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大多因弱而亡,为有“汉”因强而亡,其最主要原因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导致灭亡?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汉以强而亡”这个观点其实是说大汉一直到最后几近灭亡之际,却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战斗力。这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比如在东汉末年,汉军即使在自己乱成一团的时候,也可以击败外来的游牧民族入侵势力。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明明军事实力这么强大,那为何又会灭亡呢?这其实是跟汉代政治模式有关。

汉代,能够影响政治的势力有四波人。分别是皇帝、外戚、宦官和士族,其中虽然士族占据着很大的份额,但此时他们的实力尚未成熟,所以还不能完全决定朝政的走向。

所以在当时,真正可以影响朝局的,是宦官、外戚和夹在他们之间的皇帝。自汉章帝开始,外戚重新走上大汉的政治舞台。因为皇帝年幼,辅政的太后便会重用娘家人来巩固政局稳定,如此一来,太后家就开始独霸朝局。

但是当皇帝长大以后,自然不甘心被外戚压制着,所以他们回去寻求最可以相信也最依附自己的宦官去寻求帮助,随后皇帝利用宦官扳倒外戚,而宦官则获得大权。但是宦官这个群体多半是有精神疾病的,所以一般来说,宦官掌权,政治就会混乱。然后当老皇帝驾崩后,新皇帝的外戚又会扳倒宦官,就这样陷入一个死循环。

看起来这没啥,但是长此以往的这么折腾,再加上这些达官贵人也是喜欢榨取民脂民膏,所以到汉灵帝时,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最后黄巾起义。

之所以说黄巾起义是大汉灭亡的起点,倒不是因为黄巾起义动摇了大汉的根基,而是因为东汉的正规军在镇压这些农民起义时,明显表现出了兵力不足的问题。为了彻底镇压起义军,中央向地方下放了军权,由此各地的军阀也就被培养了起来。

泼出去得水收不回来,放出去的权力也一样。黄巾之乱结束后,表面看起来大汉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先前不受待见的门阀已经通过这次镇压活动成为了拥有军事实力的军阀。单独拿出一个自然是比不过中央,但是联合在一起,绝对是可以颠覆大汉的。

然后董卓之乱爆发,整个中央被西凉军控制,董卓先后吞并禁军和并州军,成为了最强大的势力。接下来一道讨董檄文让整个天下乱了起来,但是无人称帝称王,大家也就是州牧郡守和将军之间的斗争,诸侯军实际上也是大汉的军队,只是这个汉政府已经名存实亡罢了。

包括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他名下的军队,也是正样巴紧的汉军。

所以“汉以强而亡”就是这个意思,诸侯吃的太饱,把中央给取缔了。




其他网友回答:

汉朝灭亡后,军阀割据,生灵涂碳,中华文明受到严重创伤,人口十仅存一,直到四百多年后才恢复元气。但是,汉朝不是亡于外族入侵,而是在非常强大的时候亡于自已人手里。国恒以弱亡,而汉独以强亡!清代学者王夫之曾发此感叹!

两汉国祚四百多年,国力非常强大。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时代,经济强盛,军力强大,汉帝国已傲视周边各个民族。汉武帝北击匈奴,东灭卫氏朝鲜,南定百越,西征大宛己经没有来自外部的危胁,在汉宣帝时代空前强盛。

既使在东汉末期,地方军阀仍可以吊打周边少数民族,比如曹操远征乌桓,曹魏和辽东公孙氏打服高勾丽,在军事上有压倒一切的优势。

历史上,大宋和大明皆亡于外族入侵,不两汉则打败天下无敌手,军事力量强大。西汉成帝荒淫无首,民不聊生,外戚王莽窃取政权。当时只是挽了当家人,对社会经济没有太大影响,但是,王莽逆历史而动,复古改变引发爆乱,强大的国家毁在他手里,罪莫大焉!

