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秦帝国》就是为法家唱赞歌,严重扭曲历史事实,你怎么看?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谢谢邀请!

《大秦帝国》电视剧我从头到尾看过,有的地方看了多遍。总的感觉其对法家在秦国崛起中所起作用的肯定是恰如其份的。

一是商鞅变法为秦国底层百姓打开了上升通道。商鞅新法奖励耕战,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可以凭战功和耕种得到爵位、受到奖励,这样一方面使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有了盼头,有利于国内老百姓稳定,另一方面也为秦国国家利益与最广大的底层老百姓切身利益找到了聚合点,所以秦国人上战场的都会拼命去杀敌,上不了战场的都想着种好庄稼,这两个方面是秦国国家利益所在,也是秦国老百姓实现自己利益所需。与此同时,山东六国社会阶层固化问题很突出,贵族始终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社会缺少活力、国家缺乏凝聚力、当兵的杀敌立功也没有动力。

二是商鞅变法为秦国吸纳人力资源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由于限制了贵族们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用人唯出身论的藩篱,秦国各阶层精英以及山东六国学子、能人都有机会凭本事和作为在秦国得到重用,形成了广泛吸纳、择优选用的用人机制,而其他诸侯国选拔人才选来选去都只是在贵族圈里转,久而久之成了矮子里面选将军。其中,魏国最典型,兴秦灭魏的主要人才都是魏国人,并且魏国还出现了太子当丞相的奇特景观,到底是魏国无能人胜任丞相还是太子嫌自己官职太少,耐人寻味。另一方面,新法将秦国的土地赋予平民耕种,吸引了上百万的山东六国老百姓拖家带口投奔秦国。这绝对可以算得上大手笔,当时一个大的诸侯国人口也就几百万人,以百万计人口此长彼消对国力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后来到了秦昭襄王晚期山东诸国合纵攻秦所能聚合起来的兵力才二十万,而秦国轻轻松松就可以出动五十万大军。

三是商鞅变法为秦国发展方向不偏提供了保障。法治强调依法赋予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各级各类人员对照法律履职尽责,这就保证了秦国的发展轻易不会出现迷航转向的问题。《大秦帝国》中有一段秦孝公与卫鞅的对话,卫鞅说到只要不是昏君与大奸臣同时出现,秦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秦孝公和商鞅之后,秦国先后有三任国君执政时间都很短(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但秦国没有出现大的起伏和挫折,坚定地朝着一统天下的目标迈进。

客观地看,商鞅在秦国推行的法治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对秦国由弱而强最终攻灭六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所以说,《大秦帝国》对法家的宣扬是客观公正的,不存在歪曲历史为法家唱赞歌的问题。当然了,商鞅的法治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比如其所制约的是贵族阶层和平民,对国家最高统治者是没有太大制约作用的,这一点与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立宪有着较大差距,但这也是由当时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我们不能强求。

其他网友回答: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一面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云变化用生动而慷慨的基调呈现出来。



从歌颂“抗秦”到歌颂“暴秦”,孙皓晖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秦国发展史

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暴秦"的形象一直被历代史学家钉在教科书里,世世代代成为批判的对象。历来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歌颂反抗暴秦。孙皓晖的《大秦帝王》扭转了人们一直以来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树立了秦国灭六国是历史趋势,大义所在,并开启了中国千秋万世天下一统的理念。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作为文学作品难免有渲染、夸大的成分。对于当时时事来说,山东六国的文明发展程度应该是优于秦国,这也是六国卑秦的缘由。



秦国是西部戎狄部落,民风粗俗剽悍,在商鞅变法前,父子兄弟共妻乱伦现象普遍存在,一向讲究伦理纲常的孔子,西行不入秦也是可以理解的。

商鞅变法是顺应了列强争霸的历史发展,还是开启了秦国“法治暴政”?

