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理解“唯天下至拙,能胜天下至巧”这句话?抱朴守拙是什么样的境界?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朴与拙相通。有道是大道至简,朴与拙是“道”的别称。“巧”是表象,会变易不持久。

其他网友回答:

楼主好!对晚清重臣曾国藩这句“唯天下之至真,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名言,可有多种解读方法。简析如下,供参考。

【1,此句逻辑的儒家出处】

源头是四书五经的“人性论”,依据于“人性在根本上与天性、地性一样圆满,只是后天原因导致这个本来能永恒的本性迷失”,故人人都需学习、继承和传播圣贤教诲,从恢复自己的圆满本性开始,最终将彻底反思自我的觉悟,推及一切人,实现个人和社会都“明明德,止于至善”,在人间建设一个永远幸福的大同社会。反之,人若失去对内在圆满人性的认知力,就不能主宰命运而痛苦,事运趋败,家国趋亡。因此,人生一世,无论是谁,只要向着“仁、爱、公”的方向修身、正行、恢复内在人性,就叫趋向“至真”,反之叫“至伪”;能真心、真行儒家圣贤教育的人,看起来公心奉献,永远无私,与社会大众不同,显得“至拙”,其实却胜于俗世所谓的“至巧”,能最终实现人生真正的幸福。所以说,天地间的那个看不见的“人性界限”将决定一切的兴衰,天下人在“真与伪、拙与巧”的人生选择上,将以是否追求“人性圆满”为界限,而显出高下之分。可见,曾的这句话浓缩了儒家思想的全部精髓。

【2,此句逻辑的道家出处】

《道德经》和《易经》都有相同含义的表述,是从“道、无、有”三个核心字关系的角度宣说的。如前者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句,意思是“道”孕育万物,主宰万物,与万物一体而不离;“道”的属性是“无”,所以无形而不可见,显得神秘。“道”天然就有制衡一切的无穷力量,以“平等一切”为法则,调控万物在“有”中趋向两极的变化,回归中态;万物凡违背“道”的决定力,都将趋败直至灭亡。要想悟道,人必须远离“有”的两级态,常在“道”的中态,无为也就无求,无欲也就无争,平等于一切,就能永居“道”的绝对圣地,超越时空和矛盾,得到与“道”一样的永恒和永生之能力。此时,人若能信道、明道、在道、守道和行道,叫“至真”,反之叫“至伪”;人顺“道”的无为,不与一切为敌,看起来显得“至拙”,却是最智慧的,远胜于世俗所谓的“至巧”。因此,天下人面对“道”时,选择“真伪”,还是选择“拙巧”,将决定人生的沉浮和未来的兴亡,都是无上的“道”力暗中早定的。顺道者昌,逆道者亡;智者行道而永生,愚者逆道而自灭,是谁都不能违背的圣道规律,故“真胜伪、拙胜巧”反映的是最高真理,曾的这句话提炼的也是道家思想的终极真理。

【3,此句逻辑的佛家出处】

每部佛经都在讲“什么是佛、怎样作佛”,人能觉悟成佛,叫“至真”;人不觉悟,继续流浪生死苦海,叫“至伪”。人能信受佛教,毕生不移,彻底无我,无心于一切,慈悲于一切,不与一切对立,叫人间的“至拙”,相反,迷逐欲望,沉溺妄想,自害自误,甘心做凡夫,叫人间的“至巧”。可见,人若“至真”能出离生死,获得永乐;人若“至伪”永在苦海,没有出期和休止。同理,人若顿悟成佛,外表看起来“至拙”,不如迷人的“至巧”,却是真正的大智。所以,曾的这句话总结的也是佛家思想的核心。

