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您好:
我来解答“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善的莫过于水。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
老子在这里是用水来比喻道和德。水善在有利万物生长而不争功。修道修德的人就要学习水善利万物处下不争的精神,应该像水那样善。帮助别人,帮好了,不能争功,不能写到自己账上。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水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低洼潮湿之处,谁都不愿意去,但它最接近大道,符合道性。
老子用这种自然生动现象说明了你要想当个人王,就要有处下的精神,能吃苦,有担当,勇於挑重担,例如脏活、重活、累活、危险的活,一般人都不愿意干,我们都要去抢着干,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我们要有抢着干,不与人民去争利,而是首先要让人民得利。把自身摆在人民之后,这样人民自然拥护你。
以下内容是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但此仅为一家之言,做不得数!
【我的理解】
水善于滋润万物,上善的人也是如此,他善于成就别人,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所以说,“利万物”也是需要方式方法的,否则可能会像我们说的“好心办坏事”,或者“人善被人欺”,善良本身没有错,也许只是我们用错了方法,也许是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
比如,你想救济一个人,他本来是懒的,而非贫穷,你想着去帮扶他,可是越扶越是扶不起来,他觉得反正有人关心我,反正你饿不死我,这就出问题了。一片好心去为人做事,结果适得其反。
“善利万物”,是说对万物要有利的、有好处的,这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也是这万物之一。比如有人说“我都是为了你好”,可做的事却在伤害对方,或者双方都受到了伤害,那就“不利”了、不好了。
如果我们去救济或帮助他人,而要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这也不是“善利万物”,有一句话叫“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除非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那就无所谓好坏、对错。我们说“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正是此理,只有帮助一个人的能力,那就帮助一个人,如果想要拯救社会,那就要承受一般人无法承受的苦痛,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决心,去提升自己拯救天下的能力。
上善的人,尽其所能帮助别人、助人成事,“善利万物而不争”,但他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处众人之所恶”,即使功成名就,也像水一样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功成不居,谦逊待人,所以最接近于道。
如果大家喜欢,欢迎关注我的其他文字,我们一起学习经典!
其他网友回答: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段话,老子认为人们品德中的善行善念若果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就像水的特性一样,水润泽万物却从来不与它们相争,你看水与任何物质相容就和它融为一体,不论是好的坏的它都通通接纳,它只管做出它本来的特性,从来不会因为接触到阴暗,肮脏的地方而抱怨,经常处在众人厌恶的地方,你看人们一看到污水,就掩鼻远之,而水不会,水与污垢同在,并发挥自己的作用,慢慢的将这些脏的物质输送到离人们远的地方,然后将污垢过滤掉,自己慢慢沉淀,循环往复然后又变回清澈甘甜的水,水的这种特性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所以很接近于道
那么什么是道?道就是自然,“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何为自然?你看天,,从来不说话,每天日月交替为万物所用,你看地,从来不言语承载着万物,天地周而复始运行是自然的,从来不会因为万物去改变它们的运行规律,做为万物中的水的特性就是自然规律的一种体现
老子《道德经》讲的这段话,是告诉我们人要效法于天地,并要像万物之中的水一样按照自然规律去生长,学习和发扬水的特性品质,并成为一个真正的有厚德有修养有作为的人(小生不才,浅写道的悟得,道的真正含义还需要去深悟)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直译:最大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却不跟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都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这段话是说,人(执政者)要拥有像水一样的美德,胸怀博大,不计得失,即“不争”。
一、由水引申出来的“道”老子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水,没有固定的形体、没有固定的色彩、没有固定的居所,总是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水,柔弱、趋下、包容、滋养万物而不与相争,它川流不息,没有穷竭。水的这些特质,像极了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道”,先天一炁,混元无极,浑全之朴,众妙之门,无形无象、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是造就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二、《道德经》简介这段话出自《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共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被称为“内圣外王”之学、万经之首,文意深奥,包涵广博,对后世传统哲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之一(可以参阅《易经》,这是一部比《道德经》更远久的著作,《道德经》明显吸收和借鉴了《易经》的思想)。
三、何为“道”“德”《道德经》中的“道”,不仅是指自然之道、客观规律,也是指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指现在人们口中的道德、品德、德行之类的,而是指修道者所应具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可以简单的把“道”和“德”理解为规律与方法,即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多诡辨,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四、《道德经》在表达什么《道德经》主题思想是“道法自然”。“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在哲学上,老子之“道”是指天地万物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在伦理上,老子主张清静、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在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按照“物理、哲学、伦理、政治”的逻辑关系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其他网友回答:上句出自《道经》第八章。本人拙见如下:
1、何为最善
善为人之优良品质,展现人性光辉;大善像水一样温柔、仁慈、宽容。
2、水的特质
温柔、多情,多奉献,滋润万物;勿索取,淡薄名利;流低处,安静低调。
3、道的境界
与人为善,拥有水的品质,助人为乐,先人后己;不计名利,默默奉献;为人低调,远离暄闹。这就是道的真谛。
其他网友回答:<2>一位老领导修行有慧,对我阐释上善若水的切实涵义,让我记忆犹新一生受益!
