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正名: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后世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对于王阳明的看法,近600年来,有四个时期的评价。
一、明朝人评价
比如:朱载垕(1537年-1572年,明朝皇帝穆宗),徐渭(1521年—1593年,明朝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王世贞(1526年-1590年,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作为明朝人,他们盛赞王阳明的德和才——德:正气凛然;才:拨乱反正和文才。
二、清朝人评价
比如:魏禧(1624年-1680年,散文家,与汪琬、侯方域并称“清初三家”),王士祯(1634年-1711年,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清朝人的评价很高:说王阳明是三百年才出现一个的大才天才、第一流人物。
三、近代评价
已经将王阳明的地位扩充到“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广度和深度。
四、现代评价:
现代人的评价归纳出4个家: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外加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不过,如果做一个横向比较,与王阳明同一时代的西方经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哲学家,他们并不像王阳明在中国社会中那么形单影只——在中国找不到比肩者。王阳明在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独树一帜,但如果与西方同时期思想家和哲学家相比较,的确不值得自豪,至少是其哲学思辨已经被甩出了几条街。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悬疑大师
其他网友回答:王守仁,世称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享年57岁,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统军征战。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在现代中国仍有广泛影响。现代新儒学的开山祖师之一熊十力,及其弟子牟宗三都继承并发展了阳明学。著名学者徐梵澄经过几十年对中国、印度、欧洲思想研究以后,在晚年也对陆王心学赞誉有加(见《陆王学述》收录于《徐梵澄文集》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中国大陆的当代学者蒋庆也对阳明赞誉有加(见《政治儒学》一书)。蒋中正是王阳明学说的信徒,并因此将台北草山改名为阳明山。此外,虽然没有详细考证,但坊间盛传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为王阳明学说所折服,随身携带上刻有七字"一生伏首拜阳明"之腰牌。
日本阳明学,日本现代化的主流思想之一,特别影响了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等重大事件。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曾经在浙江绍兴的阳明洞读书,所以人们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所创立的心学,在嘉靖以后广泛传播。清朝以后,阳明学还传到日本和朝鲜。
王守仁出身在一个官宦世家,父亲王华作过南京吏部尚书。他十一岁的时候,曾随同父亲到北京读书。这期间,他出游居庸关,目睹近在咫尺的鞑靼对京师的威胁,引起了他的忧虑和关切。他立志要作圣贤,为建功立业。
1506年,王守仁的生活发生了逆转。为了援救南京科道官戴铣等人,他得罪了控制朝政的宦官刘瑾,被庭杖下狱,然后谪发到人迹罕至的贵州龙场驿当驿丞。从一路青云的世家子弟变成一个荒域流徒,这时,王守仁才真正感到需要内心的解脱。于是,他日夜静坐,体会“圣人处此,更有何道?”据说,他在一个晚上突然顿悟,终于洞彻了“格物”的道理,这就是:一切的知和理,都在我的心中,天下本来无物可格!
刘瑾垮台后,王守仁的政治地位逐渐上升。以后,他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在1517-1518年,被任命为南赣、汀漳等处巡抚,镇压了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的农民起义;一是在1519年他主动起兵勤王,活捉了起兵反叛明朝廷的宁王宸濠,为明王朝平服了一场大叛乱。这两件事受到了当时以及后来许多士大夫的推许。
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心外无物
王守仁格竹穷理的失败,说明竹子自身生长发育的规律与朱熹所宣扬的天理,并没有相通之处,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相比附是毫无根据的。
他认为,心外无物。 有一次,王守仁和他的一个朋友到南镇去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道: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象这样的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说:你没有看见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看见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二、致良知
良知的说法,最早是孟子提出的,所谓“不虑而知是良知,不学而能是良能”。王守仁对孟子的这一思想,作了尽情的发挥,良知说构成了王守仁心学的基础。
什么是良知?王守仁认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敬,见到小孩落井自然产生怜悯之心,这些思念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这就是良知。推而广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三纲五常观念以及侧隐、羞恶、辞让、是非等感情,也都是与生俱来的,都叫良知。
王守仁虽然认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强调只有圣人才能保持这种良知,而愚夫愚妇由于私欲太重,蒙蔽了这个如明镜般的良知,造成了他们道德上的缺陷。人们要想成为圣贤,同登“极乐世界”,就必须保持和贯彻先天的良知观念—这叫做“致良知”。
三、知行合一
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反对朱熹主知先行后说,提出知行合一。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合一的,不能把它分割为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和行不能分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主张,和他的致良知学说是相互联系、相互发明的。 他突破了人们长期以来把知和行割裂分离的形而上学的观念,引导人们将知和行作统一的思考。他对行的强调,对后来经世思想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王守仁的注重事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敢于创新的风格,启发了后来的思想家。
