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易传的说伏義观物取象从而画得八卦,所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身,近取诸物”。八卦完成之后,经历数百年,文王出世,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后又经数百年,孔子出世,为六十四卦作传,易经才始告完成。这就是“人更三世,世历三古”的三圣作易说。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这些说法其实都是来自于易传及其以后的文献。在《周易》本经里面并没八卦及六十四来源的说明,甚至也没有关于八卦的任何知识。本经是周代的文献,而周代文献中还有诗、书、礼、春秋等古籍,在这些文献当中也是没有易经起源问题的具体论述。而易传则是这些文献后数百年之后才出现的,那么这就说明三圣作易的说法是晚出于易经本经的,至少本经并未作此说明。易经同时代的作品中亦没有相关论述。我们将它看作后世神话本经的一个手段,伏羲、文王、孔子究竟与易经的创作有没有关系,恐怕是难以考证的历史谜题了。
我对易经的研究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不算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我通过研究发现,为了理解易卦意义和卦爻辞内容的具体含义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八卦与八种自然事物的对应关系,也不需要太极图丶先后天八卦图、河图洛书等相关知识,而是需要还原一个我国阴阳学说的早期形态。八卦是由四时阴阳盈缩以及生长收藏的意义推广而来。所以我们得出结论说,易经的根源是古代阴阳学说中四气四象的理论。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结论提供了一个理解本经内容的全新视角还有新的结论。
《易经》的根源在哪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根源”?所谓根源,就是汲取养分的地方。
再回过头来看。《易经》是从伏羲八卦演绎而来。伏羲那个年代距离我们太久远了,我们暂且猜测那时科学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对世界的了解没有现在这么深广,也没有现在这么多书籍去查找资料。那么,伏羲又是怎么整出八卦来呢?
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和总结。当然,这里指的并不是单单伏羲一个人的观察总结,而是伏羲与他之前的祖祖辈辈的观察总结。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很漫长,但它毕竟为大部分人所认同。
认同这种说法的人,应该也能认同“知识最早都是由没知识的人创造出来的。”
但这个命题成立吗?目前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有前人的影子。量子物理得以发展还得从赫兹那是找源头。那么,伏羲的知识就没有“前人”的影子吗?就完全靠“自然”教导吗?
答案显然是不可能。那么,伏羲的知识从哪里来呢?
第二种说法认为,“伏羲”们等到了“天书”的指引,或者得到了更高级文明的帮助。这种说法,无法证明,但也无法证伪。认同的人也不少。
所以,《易经》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呢?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请!你的描述有道理。对于《易经》来说,我也是水平有限,学识浅陋,也就粗浅说一下。(一)要说《易经》的源头,我认为这本书根源是在实际生活经验和思想文化渐进的沉淀、积累中产生的。远古先民开始时是生活在广袤荒蛮的土地上,不像现在高楼大厦灯火辉煌。由于劳动生产力低下,尚处于蒙昧时代,人们随时面临饥饿死亡威胁,更诓论、奢谈什么文化了,他们对于大自然日月星辰、四季轮回等现象和规律充满了好奇和敬畏,对于动物与人类一类生命体的生老病死等一些牵扯到自身命运的规律现象也是害怕和不解,于是就想通过某种方式能和天地万物进行沟通,并够研究掌握或预测像日月星辰,生老病死,甚至战争等自然规律现象,以便能够及早预防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经验和文化思想慢慢也有了一定积淀,就有了像周文王一类为代表的当时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开始付诸行动,他们在前代前人,就比如在伏羲八卦和大禹治水经验和其他人的思想、文化和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著书立说,来解决当代社会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和出现问题。周文王研究的八卦也就是在伏羲氏八卦基础上而来的。