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在秦国实行变法,后世很多人诟病商鞅的“法治暴虐”。

什么“驭民五术”,什么国家暴力压榨、驱逐人民。有资料记载,当时在咸阳随意倒草木灰是要剁手的。再看刑罚:割鼻子,砍脚、剁手、腰斩、分尸都惨无人道,但是这是时代性暴虐。在世界范围都同样存在。



要知道那时的社会生产力不高,绝大部分人没有接受礼乐教化,粗野、趋利是人的本能,跟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社会还没有树立基本的价值观,为了维护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严刑峻法惩戒是最行之有效

后世抨击商鞅变法暴虐,大多是今人站在今日的立场评述历史,是不客观的。从历史发展来说,商鞅变法有历史局限性是不可否认。但是商鞅变法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治国方略,它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他的"残暴"具有时代性



商鞅变法让“翻身农奴把歌唱”,吸引大量六国民众入秦,尽情让天下士子展现才华,秦国可是当时列国民众“向往的地方”

这这今天看来凭本事获取社会地位不算什么,可是在当时可是惊天的创举,那是一个讲究贵贱有别,讲究尊卑,有森严等级的社会环境来说我,商鞅此举那是逆天了。简直是颠倒,颠倒乾坤。

要知道先秦时期: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直是社会奉行的法则。可是商鞅让贵贱平等,王子与庶民犯法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很可贵的。

因此商鞅变法在当时是社会的进步,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秦国地域广、人口稀少,商鞅利用这一政策,吸引六国的民众来秦,当时列国涌入秦国的人口距就有几十万。当时的秦国在列国眼中,就是向往的地方。面对人口激增怎么进行有效管理,秦国有了户籍登记、住宿登记、犯罪连坐等制度。有些制度搁今天都在用。

秦国还吸引像范睢、蔡泽、李斯等一大批士子来秦建功立业。那时的秦国是蒸蒸日上的国家,相比六国的没落、腐朽,它显得朝气蓬勃。

《大秦帝国》的确是一本赞歌,但不是扭曲历史,歌颂法家的赞歌,是中国原生态文明的赞歌,是金戈铁马,百家争鸣,朝为布衣、暮为卿相,力争上游的民族赞歌。

总而言之,《大秦帝国》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是非常成功的,至于是不是为法家唱赞歌,严重扭曲事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反正我不这么认为。

毕竟战国时期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 那个历史只剩下了干吧的典籍记载,而出土的睡虎地、里耶等竹简,从两千年前传来的第一手资料证明,秦国法律还是比较符合情理的。

其他网友回答:

有人说《大秦帝国》就是为法家唱赞歌,严重扭曲历史事实!我怎么看?我认为《大秦帝国》真实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将儒家从神坛上拉了下来,揭开了历史的原本真相,狠狠打击了虚伪的儒家,推本朔源的讲述了中华的原生文明。儒家虚伪且狡诈,用不切实际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芸芸众生,蒙蔽幼稚,欺瞒无知,将法家描述成酷吏恶法,真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笔者从不否认儒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但是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治理国家,则是害人害国。欧洲有一则谚语“地狱的道路是由善良的愿望铺成的”,儒家将人性定为性本善,认为人人都能相亲相爱,没有一点利益相争,就算有利益相争时,也要克已复礼,用礼来克制对欲望的追求。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的进步,是因为人类有欲望,在欲望的驱动下人类社会才会不断的前进。儒家将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当作偶像崇拜,其实就是在扼杀人性,那个少女不怀春,那个少男不风流,人人都如柳下惠那般做了机器人,社会何以进步?

儒家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标准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皇帝要有皇帝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进一步讲就是大家要各安天命,人的命运生而定之,不可反抗自己的命运,一定要温良恭俭让,服从自己命运。儒家虽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不利于国家的进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人都各安天命,社会怎么能进步?