【4,此句的教育意义】

曾在家书里讲此话,是自己毕生奉行圣贤教育的最高体悟,是要告诉世人“儒道释”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绝对正确性,警示后人不要鄙视、抛弃、忘记圣贤教育的终极益世性价值,劝诫社会敬畏“人性、道性、佛性”对世界和命运的因果决定力,即人有私则易败,人有求则易亡;人有欲则易衰,事有争则易灭;人有心则易迷,行有念则易误。命运都是自作自受,天道公平对待一切;“无我”是命之真,“有我”是命之伪,“无心”是行之拙,“有心”是行之巧。人生大事,悬殊前途,何去何从,都在自己当下的“一念”。世事无常不可恋,世智无真不可靠;一世无求最聪明,一生有求最愚蠢。人命常在颠倒中,自救必须靠圣贤。

【5,此句的象征意义】

“真”特指人心的守人性、顺道性、觉佛性,“伪”特指相反的人心违背“人性、道性、佛性”。同理,“拙”特指人行的“无我(公)、无心(正)、无求(仁)”,“巧”特指相反的人行之“有我(私)、有心(欲)、有求(迷)”。所以,此句也是曾以传统文化的真理为老师,给自己确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最高标准。

其他网友回答:

拙为事之根本,事之质,巧为事枝末,事之文。至拙为正实,至巧为虚妄。正实能久,故能大,能成,虚妄一时,不能久,不能大,不能成,天下事终以实胜,正胜。

其他网友回答:

怀壁若石,行事入世,低调出世,守拙报璞。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唯天下至拙,能胜天下至巧”出自《曾国藩家书》,“抱朴守拙”也可说是对曾国藩人生境界的褒奖。

仅从《老子》道学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至巧当然是好的,也为世人所求,我们做工作,学习再学习,训练再训练,一门深入下去,日积月累,精益求精,就是为了使技能达到“至巧”的程度。

《老子》亦言“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事物总是相反相成的,当技能或方法臻于纯熟时,有时反而会被所掌握的技能方法所束缚,所以时时要明白阴阳相生、五行相克的道理。

至拙胜至巧,有多重解读,以“至拙”的精神和方法达到“至巧”的境界,“至巧”为成果,而“至拙”成了境界;至拙与至巧相依相成,相互转化,适时才是好的,兵法云“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至巧是很高的境界,如果要战胜它,用其反面“至拙”,是出奇制胜。

《老子》四十五章言“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赢若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抱朴守拙”即是清静,不在乎方法巧拙,在乎守住本性本原,合于天地,则天地合之。

“抱朴守拙”其境界合乎天地,超乎智巧。

其他网友回答:

非常对不起,我不懂此语,网友己径回答了。

其他网友回答:

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大音希声。

慢工出细活。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 ,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霸得蛮,耐得烦,吃得苦。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层楼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微末。

曲径通幽。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百折不挠,百炼成钢。痛并快乐着。

外重者,则内拙。朴实无华。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其他网友回答:

遵循简单的基本原理,却不见的是愚拙。而且却战胜所谓自为高明的能工巧匠。因为遵循这个简单的基本原理,可以得到天地的道或规律所谓天人合一。但道德经的基本原理不过为现象所归纳为纯粹的纯粹的简单原理。如果是唯心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见不到本质与实体性的发展。所以这种观念不能成为现代所遵循的所谓的道。不过是纯粹一种真理性罢了。所以只能依守静笃以对待。而且不能成为后代继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尽管超然与尘世之外。成为道深莫测的道家秘密。正如水浒中的公孙胜 ,宋朝初期的陈博预言宋太祖,张天师等。而且延续今天的道教,仍然修行于山林之中。

其他网友回答:

为天下至拙是说庸及中笨和大巧不工还有至愚 这和自然现象的 庸笨至愚以及大巧不工是一体的现象能胜天下至巧 因为这圣中之及胜天下至巧 吃亏是福能吃亏懂吃亏是拙的体现

抱扑是抱着朴素 庸 笨至愚 大的巧妙都以不工整画大自然 这是拙的意义 也是以拙画巧借笨庸至愚的巧以及大巧不工

标签: 至巧 抱朴 守拙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