(二) 现在我就结合一下有关伏羲八卦和大禹治水的传说典故,来更好分析《易经》的根源。有民间传说典故,认为最早就是伏羲氏仰俯天地,参透日月星辰、四季更迭变化规律,绘出了八卦图。据说他在四处寻访问道途中,再经过洛阳孟津黄河的岸边时,河中突然跃出一匹马头龙身的“龙马”怪兽,奇怪的是身上还背着一张图,伏羲就据此推演绘制出了最早的八卦图。还有一个传说,是说大禹治水期间,在经过洛河时,河里出现了一个神龟,背负洛书献给大禹,大禹结合洛书上的八卦,最终治水成功。这两个传说就是著名的“河图洛书”典故传说了,有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三)对于这两个看似神话传说的出现我认为并不是虚妄而毫无根源的,伏羲大禹河图洛书的故事其实正是我们远古先民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迫切渴望,希望有一些先进人物,就像龙马和神龟那样,拿出研究成果,给世间人们创造传播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让广大人民通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于是便有了后来周文王结合时代编著的《易经》八卦,也算是当时时代先进的思想文化代表。我们再想想以后对《易经》的完善、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子、孔子和孟子等先贤圣人,他们不也就是在前人实际生活经验、思想文化渐进的积淀、积累基础上,通过自己进一步的学习参悟,著书立说,从而有了巨大成就的吗?他们也为我们后人进行学习研究和发展《易经》等文化科技知识奠定了一定基础。所以在我看来,《易经》就是在人们实际生活经验和思想文化渐进的沉淀、积累中诞生的,它的根源就在此。
(四)再说一下提问的朋友在描述里所问的《易经》是属于哪个范畴的问题,我认为它随着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随着人们文化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易经》来说,占卜算卦风水等方面已经不再是作为实用性来研究的方向,但它里面蕴含的朴素辩证的生活思维方式、哲学智慧思想是值得我们后人去深入研究和挖掘的,它里面的许多经典言辞至今还在为我们后人所用,也指导着我们的思想行为,发挥着巨大作用。
易经是世界几大玄学之一的学问,至今人们还没有真正弄懂这一玄之又玄的学问,究竟是来自何方,不过单一从日升而落,月起又息阴阳上是有据的,我只能说从太阳和月亮升落而来的,易经的根就在于此!
谢谢友友的邀请!
其他网友回答:很简单,取法自然。
《易经》只讲了两个字即阴阳。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观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经过无数次的实践验证,发现了事物表象和事务背后运动的规律。
古籍经典大凡把最重要的观点都放在了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比如《黄帝阴符经》的第一句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古人的思想一脉相承,易经也是如此,把最重要的卦在了第一位,《周易》的首卦为乾卦,六个阳爻组成了纯阳,代表最大最明显,也最容易被认识,由此一点来解读万事万物背后所蕴藏的规律法则。
《归藏易》把坤卦作为首卦,一次,来引出万事万物背后的原动力,在此基础上,解释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关系,归藏有暗含深邃的意思,属阴,不大容易让人一眼看清楚,比如玄德,人的心念等等。
《连山易》把艮卦作为首卦,以山的形象来代替万物,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大自然的全息。牛顿用苹果解读出了有引力定律,格物而致知。
2012年大年初一,吃了一顿比较凉的饭,当时只是觉得肚子不舒服没有太放在心上,接连几天胃都没有缓过劲儿来,也没有太在意。后来发现媒体很多新闻报道,这年的春天来得比较晚,东北的土地迟迟不化冻,这两件事有联系吗?小与大的对应关系,经历过许多这样的巧合,迫使自己不得不去探寻背后的原因。
腹腔对应的卦象是坤卦,为女,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大地,为基础。
艮卦对应的卦象是,为土,胃,晚冬,东北。
坤卦与艮卦同属于一个山向,为二十四山向之一。
《道德经》就像是《易经》的实践本,老子把生平阅历所悟得的大道法则,以精炼的语言留给了后人。第54章:“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果一个人把至善至爱长久地停留在某一领域,这一心念为因,为阴,长此以往就会发现,对应的这一领域,会有互对应的互动,为果,为阳。