其他网友回答:历代对王阳明的评价都比较高,比如,明代沈德符评价说:“惟王文成以理学建安壤,遂开国封,固书生之希固书生之希构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异禀,其用兵几同韩、白(韩信、白起),而见罗亦以良知余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又如王士祯评价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曾国藩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梁启超评价王阳明说:“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确实,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稍有的在学问、学术和政治、军事方面皆有顶级成就的伟人之一。
军事上,王阳明在宁王朱宸濠领精锐部队造反前往安庆时,乘宁王老巢守南昌兵力空虚,率兵攻打南昌,迫使朱宸濠回兵救南昌,王阳明率兵在鄱阳湖截杀,经过三天激战,宁王战败被俘,王阳明平息了宁王历时35天的叛乱。
政治上,嘉靖六年(1527年),他总督两广兼巡抚,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是但是最有学问又军功巨大的封疆大吏。
哲学上,他创立了“阳明学”,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思想高峰。他的“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承继了自孟子以来的心性学说,并批判了程颐、朱熹等的学说,在与理学的争论中,吸取道学、佛学思想,发挥了陆九渊“心即是理”的基本思想,扬弃“格物致知”认识方法,创立了“致良知”学说,主张自心中去寻找“理”,“理”在人“心”,“理”化生天地万物。在知与行关系上,他强调行重于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知必现为为行,而行方为真知。
王阳明的“心性”是宋明理学继“气学”“理学”之后的最后一个发展环节,与朱熹的理学共同构成了宋明理学的思想主体,完成了宋明理学的最后阶段,既是宋明理学的总结,又形成了宋明理学的否定性环节,是开启以后明清实学和李贽的反传统思想的萌芽性思想,没有王阳明的“心学”就没有后来对儒家学说(特别是理学)的批判,有人说,近代思潮的兴起,离不开王阳明“心学”从内部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否定,这很有道理。
王守仁的学说(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他的学术思想传至还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他集立德、立言、立行于一身,是明一代最杰出的人物,他的弟子众多,形成姚江学派,是后世很多人推崇、敬仰的伟人。
其他网友回答:我是目前国内对王阳明进行深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所以我来以一个新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研究国学,重点在于研究儒家;而研究儒家,重点在于研究王阳明。我为什么把王阳明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呢? 因为,王阳明是儒家发展的最高峰,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在明清时代因为时代背景的问题在中国没有主流化,但是在当今和未来,是中国唯一可以复兴儒家文化的立足点。因为程朱理学所解读的儒家思想因其偏见和极端,是已经被历史证明的了,中国未来能建立起引领世界的价值观系统,唯有借助阳明心学。
21世纪将是以王阳明思想为主导的世纪。王阳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半圣人之一,他的思想传播中国大江南北及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成就冠绝,形成了东亚、东南亚近代工业文明。尤其是力助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文明的再次觉醒。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黄宗羲、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将是以王阳明思想为主导的世纪。
中国要建立一套能领导世界的价值观,离不开王阳明及阳明心学在传统的中华文化里,道德一直都是绝对的、静态,我们称之为“绝对道德观”,而到了王阳明时代,以道德的非固化为特征建立了“相对道德观”。相对道德系统的出现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因为它打破了广泛的道德禁忌,为人类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在当今,因为相对道德系统并不一味的主张开放,而是一个 以致良知相统领的开放与制约相平衡的系统,所以即是对中国目前仍起作用的不合理道德枷锁的打破,又是取代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缺乏制衡的自由理念的升级,可以说,中国要建立一套能领导世界的价值观,离不开王阳明及阳明心学。
深入研究阳明心学,助力中华伟大复兴当前,人们越来越明析阳明心学于儒家的重要地位,于中国的重要意义,于世界的巨大希望。“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先生的思想犹如灯塔,直照前行的道路,阳明心学思想在当下中国改革开放、民族富强复兴的今天,正进一步唤醒着中华儿女的良知,而不断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他网友回答:阳明心学直指心性,揭示本来,类似禅宗明心见性、悟后起修。阳明先生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佛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性体既足,缘何得证?阳明先生曰:“知行合一、致良知”、佛经云:“信、解、行、证”,故阳明心学与大乘佛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佛法解阳明,大道近矣!若人识得心性,而后意志坚定,躬身践行,定能证得无上正道。
其他网友回答:明朝一代,在中国没有更先进的思想传入时,阳明先生的思想无可置疑是引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思想的灯塔。有的人过份地荷求先贤,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再伟大的人,都有时代的局限性。阳明先生能引领一个历史阶段的思想潮流,已经很了不起了!
