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中国合成胰岛素,1981年合成核糖核酸,为什么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1965年,中国合成了牛胰岛素,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合成的牛胰岛素经检验,和牛体内生成的胰岛素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与生命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完全有实力获得诺贝尔奖。

至于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流传时间比较长的说法是,当时诺贝尔奖组委会(也有人说是推荐者)要中国方面提供团队负责人的名字,中国方面回复说合成蛋白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于诺贝尔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等最多只授予3人,不会授予团队或组织,故人工合成蛋白质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这种说法流行的时候莫言、屠呦呦尚未获得诺贝尔奖,国内对诺贝尔奖有一种热切的渴望,当时国内的媒体动不动就是国内的谁谁谁差点获得诺贝尔奖,把合成胰岛素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说成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点为自己说话的味道。

还有一种说法很可能接近或符合事件的真相,那就是当时的中国抵制西方的诺贝尔奖。

杨振宁非常关心国内科技的发展,有消息显示杨振宁曾在1973年给当时的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写信要中科院方面提供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三位代表人物,以便推荐为197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候选人。



中国方面在之后进行了回复,认为诺贝尔奖是资本主义国家颁发,中国方面不宜接受,故谢绝了杨振宁的好意。

这个说法虽然不流行,但是却有图文为证。而且从笔迹上看,请求推荐候选人信件的笔迹和杨振宁的笔迹相同。当时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也曾有过拒绝诺贝尔奖的情况,故中国方面因诺贝尔奖是资本主义国家颁发而拒绝提供三个代表人物的说法有比较大的可信性。

杨振宁要提名的是1974年,因为诺贝尔委员会方面有50年的保密期,所以到底有没有人因首次合成蛋白质提名中国的科学家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目前还不得而知。也许再过一些年,会有更多的信息帮助解答为什么人工合成蛋白质没有得诺贝尔奖。

原创作品,禁止侵权,侵权必究。

其他网友回答:

1965年中国合成的牛胰岛素是可以得诺贝尔奖的。当时有人推荐中国的这个项目得奖,需要中国方面提供3个以下的获奖人名单——因为诺贝尔奖最多奖励3个人。但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做科研的时候,讲究的是集体荣誉。所以这个项目的参与人远远超过了3个人,因此很难调和这里面的矛盾。而且当时的中国压根就看不上西方的荣誉,诺贝尔奖当时在中国不受待见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965年的这个牛胰岛素科研成果确实是不差的。

很多人觉得中国在当时的科技落后于西方,其实这个是不完全准确的。1960年代中国能爆炸原子弹与氢弹,说明中国的科技不落后。而且,当时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也不落后的。甚至当时美国刚造出激光器,我们中国也就有了激光器——当时在北京的中国科技大学就有激光专业,这是紧跟时代潮流的。中国科学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有10年的科研教育的断裂带。

其他网友回答:

有很多朋友已经提到了相关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杨振宁希望帮忙提名合成牛胰岛素的相关工作的背景,但是,其实中国并没有拒绝相关的要求,并且还积极配合争取相关的提名。1978 年底,中科院召集了当年参与了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的科学家们带着粮票到北京来开会,确定提名诺贝尔奖的「三人名单」。胰岛素合成的工作首先是以拆合的工作作为基础,这个工作是先把胰岛素拆成两条链,然后再让拆成的两条链折叠和绑定在一起,这个过程虽然不是「人工合成」,但是如果无法实现拆合,那么人工合成的途径无疑只会更加困难,因此,如果要发诺贝尔奖,负责主导拆合实验的杜雨苍和邹承鲁两位老先生显然应当有提名资格。但是大家熟悉的工作其实是「合成」,也就是说,通常大家仅仅是把全合成的工作当成重头戏,这个工作参与的团队包括了北大、有机所、生化所三个所,其中生化所合成了一条链,北大和有机所一起合成了一条链,不管怎样来分配这三个名额都可能会造成其它所的不满。最终,会议决定提名钮经义先生一人去提名诺贝尔奖,这不但因为生化所承担了 B 链的合成工作(且 B 链更长),也是因为考虑到这一工作还可能与其它分子的合成工作分享诺贝尔奖,为了保险起见,最终只提名了一人。(以上的内容参考了邹承鲁、梁栋材、王贵海等人的口述史《从合成蛋白质到合成核酸》一书。)

