。先不说慈祥的父母对你表示无语,其他比你优秀无数倍的哥哥姐姐恐怕早就摩拳擦掌,想一巴掌把你拍死。所以,每个儿女都由着自己的喜好给父母起个名字,那么,父母的本名是一万个姓名中的一个,还是几个,还是多个,还是说根本就没有姓名?优秀的哥哥是否有权利指着普通的弟弟的鼻子说:你们不配给父母取名,你们只能用我给父母取的名称呼他们。

标签: 道可道 非常道 道德经 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