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我以为还是全章通读。学习领会为佳。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仅滿足于理解。更重要的是指导现实。

‘’大方无隅‘’,‘’大音希声‘’这两句词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同异。全文如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本章意为:上士听见了‘’道‘’就积极实行;中士听见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见了‘’道‘’,大加嘲笑。不被下士嘲笑那就算不上‘’道‘’!所以古人说:‘’道‘’光明好似黯昧,‘’道‘’前进好似后退,‘’道‘’平坦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卑下的川谷,最洁白好似污辱,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努力树‘’德‘’好似怠惰,质朴纯正好似变得浅淡不鲜明,最方正反没有棱角,贵重的宝器终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很少发声,最大的形象反而无形。 ‘’道‘’潜藏而无名,只有‘’道‘’,善于开始,并使它完成。

本章以上士、中士、下士三等来分析人们认识‘’道‘’的不同程度。故老子名之为‘’同异 ‘’。

今天我们重温。学习领会。老子《道德经》这一章节。对于当前网络文化。头条平台问题探讨交流。具有非常现实的针对性。俗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平等。畅所欲言。你所发表的言论。也许正确。也许不正确。也许被人理解、赞同。也许不能被人理解、赞同、保持中立。也许被人反对、甚至出言不逊。这三种情形出现。完全正常自然。对于理解、赞同的。要谦虚谨慎。向对方学习。及时回评回赞。对于中立的要静观变与不变。对于反对的要冷静反思。而对于个别出言不逊、脏话粗口者,着眼精华剔除糟粕。如有骂人者。不必理会便是。常言道:开口骂人还口自骂也。

来头条平台之目的。充实业余文化生活。广结文学爱好之友。当年迈苍苍之时不懊悔反而沾沾自喜矣。

其他网友回答:

大方无隅,

大音希声,

译:大得没有边的东西反而找不到棱角

最大的天籁之音反而就象没有声音

其他网友回答:

"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个人理解为,大方无角落,这是从广义上去理解的。比喻说南方北方,东方与西方,即正确的朝向,战略思维与眼光的指向。不是指其中的某些细节。大方的人是不受拘束的,正直即无私。大的形象是不留遗憾或空缺的,比喻阳光,空气,水。很美与珍贵,而没有觉察或感觉不到,比喻真情大爱等等。

大音希声,自然万物沟通或人类通感的声音与互会,只能心神意旨,觉意,悟会。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四十一章》有一段话说: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上等士人听闻道的学理,便勤勉研习,立即付之以行;中等士人听闻道的学理,却半信半疑,不信是否真的存在;而下等士人听闻道的学理,便大笑而讥讽它,不信其真正存在。若不能令一些人发笑,便不是真正的道。因而,古人早有明言:真正明晰之道理,常似是蒙昧不清的;看似明白了道理,却像是退步了;仿佛道理顺畅了,却好像模糊不清;最高的道德却又像川谷一般幽深;最大的德行又像是施行不足;最圆满的德性却像总有缺憾;成就功德,就像是偷窃一般;品质纯真,却像是掺杂作假;真正高洁廉明,却往往被忽视甚至嫌弃;最是方正的,却是没有棱角的;最能成器的,往往要靠长期磨练;最大的声音乃是听闻不到之音;最大的物象往往是无形无状的。道是隐匿的不可名状的,唯有道才是善于施与且有所成就的。

在这一段话中,老子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来描述“道”的特性和表现,主要是强调“道”是无名无状的,靠人的通常感知是无法认知的,强调“道”具有超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因而,老子也常常用“无”“大”等概念来描述“道”。

比如,《道德经·二十五章》便是以“大”来形容“道”,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容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在老子看来,这先天混成、独行不改、成天地之母的“道”有一个根本特点便是可以勉强形容为“大”。即,“道”是深厚博大、无边无际的,这是一种“有容乃大”的特点,能容纳一切、涵盖万物、融合一切事物。所以,无限包容性是“道”的本质特征;此外,“道”之所以被形容为“大”,是因为它有其“逝”的特点,这“逝”就是一种流行,一种运动,一种渐行渐远、不断地返本复初的过程,所以,它是生生不息、充满生机,能无限扩展的过程。“道”具有这样的运动、过程,所以,它才被形容为“大”。

可见,老子以“大”来形容“道”,是在描述“道”的本体论特征,它不但具有无限性、超越性、无可感知性特征,而且,它还是一个展开的、无限的,不断实现而又永无止境的过程。

而只有根据老子对“道”的本体论阐述的这一理论前提下来理解老子所说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见第四十一章、四十五章)的论述,才能弄清楚老子此类论题的深刻含义。