儒家将治世归于明君贤臣,推崇人治,否决法治,认为社会动乱是因为人心沦丧,不考虑物质对社会的作用。人治确实可以快意恩仇,处理事情快速迅捷,但是人非圣贤,岂能无私心?人治之下必然受利的是少部分权贵,广大民众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利益为权贵买单。如果凡事皆有法式,人人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那么何必人人都渴求包青天、海清天呢?法治之下,不辟权贵 ,不辟人众,但依法行事,则每个官员都是包青天,何来冤假错案?因此我认为《大秦帝国》提倡的法治精神值得现代人学习与遵循!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表明 中国干实事的人少 耍嘴皮的人多 耍嘴皮的人鸡蛋里挑骨头的本事非常精通,商鞅的变法不够完美(但哪有完美),但结果是解放了广大百姓的耕战积极性 迅速让秦国强大,为统一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偏偏就有很多腐儒说三道四,什么弱民累民论 难道不变革民就不弱就不累?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这个问题,我倒是想反过来问一问:

  • 战国法家凭啥就不能值得一赞?

  • 赞颂法家究竟严重扭曲了哪门子历史事实

下面分别来谈一谈。

在那个“求变图存”的时代,战国法家自觉卷入了历史大潮,既强烈地追求着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又自觉地肩负起了天下兴亡的重担,他们义无反顾、他们敢于牺牲,宁变法而死,也不愿为腐朽将亡之邦殉葬。车裂商君的刑场,尸骨横飞;浑身插满箭镞的吴起,倒在血泊灵堂;形容枯槁的赵武灵王,正疯子一般撕裂吞咽着掏来的幼鸟,嘴角还流淌一缕鲜红的血......以战国法家之明锐洞察,是不可能认识不到变法运动的酷烈性,事实上他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酷烈性的根本原因——社会利益结构的深刻冲突,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变法进入深水区,当道守旧势力必然会强力反弹,留给法家志士的结局只可能是两种——不死于公法,必死于私剑!终归是必须走上祭坛,充当牺牲。但是,法家变法志士死不旋踵,代有人出。

法家志士的这种血气、这种为变法赴难的勇气和精神,不值得一赞么?试问当今,这种血气还有多少?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对于各种社会乱象,不作为,不担当,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今,无论是我国的依法治国,还是西方的民主法治、三权分立,法治在治理国家、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战国时代法家主张的法治思想,以今人的视野来看,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历史缺陷,但是,在那久远的时代,有这么一群人,有着自觉的法治意识,并且提出了一整套思想,而且很多思想理念在当今仍然是适用的,比如“法以爱民”、“使法必行”、“反对滥仁”、“刑无等级”等等,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战国的法家们在那个时代无疑也是极具超前意识的一群人。即或是当代的我们,以道德绑架法律,法治意识淡薄也是大有人在。由此观之,那个时代的法家们难道不值得称赞么?

至于说严重扭曲历史事实,也不知道是严重扭曲了啥?我们看到的历史事实是,七大战国先后推行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等,这些法家志士推行的变法,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一都使得当时的国家变得强大,即使很弱的韩国,也一时获得了“劲韩”的名声。更不用说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的法治根基,再经过历代秦王坚定不移的推行,使秦国走向了稳步强大的道路,最终统一了天下。而陷于人治腐败的山东六大战国则日渐沉沦,最终一一被历史洪流所吞没。

说严重扭曲历史事实,无非还是那一套陈词滥调——秦法严苛,秦法暴虐,从而进一步延伸出法家没那么好。《大秦帝国》说法家的好,就是严重扭曲历史事实。我还是认可一种观点——法治的良恶,不在轻刑重刑,而在是否体现了公平正义原则。正如《商君书.赏刑》中所说:“杀人不为暴,赏人不为仁。”意思是说依法杀人不算残暴,违法赏赐不算仁慈,关键在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没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而是“举国一法,法外无刑。”这一唯法是从、法外无情的原则,对于习惯以绝对道德式理念来评判是非的民众来说,自然是冷酷而深彻的,并且也是难以理解的。但是相对于人治而言,这种冷酷却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根基,而当时的秦国的法治体系确实做到了相对的公平性——对权贵阶层同样的执法原则,同样的执法力度。大家熟知的秦孝公太子犯法,刑治太子的老师,这个在《史记》中是有明确记载的。事实上,反而是在这种绝对道德式理念下,后世的很多是非曲直却被严重扭曲了,法家及其推行的法治也被妖魔化了。