以前我们单位里有一个老领导。这个人是一个副总。他有几个特点,第一他从来不摆官架子。他在公司里走来走去那个样子非常普通不认识的还以为是来送水的工人。开会的时候说话非常谦逊,也从来不随便讲话,别人说完他随便总结几句。但说那几句都是很要害的,很有价值。
他这个人总是让总裁和其他同级别低级别的管理层很有面子,他不去抢风头。有公开发言公开出去讲东西的都是让别人去,他从来不去。
每次单位表彰大会,他都是默默站在一个角上,把所有那些出争光争彩的事都让别人去做。他有时候递一下话筒,有时候帮人家看看哪里有遗漏就指挥一下。总之他都是帮忙和辅助的多,从来不站在主位上。
我在单位观察工作的时候,其实他是最忙的那个。而且是专门啃硬骨头的那个。因为他很多年经验跟人打交道又特别厉害,所以很多时候客户出现问题,有重要客户来了都是他必须出面。
这个领导在我在单位里的几年内,他同等级的副总换了好几个,他也没有下岗。董事长在他面前绝对是服服帖帖,非常的信任他,也尊重他。
但是他在董事长面前也非常非常低调,从来没有听见人家说他居功自傲的事情。这个人的做人做到如此的圆滑,其实是有他一定的智慧。
后来我就分配到他的办公室,给他做一些辅助工作。天天在一起就熟了,经常跟他聊天。发现他原来自己坚持修行,而且看书也非常的多。
我有一次就问他,我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对我们做人有什么指导作用?他说:其实做人呢。很简单,就是三个点,低调点,务实点,善良点,这3点做到这个人可以说是上善了。
为什么说低调点?所谓利万物而不争就是低调嘛, 你作为一个人在社会当中能够做到经常利益别人经常帮助别人,成就别人,无私的奉献自己,从来不去跟别人争名利荣誉。你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你会有非常大的快乐,
这种大的快乐,我不能告诉你到底是什么感受,但是它能够让一个人变得非常的强大,因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是考虑你自己,而是考虑你所处的环境,你的周围的人有没有得到你的利益。并且你付出是不求回报的,你不是因为要去争那个名利而付出而是本能而付出。
当付出变成本能,当牺牲变成本能,当无私也变成本能。你的天地将变得非常的大,你的格局也会非常大,所以你的一生的行止也会比别人要巨大。
因为综其原因来讲,你的心量变得很大,为什么心量变大呢?因为你归零了,心量只有在回归到终极最简单的状态,它才是最大的。
你想想那些在一个单位里面处处跟人家争论的人,是不是看着似乎是聪明,但其实你想它是一个很小的格局,在一个一般的单位里人最多也就几百个人,小公司也就几十个人。你在这个狭小的范围内领域内出风头,争来争去。
是不是你整个人的格局就很狭小?所以在小地方就喜欢争的人,他到大地方也是呆不下去的,因为他的习性就是和人家抢东西,并不是做事情的。
我说:那商业规律做营销啊做公司商业竞争,这不本质上都是在争夺争抢吗?