经过一番重新洗牌后,光武帝刘秀重建大汉王朝,即东汉。经过一百多年发展,汉王朝重新焕发生机,人口达到六千多万,经济依然强大,汉王朝依然傲视群雄。东汉皇帝即位时皇帝非常小,政权逐渐落到外戚和宦官手里。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握国家政权,达到一种政治平衡是东汉政权特点。

这种政治平衡被十常侍之乱打破,东汉末年张让等十常侍与握有军权的外戚何进水火不融。何进屠夫出身,缺泛政治头脑,竟向各地军阀发出号召,进京消灭十常侍。十常侍诱何进入宫杀之。司隶校尉袁绍引兵杀入宫中,把宦官诛杀殆尽。

经过这场内乱,汉朝中央精英阶层被扫荡一空,地方军阀进入中央"挟天子以令诸侯″,强大汉王朝分崩离析。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汉朝消亡。中华文化进入内耗时期,人口十不存一,几近亡国灭种。晋代短暂喘息之后,又发生八王之乱,五胡趁机乱华,只有江南一隅保留些中华正朔。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文明从来没有被外敌征服过,真正引征危机的是祸起萧蔷之内。家和万事兴,和则民旺,乱则生灵涂碳。中华民族只有万众一心才能把握历史机遇,振兴中华,重新实现祖先的荣光。

其他网友回答:

我想你所说的应该是西汉,因为东汉并不强,最起码皇权不强。西汉因强而亡,这个说法是很对的,西汉谁最强?汉武最强,汉武帝刘彻的时候,表面看国家疆域扩大,张骞开了西域,卫青霍去病北破匈奴,对内主父偃、桑弘羊、东方朔一干名臣帮助他实行了大一统。思想上董仲舒独尊儒术,帮他很好的解释了帝权。

但实际上汉武帝的举措,却埋下了很深的隐患。最根本的错误,就是“武”!

刚刚即位的时候,汉武帝手上是有一手的好牌,经济实力上,文景之治,他阿爷和阿爹给他留下了, 满仓库的钱粮。政治制度上,他祖宗刘邦开创的国家,是个散沙化的社会,刘邦通过几十年时间将贵族势力基本铲除(由贵族存在但是权力都在皇帝周围,官僚制取代了贵族制)。散沙化社会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就是团结起来造反的可能性很小。比如说,一户人家,到了两兄弟成年,必须分家。一个村子,不允许只有一个姓氏,必须杂居。这就把造反的群众基础去除了。

而能够领导造反的这些贵族呢?贵族又被分割为同姓王和异姓王,互相制约,再加一个推恩令,就是一个王死了之后,他的领地和权力不再由长子长孙继承,而是分给各个儿子,这样推恩,推到汉武帝这代,基本上诸侯就是个十里侯了。到了汉光武帝那时候,他爸还是个公务员,死得早,他自己基本没职业了。到了刘备那时候,就只剩下卖草鞋了。

所以散沙化的社会、官僚制的效率,加上一个黄金屋,不打仗不去开疆拓土不去建万世之功才怪呢!汉武帝,成也武,败也武。先来看他怎么成的。

从公元前133年开始打匈奴,第一波打了14年,终于把匈奴打跑了,“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

但其实,这个阶段,国库其实是空虚了,但是国家体制上变成了军政体制,尤其是大败匈奴之后,拿到的战利品中,钱粮并未见多,多的是牛马,尤其是马,那马能干啥,只能武装更多的骑兵。所以那些原先立下过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誓言的年轻人,灭完匈奴后,开始谈恋爱相亲刚到一半,又要上战场了。

于是第二阶段,又发动新一轮战争,远征西域,给贰师将军李广利下死命令,必须破了大宛,把汗血宝马搞回来。同时赵破奴在新疆地区反复征战,获得大量土地。

中间又抽空把卫氏朝鲜灭了,把中国南方的“闽越”灭了。于是你会看到当时的朝鲜,现在的越南,都是汉武帝的疆域。

隔了几年,发现西南那边有个夜郎王口气很大,不想忍,又派兵灭了。

总之,汉武帝那几年,就是告诉天下一句话“凡是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

可是问题就是,打这些地方,就算赢了,能不能有正收益?没有,因为这些地方,第一财富总量不大,第二税收难度都大,西域和草原不用说了,你税收找人都不好找,西南、南越和朝鲜,当时人口不多,又是多山多丘陵,多民族,收税还要先在当地建立起官僚制度。所以,汉武帝时侯,打下了这些地方之后,看不到现实利益,再往后很长时间还要持续的中央投入。


那么大问题来了,这些战争+战后重建投入的钱,从哪里来?中原农民。所以,这前后四十几年时间的征战岁月,对于国内普通人就是:听说打匈奴赢了,好像没啥用,我家田里也没多给一头牛。啥?朝廷开始额外征税了,啥?又开始打仗了?听说又打赢了。好像跟我们也没啥好处。啥?又要征税?啥?又打仗了?啥?又要征税?还要服兵役?


