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是哲学上的两个概念。都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来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永远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其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因此,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看待世界往往容易让人不能客观准确地认识世界,不能客观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及发展规律。如果用它来指导实践,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实践中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甚至导致实践的彻底失败。
而“形而下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最末端。是个通俗而低层次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研究事物是什么样的,可以用来做什么,关键偏向后者,即研究的东西可以用来做什么。明显的具有实用性,工具性和功利性。它的问题在于没有去对事物的内部规律,发展过程和发展变化去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极易导致简单粗暴的后果。
这两种方法论都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较多的是“形而上学”的方法论。那么什么是唯物辩证法?毛主席在《实践论》里指出:“认识论就是以认识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人们的认识,只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自然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辩证法。”所以,人们要想认识世界,就必须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反复探索与研究,从中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全面、系统、细致、客观、准确地认识世界,把握事物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防止孤立、静止、片面的错误看法和主、客观颠倒的现象。明确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懂得事物的发展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和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主席哲学理论和哲学思想对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大有裨益的。
其他网友回答:哲学上只有形而上学,形而下学是没有的。但有"形而下"一词的说法。
一、什么是形而上学?
毛主席的《矛盾论》中开篇就是讲的这个问题。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一书中也讲过此问题。我将两人的观点,结合我的理解作以下阐述。
【形而上】这个名称来自于《易经》,日本人翻译希腊哲学时,借用了《易经》上孔子的话 "形而上者谓之道"。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 哲学大致可分成两个范围,一个是形而上的,一个是形而下的。
【形而上】在中国叫作"道",也即儒家思想所讲的"天道本体论"。 其实就是探讨追究宇宙来源的问题。 宇宙究竟是谁创造的? 又是靠什么力量来维系运行的?
人类对宇宙本体论的看法分成两派,一派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派是唯物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 所谓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毛泽东《矛盾论》形而上学只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寻找变化的原因,却从不去事物自身内部寻找原因。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则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二、什么是形而下? (请注意: 不是形而下学)
按南怀瑾的说法: "形而下"就是西方所讲的"认识论"和"人生的价值论"。也即讲宇宙形成以后的各种现象和各种知识。
人们在对大自然和社会进行探索思考时,会感到困惑,比如: 人类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是靠知识来的(即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还是靠思想来的(即主观自生的)? 人的认识是怎样进行的,有什么规律? 能认识到什么程度?…,于是就产生了认识论。
认识论就是以认识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辩证法。---毛泽东《实践论》形而下的另外一部分,讲的则是人生哲学,即研究人生的价值问题。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没有哲学,其实是不对的。中国人的所有哲学都是"人生哲学",专讲做人处世和伦理道德的。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 指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着手,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哲学上有形而上学,但没有形而下学。不要认为只要有形而上学,就一定有形而下学与之对立。根椐自己的想法乱编概念是不对的,也是没有人认同的。例如,有“上当受骗”这个词语,就有“下当受骗”吗?中国有“上海市”,就有“下海市”吗?有“云南省”,就有“云北省”吗?所以,不要根据自己的想象乱编概念。哲学上,形而上学的概念是有的。形而上学,就是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待事物,认为事物都是静止不动的,相互孤立地存在,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合的变更。而且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这种观点,否认了事物的质变,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发展,也否定了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辨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相对立的。唯物辨证法要求我们用全面的,发展的,相互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且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我是一向主张人人都要学点哲学的。很高兴回答题主的问题!
在回答问题之前,首先要厘清形而上学的来历:
形而上学的来历: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去世后,安德罗尼柯承担起了为其整理和编纂遗著的工作。在编完《物理学》之后,对下一部著作无以命名,因为它探讨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种东西根本就不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之中。迫于无奈,安德罗尼柯只好给这部著作起名叫《物理学之后》。古希腊人安德罗尼柯给《物理学之后》起了个书名,后来,这个词传到中国,翻译家根据 《易传.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句,将其翻译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即为哲学。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来历。
下面回答题主的问题:
一、什么是形而上学?
(一)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二)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哲学研究的都是超越了我们经验的东西。它们或者仅仅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或者仅仅能够被我们体悟到。董仲舒说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就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为腐朽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唯一学说。
二、什么是形而下学?
我们眼睛看见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手摸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能感受到的,没什么稀奇,所以说是“形而下”。
三、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的关系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质性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总之,在这里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
手打原创,权威发布,抄袭必究!
欢迎讨论和评论。欢迎转发。
其他网友回答:"形而上学"和与其对应的"形而下学"是基本的哲学概念,古文意思,让今人费解。加之一些释文太过专业,引经据典,又给蒙上一层神秘袈裟,让人越发糊涂。理解这两概念,其实不必太过复杂。
先解字。"形"是形状、形态,是所有物体的外在表现,是人们识别、理解如"桌、椅"等器皿和物体而给出的描述、定义。"而"是助词,"之"的意思。"上",上面、上方、上层。"学"即学说、学问、理论、概念,与之对应即为"下"。
再释义。首先是一种概念,一种学问、一种理论。进而言之,是关于物体、物质本体概念之上的学问与理论,因为专注在"上",就很抽象,与“能够看见"相去甚远。也可以认为是认识事物内在规律的理论与学问。
对照解。"上"与"下“即“理论"与"实践"对应,"形"与"义" 即"实体"与"释义"对照,简单理解,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我也是读过几本哲学小册子的人,怎么从来就只知道有个“形而上学”,却不知道还有个“形而下学”呢?“形而下学”是哪位高人创立的一门“新学科”,真该上门求教、拜他为师了!