再如,《道德经·第一章》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说的是:能以语言来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能用语言称呼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用以描述天地的开端,有,用以描述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以“无”来观照天地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踪迹。有和无,只乃是同源不同名而已。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奥妙之门道。

在老子看来,道是“无”与“有”的统一体,作为“天地之始”,道是“无”,即具有无规定性、无限性;而作为“万物之母”,道又是“有”,即有了规定性、差别性和界限性。以“无”来把握,是为了观照道之奥妙本性;而以“有”来把握,是为了观照道的边界、端倪。因而,“无”是体现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特征,观照其奥妙,而有是体现道的有规定性、有限性的特征,是关照其端倪,“妙”和“徼”都属于道,故“同谓之玄”,但是,“玄”更偏重于描述道的无限性,与“妙”更为接近,道乃是玄之又玄的。

在这里,“无”是描绘道的观照效果,是一种“妙”,只能观照、体悟,是感官所不能感觉到的,因为道之“妙”所表现的是非形而下之物,而是形而上之神妙;不是具体有限的物象,而是根源性和本质性的本体,犹如所谓“象外之妙”“妙不可言”。对于“妙”的体悟,靠心灵去意会,所以,对于感觉器官来说,它是“无”,只有借助于“众妙之门”,方能悟道。


总之,要理解老子所说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只有借助于老子对道的本体论阐释,借助于老子的“大”“无”等概念,才能了解其真正的含义。

“大方无隅”指的是, 最方正的形,反而是没有棱角的,因为这至大至妙之形,是道的体现,是无边无际的,是没有边缘限制的,当然,也就没有方形的棱角。这主要是强调道是突破各种形状的限制的,是浩远而广阔,是无限广远的。

“大音希声”指的是,至大至妙的声音是闻不到的,因为它是体现道的声音,是感官所无法感受到的,是一种玄妙的声音,对于常人的感官来说,这种“道音”是一种“无”。

所以,“大音希声”并非是说,最大的声音是无声的,而是说,体现道的声音是一种玄妙之声,是常人所无法感受的。只能用心灵感受,通过玄妙之门去感悟,用全身心去体悟。

“道可道,非常道”,因而,体现道的声音,是无法用感觉感受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至大至妙的声音——“道音”,只有借助于“妙门”,才能感悟到它体现道的奥妙。

当然,那种体现道的音乐,其玄妙之处,其美妙的音乐效果,也不是耳朵所能听到的,而是要用心去感受,用全身心去感悟!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悟空邀请。

大,说的是道大。因为它很大,所以才可以没有边角。虽然它很大,但没有遗漏,包括小边小角。

大音希声,同是一个道理。所有的声音,意见,想法,在大道前,都很微弱。依道去做,不要流于小的有形的东西。

其他网友回答:

天园地方,大方有隅吗?无隅不是暗说地球是园的吗?看内容是古人对地方存下来的争议信息。广大音希声,霹雳响雷听不到其它小的声音吧?无杂音之意,再者说大音不是大声,大人物说句话要比所有杂人说的算数,可用虎啸百鸟惊,鸦鹊无声形容。镇压也。无偶无杂音,无杂念。入清静的状态。

其他网友回答:



“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比较完整的原文是:“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里面蕴含了老子的辩证思维和对自然状态的崇尚,把万物的最高境界归于自然而非人为。这段话字字珠玑,句句智慧,闪耀着哲学的光芒。



白色是最纯洁的一种颜色,但如果太白了,稍微有些许污点就会很显眼,反而不禁玷辱,故曰“大白若辱”。《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冰清玉洁、兰质薰心,乃大白者,但反容易遭受玷污,难禁世间风雨的摧残。此白只应仙界有,哪堪俗世风尘染。



方形本是有棱有角的,但方形大到一定程度,就近于圆形,不见了棱角,故曰“大方无隅”。这正如我们的地球,本是高山深壑,但我们从整体上看却是一个圆球,就是因为她太大了,大到不见了棱角。从道德层面上讲,真正的方正之人,不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碰之则伤的尖锐之人,而是内方外圆,大而不见其隅,广而不触其角的大方之家。故真正的大方之人,看起来反而很圆滑。既坚持原则又能通融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才。



器为用者,小器小用,大器大用,器用大者则难以成形,往往看似很无用,然器不定形则其用不可限量,故“大器晚成”。姜子牙被周文王聘用之前,干啥啥不成,连基本的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被老婆称为无用的东西。然姜子牙是大器,其用不在家常小事,而在治国安邦。故其虽年逾古稀,却仍在渭水空钓,后终于把周文王钓到了,帮助周族完成了改天换地之业,成为周王朝开国功臣,齐国的始祖,真可谓大器晚成。