就这样,四十年战争,每一次获胜后,国家就没钱,没钱就征税,征税再打,不够在征税。这就把农民逼走了。从原来要征税的田里跑去了那些豪强的庄园里,建起了坞堡。

给谁打工不是打工?这里还有老大罩着,赋税也比给皇帝打工少。

于是脱籍逃田的农民越来越多,都涌向了地方豪强。这样一来,国家财政的实际赋税人口就没了,到了汉武帝末年,天下在籍人口,少了一半,不是打仗打死的,而是跑了。

恶性循环又来了,第一,那些没跑的,还要承担原来跑掉的人的赋税,那我也跑吧!越跑越多,因为战争没停。

第二,官僚制度是要靠中央财政养活的。现在中央没钱了,官僚要活着,就投靠了那些有田有钱有人的土豪。尤其是汉朝的地方官,权力超级大,军政权、人事权基本都在手里,所以一旦跟地方豪强联合,就变成了保护伞,豪强们再上贡给地方官寻求保护,地方官就成了后面的那些“主公”们。

第三,地方官僚体系彻底沦陷,让中央官僚体系坐不住了,穿的比我好,用的比我好,秘书也比我的漂亮,怎么办?搞他们!连着土豪一起搞,推个带头大哥出来搞他们!谁啊?王莽!于是王莽就篡位了。西汉灭亡。

故事到这里还没完,因为东汉要建立了,谁来建立的呢?不要觉得是汉光武帝刘秀,恢复了原来的天下,因为他其实就是地方豪强的代言人合伙人,他在地方豪强的扶持帮助下,表面上恢复了老刘家的江山,但是却成了皇帝跟地方豪强共治的江山。而且,这些地方豪族,再往后的日子里,因为有钱嘛 ,开始进一步赎买知识分子,吸纳成为势力内的人,这些势力又开始垄断了朝廷的官职、武职、甚至互相联姻垄断血统,一些大家族就出现了,就是后面三国时期的袁氏、曹氏、夏侯氏、诸葛氏、司马氏等等。


所以你看,你说提问的“汉朝因强而亡”,确实是这样,因汉武之强,而把原来刘邦创造的散沙化的社会结构改变了,变成了“豪强社会”,而豪强社会,会让王权失权,那么王权想要集权怎么办呢?只能想办法在这些豪强势力之外再找别的依仗,民间知识分子当时还不存在,因为笔墨纸砚当时都还是奢侈品,知识传播成本大,所以知识分子都在氏族大家旗下。

那只剩下两种人可以用,一类是皇帝身边人---宦官,另一类就是皇帝娘家人---外戚,所以在整个东汉,你会发现,有很多次“党锢之祸”,宦官先是干掉了氏族官僚,然后外戚出来干掉宦官,过几年宦官和氏族又帮皇帝联合干掉外戚,就这样周而复始。汉朝就灭亡了。


究其根本,就是你所说的那个问题“因强而亡”!


对了,我刚才也浏览了一下,之前对这个问题的几个回答,都讲到了战争、粮食等点,但是都没有解释出战争改变了什么,粮食短缺背后深层次的机理是什么,所以我想我这篇回答可以多多少少帮助提问者和有兴趣的朋友理清楚当时的内在逻辑,一个从汉武帝开始跨越了西汉东汉的整体上的历史逻辑变化。欢迎关注山海君的其他回答和文章!

其他网友回答:

<2>1、两汉时期的汉族尚武,民风彪悍。

其实,重文轻武的思想是从两宋时期才开始形成并且逐渐固化的。这种思想极大的削弱了汉族的血性和战斗力。然而,在汉唐时期,汉族的尚武之风很盛,因此汉族军队的战斗力是十分强悍的。

自汉武帝对匈奴展开反击战以来,汉军对北方草原民族势力,就始终处于军事压制之态。即便到东汉末年,中原群雄混战,国力衰退,但东汉军队对北方游牧势力的军事优势依旧存在。

比如辽东军阀公孙瓒,早年就曾以三千精锐骑兵大破乌桓。时称“驱叛胡于塞表”,一举威震塞外。要知道,公孙瓒的实力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当中,还算不上是第一梯队,最后自己也被更强大的袁绍所击灭。后来,曹操又一次攻打乌桓,先锋大将张辽阵斩“以雄百蛮”的乌桓首领蹋顿,乌桓大败,胡、汉降者达二十余万之众。