其他网友回答:关于王阳明,历史上有太多崇高的评价,兹略举其要:
明穆宗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明史》: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唯有如守仁者。
清初学者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清代学者王士慎: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章太炎:日本之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三个半圣人之一。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完人之一。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三个“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之一。
现代人认为,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归结起来说,王阳明是阳明心学的创立者和践行者,是中国哲学史上将知行合一提高到首要地位的第一人,是将知识化为能力、化为素质的表率,是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实际行动完美结合的杰出典范。王阳明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面光辉旗帜,是照亮千秋万代的一座高大的灯塔。王阳明之于儒家思想,犹如六祖慧能之于佛教思想。佛教思想的精华在于禅宗,准确点说,在于六祖慧能。六祖慧能开创了佛学新天地,给佛教思想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六祖慧能,佛教的发展也许早就终止了。六祖慧能是佛教史上唯一可与释迦牟尼相提并论的禅宗伟大祖师。王阳明之于儒家思想史上的位置和作用亦可作如是观。
王阳明对于后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他的“心学”思想。“阳明心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即理”即观照自心,觉悟自心,达到明心见性。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天理之心即圣人之道,良知之心即天理之心,亦即君子之心。
“致良知”即从良知出发,唤醒人的本体意识,树立正确思想,提高自我修养,规范自我行为,实现自我价值。
“知行合一”即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反过来,实践完善理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字当头,知在其中;亦知亦行,始得真知。
综上所述,王阳明心学对于我们当下的重大意义主要包括三方面:
其一,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它包含两点,一是将知识化为能力才是力量;二是将知识化为素质、化为人格。这对于我们当下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知识与能力割裂,防止成为“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书呆子;避免造就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心口不一的“两面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一方面最重要、最迫切、最切实、最具有普遍意义。
其二,“致良知”也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社会,提倡用“阳明心学”医治时代病,修心养性,致良知,提高道德自觉性,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最后,充分重视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我心光明,则世界光明!
其他网友回答:我来谈谈自己理解的,浅薄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是建立在我心光明基础上的。所以学习致良知前,要学习必要的四书五经。或者西方哲学人文主义思想。如果不愿意可以直接学习论语,大学。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感悟阳光。也就是明礼。并且做大量的逻辑训练。(看看福尔摩斯什么的)。
致良知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与实践 以及个人的材质上面的。这几个元素会直接影响你的心里良知反馈信息。诸如你没在军事理论上下过苦功夫却又想取得王阳明那样的军事成就,那就是扯淡了。
致良知学成之人威力之大有目共睹。其威力来自于心里的第一时间反馈,而这反馈有时候是先验的,或者是超验的。(先验与超验概念不通自己百度)凭着这份良知做事情。为人处事,不愧于心。做事业,事倍功半。
这之中还有诸如:修炼心不动,最大可能的得到心里良知的反馈。时常擦拭心里良知的那面镜子。
伟大如乔布斯在迷离之际说的是:我一生虽然有让人羡慕的财富可是我最应该珍惜的是家人的爱,我没有做好,遗憾的离开,王阳明在将终之时,说的是:我心光明,亦复何憾。
以上是我浅显的理解致良知理论,抛砖引玉了。
其他网友回答:
王守仁世称阳明生生(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晚年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称其为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主张: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评价: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伟大集成者。
仅个人评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