圣贤的话可行可验,经典来自于实践,智者的话真实不虚,同样可以现实地应用到实践中。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普及。说起《易经》人们也并不陌生。或多或少知道其中一些道理。有人甚至还对《易经》研究很深。那么今天要说《易经》的根源还真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易经》的根源众说不一,各有千秋。下面就说说我本人的看法。客观公正的来分析一下《易经》的根源。
要谈《易经》,离不开八卦,离不开64。卦。《易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句话充分说明《易经》的形成顺序和本源。
这个从太极到八卦之间的划分过程,伏羲是在无形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从太极到八卦,都采用了一分为二法。就是太极图中的阴阳。故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我们先说太极。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只要对传统文学有所了解的人,就知道这几个名词。可是要想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没那么简单了。
伏羲氏是用很简单的思想进化,告诉我们认识的进步与总结。
一、太极
太极是什么?太极就是伏羲氏研究自然规律认知的开始。不管在伏羲年代,人类已经生存了多久。从夏秋冬四季的规律已经存在。也不是伏羲氏的发明。是本来存在的,可伏羲氏并不认识它,掌握它。究竟是什么力量主宰地球上的一切。对伏羲在来说是混沌不清的,不能分辨的。他从用木根测量太阳阴影变化,得出结论。太阴太阳这两个点的确定 ,才使原本认识混沌的时序,划分成阴阳两个部分。这就是太极生两仪。就是太阴太阳两个点的确定。
二、两仪
太极生两仪,什么是两仪。伏羲氏从混沌的思想意识走了出来,他用木杆测量了这个循环的周期为365天,而在这个周期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从冬至到夏至是阳升阴降,从夏至到冬至,是阴升阳降,二则以冬至夏至为中心,故称阴阳为两仪。
三、四象
找到了阴阳这两个支点。伏羲氏根据天体与弟相的变化。在两仪的中间,又确定了两个点即少阳和少阴。
少阳少阴的划分,使平面上出现了四个点及四个区域。四个点与区域对应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个现象,叫四气。天有四气,地有四象对应,是象即春、夏、秋、冬。
四、八卦
确定四象后。伏羲氏发现,在阴阳二气的推移过程中,四个点之间的气场变化很大。又依据各种自然现象。在原来四个区域的中间又确定了四个点。就出现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点位。这就是八个方位就是后来的八卦。
八卦产生,《易经》就相应而生。
这就是《易经》的根源。仅是个人发挥,望读参考斧正,共同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约:关于易经的起源是相传在五千年前,由伏羲氏根据大自然的现象而画八卦,并创六十四卦,数百年后至周文王时,被文王发现了他的奥秘并作辞,传于后世,也就是现代人所统称的“周易”,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两个意思,‘周’代名,‘易’书名。至孔子时期,孔子五十而学易,用毕生精力为之作传,并创出十翼,传之于世,后经数朝数代的发展,成为我国史上流传最久之经书,被誉为《群经之首》及《中华第一经》。
其他网友回答:易经的根源就是伏羲画的先天八卦。根源就是根本和源头。是一个非常简单、浓缩的精华部分。除了伏羲的先天八卦图,后面的都不是根源,而是枝叶。先天八卦是唯一可以成为易经根源的部分。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道真可以回答你
首先 易经的源头在于自然规律和伦理道德
其次 易经是讲合的 所以 你把易经分开来看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易经的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
《易经》的根源,也就是这种对微观人类个体细微到脉络,宏观世界乃至宇宙的认识的思想来源是第五太阳纪年,也就是300多万年前的哲学家道子。
我们这个纪年,也就是7.5万年前开始的第六太阳纪,只知道有老子和孔子,而不知道有道子。
道子对世界的看法归结起来是太极,也就是整体论和系统论地看来我们已知和未知,我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客观存在。
300万年以前,道子认为,有形万物生于无形,其中经历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几个阶段,由微至著,由无到显发展而来。太易是真空虚无状态;太初是元气诞生,阴阳未明时期;太始是阴阳清晰,象、数出现;太素万物生长,各得其形,形成我们今天认识到的世界和宇宙。
