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出自《易经》哪一卦哪一爻之辞?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金栋按:“天人合一”这四个字,经查阅,既不见于《周易》之“经”(《周易古经》),亦未见于《周易》之“传”(《周易大传》)。这四个字,是后起者!

何谓“天人合一”?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天与人相互敌对的观点,讲求天与人的统一。关于天与人统一的种种观点,形成了关于天人合一的不同学说。”

《辞海》说:“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

查阅古籍文献,“天人合一”之说法及这四个字是后起,《辞海》说“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显然不当,乃由宋代理学大师、五子之一的张载首先提出并总结出来的,但并非首先创造出来的,见于其著作《正蒙·乾称》,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庄子》《易传》《吕氏春秋》及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等典籍虽有相同观点或论述,但并未提出“天人合一”这个词。如

《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山木》说:“天与人一也。”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说:“天人之际,合二为一。”

《春秋繁露·阴阳义》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古人非常注重“天人合一”,医家则讲“天人相应”之整体观,即人的行为及人体的结构与生理功能必须上应于天(天道——天体宇宙的自然变化规律),从而达到相通、相应、相和谐与统一及一致。天人相应体系,与西汉大儒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思想有关。

有人说《内经》就讲“天人合一”,那么试问:“天人合一”见于《内经》的哪一篇?遍阅全书,未见有之!

所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内经》的表述是“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所以才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整篇比类取象之推演,才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人体九脏之来源,才有“人之合于天道也”(《灵枢·经别》)、“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灵枢·邪客》)及“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灵枢·痈疽》)等等天人相应整体观思想及比类取象之推演,以此而推演出人体有脏五腑六、九脏、十二经脉、二十八脉、三百六十五络等结构及“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等生理特征。

天体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为了达到天人合一,所以《内经》有许多“天人相应”比类取象之推演,以求做到相通、相应、相和谐与统一及一致,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其他网友回答:

谢悟空之邀!

《易经》是儒家及儒学对民族先天思想《周易》学文化的一家之解析,主要用之于民族筮占文化。

所以,所谓《易经》的卦爻辞,就是《周易》文辞。因为,儒家及儒学《易经》是解析《周易》的解释文辞。是以,《易经》并没有自己的卦爻辞。

所以,民族文化《易》学卦爻辞,只存在于《周易》著作中。是以,也就不存在《易经》卦爻辞。

天人合一,不是《周易》卦爻辞词句。

天人合一,是一句民族思想文化传承中的形容词词语。

是形容人的智慧通达的词语。意思是人的心与性相合。心代表人身之能动性,性代表人本身具有的天赋或无为(无为:自然)之功能。所以,在汉字的本义中,性的本义为:“人生而具有的特质"。

″天人合一"的意思是说,人的睿智通达能力,已经达到了与抽象的天道相通了。所以,他的智慧可以达到″神明"之妙的境界。

在《周易》爻辞中,最接近″天人合一"的爻辞应该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在《易经》中,最接近"天人合一"的文辞表述应该是,"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其他网友回答:

天人合一出自《易经》的八卦,乾卦位于正南,为天,为老父。

兑卦位于东南,为泽,为少女。

离卦位于正东,为火,为中女。

震卦位于东北,为雷,为长男。

巽卦位于西南,为风,为长女。

坎卦位于正西,为水,为中男。

坤卦位于正北,为地,为老父。

以上体现了易经先天八卦天地人三才合一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其他网友回答: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易》学以及儒家、道家的基本理念,即天道与人道是同源同理的,天道在先,人道在后,要以天道拟人道,遵循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因此,“天人合一”并不是爻辞,而是中华文化基本理念。这是我们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本质的区别之一。

其他网友回答:

天人合一理论含义,在《易经》四正四维卦里面都明明白白地存在着。
最显著的是乾坤二卦内包含着天地定位,化生为人就成了天人合一。
孔圣人做《易传》精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的更透彻。
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译:龙飞腾天在天空,如果你去拜见有权势的人,会有吉利的结果。
这就是《易经》九五至尊天人合一境界的出处。
九,五,阳数。九,为天为阳为长为尊为首。八卦一元始。五,为中为阳为心为利。“天数五地数五,五五相得始为合。”
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五至尊中华龙位天人合一之地。
始于《易经》,中华民族受惠良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自主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全体中国人从古至今伟大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早晨看到小编推荐的一个问答题,题目大概意思是杨振宁博士解读易经说耽误了中华民族科学。我认为这个出题目有点荒谬。
作为中华学府最高科学殿堂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就是:www自强不息,厚德载物www.110多年来,清华大学以科学科技为生命,培养了诸多顶尖高科技精英,为祖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时代在变,但社会进步,生生不息的规律不会变。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元气满满所在。
天人合一无处不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之源,是中华民族的不懈奋斗动力。
原创首发。
野骆驼2021年9月24日。










其他网友回答:

天人合一,出自于道德经,而不是出自于易经

其他网友回答:

<2>“天人合一”并不出自《易经》,而是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一,天人一也。”但天人合一的思想确实包含在《易经》中。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分为《经》《传》两个部分。据专家考证,《经》产生于殷周之际,而《传》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用以解释《经》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其重要的思想之一。



《易传》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才指的是天道、地道、人道。它认为六画卦就是三才的化身,卦中的五、六两爻代表天,三、四两爻代表人,初、二两爻代表地。

这说明一个道理,即天、地、人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但它们又各具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对人来讲,其行动是否能获取成功,关键看他的行为是否与天地之道相符合。

当然,它认为,一般人很难能主动地去适应天地之道,去寻找天地之道的。所以他主张“圣人以神道设教”,“关乎天文、以察时变;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境地。

《易传》认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与天地之道相合。《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所谓“先天”,是说先于天时到来而行动,即能预测天时的变化,为天时变化之前导; 所谓“后天”,是说天时到来之后又按天时的变化而行动,即在自然变化既已发生之后,又注意适应。此种天人合德说,不只是顺应自然,而且是利用和控制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也即“裁成辅相”说。“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对自然物的变化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以成就自然化育万物的功能。此说可以称为天人谐调论。



《易传》以为,天地人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人与天是相应的,只不过表现不同。

比如,“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及万民”( 《易·彖传· 颐》)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易·彖传·恒》) 。这叫顺乎天而应乎人。《易传》认为,八卦、《周易》的造作,是伏羲等古之圣人仰观俯察,根据天地人之道与性“则之”“效之”“象之”而成的,目的在于“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体天地之撰”,以崇天之德,广人之业。它的理论前提就是“天人合一”思想。

惟其如此,它才能“观变于阴阳”,“幽赞于神明”( 《易传·说卦传》) ,“彰往而察来”“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易传·系辞上传》) ,从而“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易传·彖传》) 。

其他网友回答:

人要喝水吧?人要呼吸氧气吧?人要经历曰月轮转的生长吧?浅显的道理,本在合一!不明不智则不能悟也。太极分阴阳,经著漫分解,圣出宗根,何以疑哉?!

其他网友回答:

这董仲舒的发挥肯定在易经里找不到原文,但在易理里俯拾皆是

标签: 易经 天人合一 卦卦辞 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