由此可见,汉末军事实力还是相当强悍的。即便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同样有能力独自击败一股北方游牧势力。

2、往日强大的匈奴在汉军接连打击下土崩瓦解,北方草原部落林立,力量分散。

实际上,东汉末年,汉族军队依旧能在军事上压制北方草原势力,除了自身军事实力的强大外,草原势力的四分五裂也是一个很重要原因。

自汉武帝以来,匈奴在汉军的接连打击下,势力不断衰落。之后,匈奴开始逐渐分裂,形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并彼此攻伐。其中,南匈奴南下内附汉朝,而北匈奴则在汉军的征讨下走向衰亡。随着匈奴势力的衰退,往日归附于匈奴的草原部落也纷纷脱离出来,逐渐发展起来。

比如过去屈服于匈奴部落的东胡诸部,如鲜卑、乌桓等部落,就是趁匈奴势力衰落之机,快速发展起来的。

这些草原部落势力,与往日强大的草原帝国匈奴相比,显然差距甚远。因此,单凭这些部落势力的力量,想要单挑整个大汉,是不现实的。所以,即便东汉王朝早已日薄西山,但仍旧是庞然大物,对于力量分散的草原部落势力,还是具备足够的军事优势。

也就是说,汉以强亡,其实也是因为周边没能形成强大且统一的外部势力造就的。而如果汉末时遇到联合起来的匈奴诸部或是突厥、契丹等草原帝国,那么汉末时期的汉军能否挡住外族的南下,那就很难说了。

本文作者:小贱贱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大多是因为中央政府对外战争失败,军事实力下降,对外丢失领土,对内不能镇压农民起义而亡国的。但是汉朝是一个例外,即便是汉朝末年,东汉朝廷仍然对外可以打赢对东羌的战争,匈奴、乌桓、东羌等无不俯首帖耳,西域也在控制之中;对外也可以快速镇压黄巾起义。但就是这样,最后仍然免不了灭亡,被曹魏篡权。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外戚和宦官乱政所致

东汉朝皇帝不仅短命,而且大多是年幼继位。东汉一十三帝,只有开国皇帝刘秀活过了60岁,汉献帝54岁,汉明帝48岁,其他的都没有活过35岁的,甚至出现了几个婴儿皇帝。

皇帝年幼,不能亲自处理国事,就只能太后垂帘亲政了。孤儿寡母的,太后要干预国事,只能求救于娘家人,外戚势力于是就此兴起。如三国中的何进大将军就是如此起家的,他最开始只不过和张飞一样是一介屠夫罢了。像如此之人骤然获得高位,哪会治理朝政,必然是祸国殃民,弄得民怨沸腾。

等到小皇帝长大了,肯定要夺回权利。但是太后和外戚往往不愿意放权,于是又起了一番争夺。小皇帝要想夺权,只能依靠宦官,比如汉少帝就是打算引何进来诛杀宦官蹇硕、张让等。可惜何进这个屠夫做事不密,又不肯采纳袁绍等的意见,最后被反杀。

整个东汉就是在外戚和宦官手中不断来回的控制,两党相争,殃及的确实大汉的整体实力和民间百姓。最后黄巾起义后各地诸侯并起,最后被曹丕篡权。

所以东汉的灭亡不是亡于外部,而是亡于内部外戚和宦官的斗争。直到灭亡之时,对外部仍然有绝对优势。

其他网友回答:

答案:汉朝灭亡主要是娃娃执政,如果把娃娃执政刨除在外的话,即便汉朝再强上也不会灭亡。

事件回顾

我们会发现汉朝皇帝执政有一个特点,前期非常不错,中期也是不错,到了后期就出了大乱子,而且乱子越搞越麻烦。

我们会发现汉朝后期的时候,皇帝的年龄越来越小,甚至都有三两岁的娃娃当皇帝的情况。

三两岁的娃娃能够知道什么呢?事实是他们什么都不知道,恐怕连今天要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都不晓得。