不管怎么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战国法家或者秦帝国法治有着其历史缺陷性,《大秦帝国》对法家的推崇,无非也是基于当时历史条件对战国法家大体客观评判,即或有所偏向,但也不至于到严重扭曲历史事实的地步。

其他网友回答:

这话应该倒过来,就是《大秦帝国》是通过严重歪曲历史事实,给作者孙皓辉心目中的“法家”唱赞歌,而不是为历史上真实的“法家”唱赞歌。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孙皓辉在《大秦帝国》系列的小说,乃至于改编的电视剧中,实际上塑造的是一个糅合着今天国家主义幻想的“假商鞅”,以及完全不存在的“假大秦”。

所谓“假商鞅”,其实要对照《商君书》的言论,甚至于后世《韩非子》中的法家观念来看,其中对于统治民众的技法和手段,进行了细致而微的探讨,包括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等等拼命加强对个体的管制,将民众塑造成为专门服务于“耕战”的原子化个体,用利益诱惑人,用力量恐吓人,从而完成对个体的调动和改造,也就从根儿上刨了“血缘群落”的基础,让个体没有凭借,也没有能力与国家对抗,甚至讨价还价。

但是请注意,这里的“国家”,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大秦也好,大汉也罢,本质上只是“窃国之贼”,以天下人为鱼肉的“家天下”,所有的国民的“奉献”,本质上都是在为这群“窃国之贼”添砖加瓦,通俗地说,就是一个流氓,带着家族的兄弟子侄,拉拢了一群狗腿子,手里拿着刀子,逼迫一村子人给他们交钱、交物,还要让你发自内心地“奉献”,大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彻底混淆“王朝国家”和“现代公民国家”的概念,就是《大秦帝国》粉认识混乱的症结所在。

而在《大秦帝国》中,实际上妆点出来的“法家”,是依照当代儒化社会伦理进行涂脂抹粉的法家,比如说对于言论,商鞅变法中的态度是说坏的,发配边疆,说好的,也发配边疆,见《史记·商君列传》: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令。

再看看下图中的对话:

这调调成了“子产不毁乡校”了,恰恰是儒家赞赏的状态。

如果我们回归到真正的历史层面来讨论这个问题,哪怕是商鞅变法时代的秦国,也并非是什么“法家政治”,更不存在什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因为秦律所塑造的社会体系,包括军功爵位的获取,都是存在鲜明的“贵族优先”概念的。

哪怕你看《商君书·境内篇》,也从来没有提及军功爵里的“士爵”如何升到“大夫爵”,平民光靠砍脑袋,是不可能跨越这个阶层鸿沟的,而“大夫爵”到“卿爵”,更是完全没有说法,因为“世卿世禄”,对于“王朝国家”来说,是一个保障本人、本家族、本利益团体内部凝聚力的良药,搞什么人人平等,你以为大秦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吗?

其他网友回答:

孙皓晖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我没有看过,不过电视剧看过。我看很多人一边倒的骂作者,说他扭曲历史上事实。小说本来就是娱乐大众,为什么非要拿正史与《大秦帝国》来对比呢?其实,《大秦帝国》和《三国演义》一样,都属于小说。但是,没人觉得《三国演义》也扭曲了事实,反而人人追捧。估计大家不会相信,几十年后,孙皓晖的小说《大秦帝国》也会成为经典。至少,目前关于秦国的题材小说,没人能超过孙皓晖的《大秦帝国》。