音乐是声音的一种,最美妙的声音归于天籁,与大自然的自然之音融为一体,而无人声之噪,故曰“大音希声”。琴弦间流淌出来的美妙音乐如高山流水,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使人听了心旷神怡,完全不以为这是在刻意演奏,而本身就是大自然发出的声音一样。那种人声鼎沸,喧嚣热闹的音乐不过是噪音,污人耳膜,君子堵耳犹恐不及,非大音也。大音怡人性情,无丝毫嘈杂之声,故似稀声。



现象是事物存在、运动变化的反映,事物的存在、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最大的现象就成了物质存在、运动变化的规律,也就是透过现象可知其本质。而规律是无形的,通过规律,我们就可预知事物的现象。把具体现象抽象成规律,那就是大象,抽象则不见象,故曰“大象无形”。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背後隐藏的无形的真象,那才是“大象”。



“道”就是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就是自然规律,唯自然规律乃为大道。唯大道,“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日用而不知,以为其自然而然不足称“道”,自然而然不足称“道”者,实乃“大道”者也。真正的大道隐于最自然的百姓日用中,而不是标其名,述其理,强迫百姓去遵循,这就是老子所谓“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恒道即大道,隐而不称其名,故曰“道隐无名”。



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把自然之状态奉为最高境界。读懂这一段话,老子之思想可知矣。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大方无隅,意思是最方正的东西却没有棱角;大音希声,意思是最大的乐音,听起来却并无声响。

要了解“大方无隅,大音希声”的深意,必须结合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来对照,全文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整个四十一章的意思是说:“上士听了道,会努力去践行;中士听了道,会将信将疑;而下士听了道,往往会哈哈大笑。当然,不被人家嘲笑,那就不叫道了。所以,先哲说得好,光明的道像是昏暗,前进的道像是后退,平坦的道像是崎岖,高尚的德像是低下的谷地,纯洁的心灵像是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像是不足,刚健的德像是怯懦,纯真像是被污染,最方正的却没棱角,最昂贵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乐音却像无声,最大的形象反而不见踪迹,道隐匿而没有名称。但只有道,才能推动万物并使之完成。

老子在这段近乎梦呓的话语中,道出了道的深邃,揭示出道的本质。

道是隐匿难见的,道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异样的特点,以至于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和领会,更是看不见,摸不着。

道是深邃的,内敛的,深藏的。道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外露的显现,更不是自我的炫耀,而是返照的,从事物的发展中折射出来的,寻常人根本无所觉察。道之“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则更说明道的不可显现,不会以任何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出现。

放之于芸芸众生,也不乏这样深懂其妙、深悟其道的人。这种人往往很普通,很平凡,普通得你与之擦肩而过几乎不会注意,平凡到你甚至与他有交道,却丝毫不会感觉到。成就越大的人,往往你感觉不到他的成就,因为他执著于事业,埋头于自己的专注,这样的人,从你身边走过,你很难感觉到他的伟大。

打个比方,倘若不是现代媒体的发达,不断的报道宣传,像袁隆平,如果没有这些宣传,他从你身边走过,一看就是一介农民,而且是非常普通、非常朴素的一个农民,你绝对不会意识到,在你身边走过的,是一位解决了几亿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之父”。

然而,若干年后,袁隆平的名气将是远超历史上的李冰、郑国,贡献可比肩蔡伦,如果与传说人物相比,他可直追炎帝神龙氏。但其貌不扬的袁隆平,却非常低调谦和,可谓大音希声。成就越大的人,往往越能穿透悠远;气度越大的人,往往越包容万物。

其他网友回答:

大方无隅,没角落。大到转折处都找不到,极力说明其大。比如“天涯海角”,并没有可以找到的角。只是图上才可以找到。大音稀声,因为音频低,人类几乎听不到。但它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比如大象鸣叫,可以被几十公里、上百公里的母象象群听到。而人类听不到。正是大音稀声。这也是古人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又咋说中国没有科学!

其他网友回答:

“大方无隅,大音希声”一语来源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原文是“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以“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只是摘了其中的两个词语,并不是一个连贯的句子。译作:“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形象是没有形象。“



在我们常识看来,方正就是方正,最大的形象就是可以看到的实实在在的最大形象。为什么会是“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形象是没有形象。”呢?其实《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

而老子对“道”的理解不能按照我们的常规来理解,道是反常的,正所谓“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中国先秦哲学家老子的辩证法命题。通行本《老子》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这句话蕴含着很多生活智慧,它告诫我们要无为,不要瞎用力、盲用力,要守住道的根本,顺其自然,得失莫挂于心。最后用陶渊明的一首诗结尾:

陶渊明《形影神·神释》: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摘选)


标签: 大音希声 道德经 老子 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