折腾来折腾去,皇帝的年龄反倒越折腾越小了,而且越来越不经折腾。

甚至皇帝偶尔之间还会出现更替,但请注意,这些所说的更替并不是皇帝主动完成的,而是被动完成的,什么意思呢?有臣子或者后宫或者官宦之人想要更换皇帝。

没错,这就是事实

我们总是说汉朝是因为太过于强大而灭亡,其实汉朝因为强大灭亡不假,但这个强大是因为皇帝的年龄太小。

我们做一个假设,一个皇帝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并且他能够行使权利,只不过当一个皇帝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够行使权利的时候,权利到哪儿去了。

权利有可能到这三个地方,第1个地方是后宫,第2个地方是太监,第3个地方就是臣子。

而当皇帝的年龄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甚至他们当皇帝没几天之后就死掉了,又重新来了一个小皇帝,这个时候皇帝根本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及时的掌控所有的权力,权力就会外流。

当权力流向全国各地,流向各个功勋大臣,留向所有的官宦之臣,留向后宫的时候,就会发现整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强盛,因为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小权利,都希望这个小权利无限扩大。

可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没有权力的,没有权力的那个人就是皇帝。

要指望着天下不乱,实在是太难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关注、点赞、评论,小生在此谢过!】

其他网友回答:

汉朝灭亡不知道是何依据?

汉朝分为东汉西汉,但是缘起一脉,就是刘邦太祖汉朝。

中间有个新朝,但是时间很短,老百姓也不在乎领导人换了谁,影响也不大。

汉朝是禅让给曹魏,一直到晋。此外蜀汉、刘汉都自称是汉朝继承人。

严格意义来说,禅让不能全是灭亡,因为禅让是领导人换了,制度文化什么变化不大。汉朝四百多年,时间悠久。而且继承人曹魏也是大帝国,不能说是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

汉朝(前202—8年,25—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大统王朝,共二十九位皇帝,历时四百多年。

公元88年,31岁的汉章帝刘炟驾崩,年仅10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晋窦皇后为皇太后,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窦笃、窦景、窦环得以把持朝政。于是,外戚又开始执掌国柄,东汉王朝迅速滑向了衰败。

中后期发生了戚宦之争和党锢之祸,于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后董卓废刘辩立刘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削弱何氏外戚集团的势力,便于自己控制皇帝。董卓废刘辩立刘协,自任相国,将朝政控制在手中。至此,长期以来交替执政的外戚和宦官集团的斗争,宣告结束,此时的东汉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名存实亡了。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9岁的刘协为陈留王。董卓立刘协为汉献帝。在董卓等人挟持汉献帝作乱时,刘协采取以虎驱狼的办法,利用曹操保驾,却又被曹操控制。汉献帝不甘为曹操控制,公元200年曾发衣带诏密令旧臣除去曹操,结果事情败露,使多人丧命。公元214年刘协欲联合刘备、孙权杀死曹操,又因事情败露而致使宗族二百余人丧命。

公元215年,曹操威逼汉献帝立其女为皇后。延康元年(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自己被封为山阳公。至此统治中国历史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灭亡。

感谢阅读,欢迎吐槽、围观、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这里是小青春,一个热爱历史的小青年!

没有王朝是因为过于强大而灭亡的,所以说汉朝因强而亡是不太合理的,只能说汉朝是因为失去民心而失天下,但汉朝的强大直到它灭亡都从未消失!

汉朝在汉武帝之后便进去了汉族的强大时期,压制那些少数民族无法翻身,东汉建立之后,汉朝强势依旧,乃至到东汉末年,中原进入混战,但也没有听说那些少数民族祸乱天下,这就可以看出汉军对于他们的威慑力!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入侵中原的想法,只是这些想法都被曹操压制于萌芽当中,当他们入侵中原的时候,都被曹操轻而易举地打败了,这才断了他们的想法,这就可以看出汉朝甚至到了东汉末年仍然强大到外人无法暨越!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记得加个关注呗,谢谢您的鼓励!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原因很简单: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飨国三百余年。

一、秦是不是法家?不完全是。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二、法家商鞅。

曾读过《商君书》原著。

作为法家学派,《商君书》的确是一本很多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文献。

然而,《商君书》已经被人曲解过多,以讹传讹,以至于偏离本意,面目全非。最典型的例子,如网上流传甚广的“驭民五术”。

在《商君书》中,商鞅从未有此表述。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某些人拿着商鞅的大旗四处招摇撞骗。此人无耻与龌蹉至极,非我族类,其心必诛。

标签: 汉朝 王朝 历代 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