秦国的历史我也了解过,虽然只是略懂皮毛。但是,秦国若没有商鞅变法,要想统一六国,简直痴人说梦话。如果,没有商鞅变法,比如楚国后来能出现一个明君,六国的天下,还不知道是谁的。但是,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与其他六国就不同了。主要凸显在两个方面,其实《大秦帝国》里面也说了。商鞅深入秦国平民当中,结合现状进行了改革,尤其在经济方面和军事方面,秦国几乎完全实现了商鞅的政治蓝图。

秦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改革,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经济上他实行《垦草令》刺激农业生产,削弱贵族和官吏的特权,让贵族也加入到了生产劳动当中,这就带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实,《垦草令》最大的变革在于把贵族的特权也取消了,人人都要劳动,你不再是大爷。而在军事上,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颁布了二十等爵制度。贵族不能世袭,要想升官发财,必须要做出贡献。秦国不再拿粮食养老爷兵,所以即便是普通士兵,如果努力战斗,也可以做大将军。这种破天荒的政策,让秦国最底层士兵看到了希望,至少他们不会白白送命。一旦作战英勇就会加官进爵,所以秦国士兵都很卖命,个个争先杀敌。秦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刺激力度,比战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彻底,这正是秦国突飞猛进的主要原因。

《大秦帝国》的确偏向了法家,但是历史上的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生命的代价,就是要推行他的法家主张。他甚至提出:“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所以,害死商鞅的不是统治阶级,而是他自己。而作者,并没有偏离历史的轨道,且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虚构了故事情节,我觉得很合理。比如嬴驷犯法被驱逐以后,流落民间。可能在历史上没有这种情况,因为被废为庶人,不可能再次做上国君。作者用这种手法,主要是表现嬴驷懂得民间疾苦,并没有让嬴渠梁失望,他做了秦王以后,也没有把商鞅的付出给否定,这正是嬴驷的高明之处。

我敢肯定,嬴驷在被惩罚以后,将商鞅恨之入骨,绝对不会给他谈感情。不过在《史记》当中,秦孝公死后,商鞅逃跑了,先逃到魏国被拒绝,后来回到自己的封地,起兵向郑国突围,秦国发兵将其剿杀在郑国,尸体被运回秦国车裂了。这一段历史被作者感情化了,让人觉得有点遗憾。此外,商鞅最终被车裂,在作者眼中是否与嬴驷毫无相干。这一点让很多读者估计难以接受,不过小说就是小说。剧情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还是可以接受的。不足之处,可以看正史去弥补。作者并没有改变历史的原貌,改变只是某个细微之处,大方向和历史相差无几。如果,作者让商鞅活下来,那才是大笑话。

从商鞅变法,到秦王统一六国,秦国离不开商鞅。不过秦国的法律的确很死板,看似不讲人情。尤其是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再次修改了秦法,让秦国的法律变得更加严苛。所以,造成农民反叛。其实,从出土的秦律来看,秦国的法律并没有那么严苛。只是,秦二世修改了以后,才变了味。秦始皇在位期间,的秦律是很宽松。服役耽误时间,是不用死罪的。秦国的灭亡,都是秦二世在赵高的怂恿下,走向灭亡的。其实,与秦国的法律关系不大。

其他网友回答:

算了吧,就那些傻逼儒生的言论,能信?傻逼儒生误了多少人?法家不好?它就比儒家好,历史上有哪一个国家是因为儒家而强盛,无一不是法家(外儒内法,实际上是为法家),儒家倒施逆流,若有机会回到几千年前,我直接弄死孔子。

其他网友回答:

我读过《大秦帝国》原著两遍,

看电视剧三遍,

我只想说作者是西北人,也是中国人,

他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做民族反省,

一个人能反省,能反身观己就难能可贵

书的内容包罗万象,甚至不可避免涉及孔子、孟子、墨子……等诸子救世的主张,

我想应该是参考了很多典籍的,

比方说我现在在读《资治通鉴》,

第一二卷涉及秦统一的整个过程

《大秦》中的涉及点和作者的联想、创作和记录的历史还是比较接近的

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秦孝公和商鞅这对千古难得知遇的君臣了吧

正是这对奇葩的组合,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中国统一的基础

商鞅真正师从何人一直是迷

有人说是鬼谷子

我是相信的,不是鬼谷本人,也是其传人

商鞅知政知兵知辩可见端倪

(鬼谷子的主张是早日促进天下一统,结束战乱纷争,让百姓修养生息,天下归于清静,所以道法兵说是同源的)