为什么中国的科学家没有能获奖呢?这里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胰岛素分子有两条链,两条链组合起来,如果我们只考虑链的两两组合, 那么这至少可能会产生 A 与 A,B 与 B,A 与 B 等多种组合,如果这些链全部乱掉了,随机组合出更大型的聚集体,那就完全没法通过拆分的方式进行合成了。所以,这里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将两条链拆分之后,再让它们进行组合,到底是否有可能组合出天然态结构的胰岛素分子?如果分子的随机组合太复杂,中国的科学家就无法用拆分的方法进行合成,而是要两条链之间从那几个正确的绑定点(其实就是二硫键)附近出发,往两头继续不断合成下去,这个工作量就会非常大。如果分子的组合不会那么随机,那么中国就可以用拆分的方式来分别合成两条链。这个问题困扰着中国的科学家,但是后来中国科学家找到了答案,将链拆开之后,大约 30% 到 50% 的活性被恢复了,这意味着被拆分的两条链,大约一半的分子又重新组合到了正确的结构,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

其实,中国科学家发现的,「大约 30% 到 50% 的活性被恢复了」这个结论非常重要。从对科学理论的贡献来看,这个理论才是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可能的机会,它其实揭示了蛋白质折叠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后来,美国科学家 Anfinsen 就发现,蛋白质的天然态结构由蛋白质的序列决定,幸运的 Anfinsen 因为这一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其实中国的科学家研究与 Anfinsen 异曲同工,天然态结构由蛋白质的序列决定,所以即使打乱了两条链,两条链也有很高的概率可以自己重新组装起来。但是当时中国科学家确实没有发表这一结论,因为当时的中国科学家们认为:如果发表了拆合实验的结果,那么外国的全合成团队就有可能根据这一原理,抢先合成出胰岛素。等到发表这一结论,已经到了 1964 和 1965 年全合成实验的后期了,这时候 Anfinsen 的工作已经发表,再来强调这一发现就已经落后了。

其他网友回答:

按照相关的资料,可以确认,中国的胰岛素科研团队是曾经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70年代初期,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给中科院写信,表达了他的心愿。杨振宁表示,他可以帮忙替中国来推荐诺贝尔奖。

但是,当时是70年代。70年代,是一个非理性的年代,当时高层是对科学非常短视的。简单的说,就是根本不重视科学,也不重视科学家,这个时期绝大多数的科学家都在“无法从事科学研究的、四处漏风、漏光,有特殊气味”的地方呆着,从事的是修理地球的工作。虽然杨振宁给中国科学院写信,积极想为中国争取荣誉,但是我们并不欣赏杨振宁的做法。在一些人眼中,诺贝尔奖是西方国家的奖,是资本主义的奖。所以,便谢绝了杨振宁的提议。

那么,假设中国胰岛素科研团队真的获得了诺贝尔奖呢?我可以肯定,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中国方面百分之百会“硬气”的拒绝接受这个奖。因为,他们会说,这个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给我们的,是“施舍”给我们的,我们接受了就显得我们矮人一头。这种观念,当然是错误的。不过也是非常贴合当时的主流思潮的——政治第一!科学靠边!

其他网友回答:

胰岛素中国只是合成的但是不是发现者,这样就得奖那诺贝奖金早就没有了,诺贝尔奖必须要发现者,就像青霉素一样那个人发现了就是诺贝尔奖,难道青霉素得了诺贝尔奖。中国人又提炼出更纯的头孢又得诺贝尔奖?

其他网友回答:

科学类、技术类,前者有诺奖,后者没有,合成胰岛素属于后者。科学属于基础领域,是一切技术拓展的基础,好比科学是种产生粮食,技术就是怎么个吃法,蒸煮炖炒,尽情发挥,怎么好吃怎么搞,你说是先有科学,还是先有技术?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的成绩为什么需要别人的评价?他们的拿个奖偏向于西方,他们历来鄙视中国!上次的文学奖,不就是靠臆想反应中国人的丑陋才获得的?人类和平奖多次给了发动中东战争的大国总统~你还相信那是和平奖?那是公平的奖项?

其他网友回答:

当年完全有机会得诺贝尔奖的,但诺奖只针对个人奖励,而那个年代我们是不能个人表现了,所以提出要以集体申报,诺奖不答应,我们不让步,就这样失之交臂了。一直到八十年代还提过,但我们还是要集体,失去了机会。

其他网友回答:

很多人都有惋惜之情,其实没有道理。这两项工作完成的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化学合成工作,没有普通意义,即没有产生一种通用技术,和实际价值,也没有产生丝毫的理论意义。这么多年过去,可以看得很清楚。生物大分子的化学合成工作不要再搞了。

标签: 核糖核酸 胰岛素 诺贝尔奖 19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