太极,即人类6000万年诞生后对宇宙法则的根本认识。太极图表达的是宇宙中万物的运行规律和轨迹。如太阳系中地球绕太阳,原子中电子绕原子核。太阳系在银河系运行,银河系又在宇宙中有规律地周期性运转。太极想要展现的并不是一个平面的圆,而是立体的球形圆,而立体的球形圆轨迹在二维的平面上很难表达,故太极图中的阴和阳都是相对的。阳表示以观察者的可视面,而阴表示以观察者的背视面。当圆球转了角度,阴就成了阳,阳就成了阴。3D的可以将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调成双环节圆形,从某个角度观察就能比较直观的理解太极图了。不过,这也只是简单立体,放入整个宇宙中才是全息,全息和3D在我们大脑中的行业也是有差异的。
道子哲学的3对基本概念:阴阳、明暗、虚实。
阴阳: 万物皆太极,太极图是宇宙秩序阴阳律的示意图,里面蕴含着阴阳的多种逻辑关系:阴阳共体、阴阳对立、阴阳化育、阴阳互根。宇宙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就隐藏在太极图之中。 比如,传承道子哲学的《道德经》中,第二十二章老子评论说:”曲则全……古之所谓 ' 曲全 '者,岂语哉?诚全归之”,首尾照应,强调太极图是全息宇宙图。老子还明确指出,这些认识不是他发明的,而“古之所谓”,是远古道子提出的。
太极图来源于宇宙星云图,中国的太极图与佛教卍、基督教“十”字符是同根同源,都来自对宇宙法则的认识。当然,德国哲学符号也是类似的,只是近代北纳粹分子利用了。埃及和玛雅也有类似的图案。这种世界观的雷同并不奇怪,人类都是试图接近本质,也就是哲学思想的意义。
地球是圆的,太阳月亮无不是。月球有阴晴圆缺,地球有四季轮替,周而复始。人有男女贤愚。古人法天地悟得太极八刲。大道至简,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刲。这是一种根本的认知过程,以及在我们大脑中的反应过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然产生。
阴阳,最好的比喻就是:一块磁石无论分割成多少小块,都自成两极,不存在单个的N极或S极。
明暗: 与阴阳平行的概念是明暗。象形表意文字“明”指日月和宇宙。“暗”表示两日立起来,指恒星系,也就是宇宙的最小单位在宇宙中存在并保持相互位置的力量,即暗物质。 微观世界,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虽小但五脏具全,人体的规律也是宇宙之规律。天地也一样。
虚实: 结构完整的世界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世界重叠而成的。其中一个世界,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这个世界用古代的说法就是阳,古代阴阳家的说阳为虚。另一个世界,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那个世界古代的说法就是阴,阴阳家认为阴为实。也就是说,看不见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所以,从单一结构的思维去看,太极图是阴阳两条鱼,但是,从重叠结构的思维去看,太极图是两个完整的圆,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重叠结构示意图。这也是天体物理学目前对宇宙的基本认识。暗物质是宇宙星系的构架。星系是构架上摆放的货物。
从动态,也就是发展的角度,300万年前的道子还认为:阳生阴。比如,男人属阳,但精子属阴,因此遇热便死,所有雄性动物的生殖器官都长在外面以免过热。阴生阳,女人属阴,所排的卵子属阳,所有雌性生殖器都在体内以保暖。精子与卵子的结合是通过两者的温差而达到的,温暖刺激精子游动,也促进他们的死亡,唯有强者成功。
这种认识是第五太阳纪最主流的认识,即世界上各地和各个人种都认同的哲学思想。比如,印度古代思想家88万年前就认为,其实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虚幻的,鼓励大家来到人间只是为了修行。一切生命、都像有灵魂的人一样,都是个过客。就像坐火车一样,到站了都得下车,去我们该去的地方,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谁也不可能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再比如,埃及文明200万年前就认为,我们地球上文明不是孤单的,因此一直致力于建造天文平台金字塔,试图与其他星球的生命体沟通。
《易经》作为我们这个文明的产物,炎黄文明时期,首先是为了回顾道子哲学体系作出的努力。其次,秦汉以来,古人们有把握不了本质,再掺杂进去一些肤浅的认识。最后,宋元以来,术士们欺骗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迷信,特别是编造实用主义安慰剂的东西。现在看来,鬼话连篇,只是字里行间还残存一些远古道子哲学的思想而已。
威海链 » 《易经》的根源在哪里?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