商鞅的主张非常与时俱进,

如法不效古,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设军功农功(人人可以有爵位,论功行赏,解放了庶民战斗力,后期爵位都不能世袭,这点有重大突破)、郡县制(变分封为委任制)……等等记不起来了

商鞅是卫人,后来师从魏相公孙痤

庞涓在魏控权后

商鞅先后去魏、齐图发展,可是不得事,或者说危邦不入了吧

得到《求贤令》勉强之秦

这对君臣就奇妙地产生的火花,

是机缘也是必然

这里要关注到一个重要的背景,

那就是秦国可谓是三战之国,列国卑秦

一穷二白了,败到不能再败了

从君臣到士族到庶民百姓可谓一时间众志成城啊

砸锅卖铁请名士,上上下下图自强

穷则思变,

危机转化为生机,

进行了最彻底变法(其他诸强是没办法比的)

所以秦由弱变强似乎是必然的,

但是强能不能久就是巨大的问题?!

我们一直说西北是中国的生门,和周文王凤鸣岐山,和老子西出留下玄妙的遗言,乃至和我党的命运都冥冥中有关系吧

说了这么多,似乎没有回应主题

我的转述是(来自很对地方)

1)对商鞅法制的评价,《大秦帝国》电视剧结尾有很好的诠释,是战时强国的有效方略。另外补充,法是为国家主体服务的,比方说当时的主体是诸侯,而现在的主体应该是人民。但是不能简单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割裂开来,暴政必然遭受最严厉的反弹。

2)任何政策主张都是救一时的,时机到了、条件到了必然要调整。所以法不效古,我实在是不得不服商君啊。大哉商君!但是我们还是多想一想老子说的,“天门启阖能为雌乎”的忠告吧,让老百姓少受点波折和涂炭吧。自然而然施行,成功了老百姓都说好和自然,不是很好吗?很有智慧和德行吗?我不想用阳谋去评价政治主张。既得利益者也最好脑筋清楚点,所有的有形的东西都是守不住的。造成动荡是巨大的罪过。

3)表面看是秦国统一了中国,其实文化早就交融,列国通商,学士周游,背后直指天理人心。最终统一是老百姓想生存想发展,阻碍老百姓这个心愿的是诸侯。而促成早日转化的是像鬼谷子这样的贤智。最终是民意民心来主宰世界的,统治者最好想清楚逆还是顺。

4)法治和人治是不可分割的。法律再严谨,还是要人来执行的。立法是为了规劝和引导或者立法是为了不用法,更不能执公器报私仇,损公肥私。立法、司法、执法如果没有道德伦理的约束,法将不法。法外有天,法网大还是天网大。人人都逃不过天理良心的最终审判。

5)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国家都要有最高的自省意识。看到任何问题,任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要第一时间自省。正确看历史,从不同角度看历史,最终归于反省。学术,我想是次要的。

6)有人说中国的文化从宋以后就从外向转为內缩。我深不以为然。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不孝、误解向祖先去讨债。我们自省我们内敛我们反求诸己我们莫向外求,但不影响你观看世界、教化世界心胸。产生影响力不一定是打战,古人早就说了:兵不祥。我们要生存、图发展,更要有影响邻国,胸怀天下的格局。修齐治平的平就是平天下,你自己都认为中国就是天下,那自己眼界只有中国,能怪祖先吗?是不自省是不孝!而影响中国人最重要的话是“为而不争”,我略微改动一下,“自强不争”。这是祖先给我们最后的劝告。

畅快!纯属自娱,各位见笑。

请多多指教!

标签: 大秦帝国 为法 唱赞歌 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