我倒是知道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说法,是我国古代哲学术语。这一对概念的提出,始自《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这是认为“道”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物是有形的,称为形而下。
在中国哲学史上,对“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们颇有争论,但把这对概念逐步引申为表述本源和派生、本质和现象、抽象和具体的范畴。
“形而上”是与“形而下”相对而言的。形而上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形而下指有形的或已成形体的东西。唯物主义认为形而上的东西是不能脱离形而下的东西而存在的。
其他网友回答:中国古之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出自儒家《易传·系辞传》中提到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儒家的本意而言,这里所要区分的就是“道”、“器”之别,且道在器中,器不离道也。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的确有些深奥。
真人不是做学问的,也没有作专门的研究。真人只是想就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粗浅的理解。
首先说说“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基本解释:
形而上和形而下是两个相对的哲学概念。大家百度一下就知道它的出处。在这里真人不想把国外哲学家的相关论术搬过来绕弯子,弄得人晕头转向,以显示自己的学问高深。真人以为: 《易经》的解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我们通往玄妙之门一把钥匙。
什么是“道”和“器”呢?
所谓(形而上)道,就是超越于一切事物之上的总法则、总规律。它是绝对的、无形的、无限的、恒定的、自然而然的、独一无二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庄子说的:道在屎溺中,就是指道无处不在。
所谓(形而下)器,就是体现道之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时间、空间、环境场合、人、事、物的个体。它是相对的、有形的,有限的、短暂的、变化的,人为的。
更简单的说:形而上学就是探究总规律的学说;形而下学就是探究事和物学说。
其二,真人对(形而上)道和(形而下)器的理解。
(1),道与器的关系
老子《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演化为一太极,太极图由阴阳魚组成,一阴一一阳就像精子和卵子,阳象征着天,阴象征着地,阴阳结合,繁衍万物,万物皆为器。也可以说,万物乃天地所生。道和器的关系,就像根和树的关系,树有千万种,必须由根生;树根深埋于地下,处于幽冥状态,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因为有树,我们不知道有根的存在。虽然比喻不恰当,免强说明道与器的关系。
(2)“道”无处不在,万物必须遵“道”而行。
既然“道”无影无踪,看不见摸不着,那又怎样才算是遵“道”呢?
老子《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为什么不直接说“人法自然”呢?真人好有一比:如果“人法自然”,就如同让小学生去听大学的课,岂不是像听天书?至于为什么说,“人法地”,真人的理解是:地是人赖以生存的地方,好比母亲,和人最亲;关键是大地有包容、承载、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德行。这里就要说到“德”的概念,在老子看来,“道”无处无在,怎么体现?只有通过“德”来体现。换言之,
“道” 太抽象,无法言说,只有通过万物的特性予以呈现;对人来说,“德” 就是遵“道” 的一种生活态度,那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的谦下、退让的君子之风和像溪谷、大海的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涵括能力。
真人以为,只有理解了“道”与“器”,就能理解“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
古人把世间的状态分为形象。形,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东西,古人称之为在地为形。如山形,地形,图形,人形,车形……等等。象,看得见摸不着,或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不具象的东西,如气象,天象等。还有一种是介于形象之间的区域。比如,相机镜头里看到的叫影象,因为他们和云气一样,看得见,抓不住,摸不着。但如果变成相片,就是图像,而不是图象。
形而上,就是意识形态范畴。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具象的升华,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符合逻辑的,可以指导行动的高级活动。而形而上学,则是认识论的偏差,作为意识形态学说,他们主张先有了意识,然后有了物质。比如神学,他们认为先有了上帝,然后有了世界,然后有了社会实践。这种学说就是唯心主义学说。而唯物主义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先有了物质,然后才有了认知,然后有了升华,然后指导人们的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动态的,是不断探索的,是螺旋式上升的,是永不止步的。没有任何真理是僵化的,是绝对的真理。但真理在进步中也是永远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活着的真理。
其他网友回答:一、舶来词
常有人说“形而上学”这个词,东方人读不懂、西方人看不明白。
在弄懂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之前,我们先探究一下它的来源。
亚里士多德曾经写了一本书,但没给书取名字。后来,有个编排书的人,就把这本书放在了亚里士多德的另一本书《物理学》的后面。并给后面这本书取了个名字“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
这个英文词就是“形而上学”的源头。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并用“大树”来比喻:
第一部分是树根,也是最基础的部分。这就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
第二部分是树干,就像物理学这个学科;
第三部分是树枝,也就是其他的自然科学。
所谓的“物理学之后”,就代表了超越自然的,更基础的、成因性的研究。这个研究不是针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物质性的东西,而是要更抽象、更独立地看待事物。
后来“形而上学”这个词,就被用来代指亚里士多德创建的这门学科了。
二、结合《易经》的翻译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哲思。
《易经》中有这样的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就是说的“大道无形”,也是指根本性的、规律性的事物。
器,说的是“具形则成器”,也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观点、方法、行为。
文化根源虽在中国,但是“形而上学”这个词却是由明治时期的日本人井上哲次郎提出的。他用“形而上学”作为“metaphysics”的翻译。
也由此,对应出了“形而下学”这个词。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而上学
我们从课本中学到的,大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尤其提到,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更能接受哲学家黑格尔的思想,也就是“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
因此,我们会认为形而上学是没有运动和发展的,是静止的。大家也会把它当成一个贬义词,来指代一些僵化的、孤立的思维。
而我们学习哲学,了解这些知识,也是为了给自己多一种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角度。
威海链 » 什么是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你怎样理解?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