他说:是的,不过丛林法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在丛林法则后面还有一个道。这个东西是高过丛林法则的。你一旦看到这个东西跟丛林法则的关系,你就会突破丛林法则对你带来的桎梏。一跃而至丛林法则的顶端,这个顶端有个名字叫做——王道。
什么是王道,王道表面上看着是争抢斗争,但实际上他内部逻辑,里面的本质是承托,是承载力。一个单位,一个商业品牌,一个平台,一个国家,他如果都能够做到把承托承载做到最好,他绝对是丛林法则里面的最顶端的那一个。
你能承托承载的越多,你越伟大。
反而那些疯狂抢夺,眼里只有厮杀抢夺。一定会在丛林法则里遇到比他强的那个,最终沦为弱肉强食规则里面的沉沦一环。
所以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和这个东西是有一点点道关系的。因为水。已经把自我消融了,他无所谓。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它只是本能的在利益万物润泽万物。他不必要去争抢争夺,所以他本身就是个王道,它本身就是伟大。
我说:你平时经常都去啃硬骨头,去解决人家难以解决的难题,去做那些别人不肯接手,需要负责任担风险的艰难的事,是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跟这句话里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呢?
他笑笑说:简单来讲我没有想这么多,其实人是要有价值的,你对你的家庭有价值,你对你的朋友有价值,你对你的工作单位要有价值,你对欣赏你的人,信任你的人要有价值。这些是基本的,还有更大的要对社会有价值。
我的价值在哪里呢?我的价值绝对不是站在C位,去享受虚无的光荣和别人的赞赏,而是去帮信任我的人解决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就是我的价值或者说也是我在这个单位里的本分,我只是在做我的本分,但是从你的角度看,好像我一直在啃硬骨头,在做别人不肯做的事有点傻。
因为这些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难处,我没有把事情分成好和坏。在这个单位里需要我我就出现。我做事一定要对得住这份工资,也要对得住员工们对我的尊敬,更要对得住董事长对我的信任和依赖。
所以说在这些东西里面。即使出现了让我做起来非常艰难很难受的事情。也是我应该去做的。我只管尽力去做,至于做成什么样不是我能控制。
而你说的那句话。处众人之恶,几于道。其实我理解,这个众人之恶在真正的道那里是不存在的。
因为从道德层面上讲,没有善恶,没有喜好和讨厌。没有难和易。所以处众人之恶,只不过是一个方便法的说法。用这个说法来体现道,它是无处不在的,是低卑的。最重要它是没有损耗的。
一般人理解一个人做事做人,如果总是在一个低卑的状态下,老是吃亏,绝对是一种损耗,很多人不愿意去做这种损耗。
可是在明白人,在有智慧的人看来,一个人总是在低卑的状态下总是在吃亏,这绝对是福分,绝对不是损耗。为什么民间的话叫吃亏是福呢?你好好体会一下,可能你要经过大概二三十年的社会经历,才会明白这个道理。
真正你能够在众人所恶的地方或者事情上泰然自若。你这个人真的可以说有道行。
你看看那些寺庙里面,凡是在外面辛苦扫地的,还有厨房里面做伙夫的,扫厕所的,砍柴担水的。那里面隐藏着很多高人呢。
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看来做这些事情并没有什么苦和肮脏可言,也没有什么低贱低等之说。
对他们来说那是在销业,那是在积福。可是你不到他们那一步,是永远也理解不了这东西。不会自己去没事找罪受。尽量能够舒舒服服过一辈子,这都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实际上你要是有点观察力,你看这个大自然大千世界他其实没有什么不公平,也没有什么不均衡,一切都是很均衡的。这世界如果有什么不平衡,他一定会崩塌。它一定是维持了一个平衡和稳定,所以才存在。
这个社会也和大千世界是一样的,它也呈现一种平衡。这个平衡可以理解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在为别人做点事情,又享受别人给他创造的事情。社会才得以运转。
如果明白这些东西,你做人就不会去计较太多,因为你知道你即使获得很多东西,也是需要付出很多东西的,有得和有失是均衡的。
争夺不是一个绝对获利的事情,争夺是有成本的。
老子用水水的这种特性来阐释道的特性,这里头很关键的一个点就是 水,它是没有自我的。它没有一个固定的自我特性在。它可以飞流直下三千尺惊涛骇浪碧波万顷,也可以潺潺小溪微微细雨朝露轻霜润物细无声。
你把它放到茶杯里漱口,放到猪圈里养猪。它也不会感到自己的低贱。你把它放到佛前上供。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多么神圣清高。
它就是它,本来如此,随你世界怎么用它随着自然怎么变化,它都本来如此,这就是利万物而不争。
这个利其实不是说利益万物,而是说随其所用,随缘所用的意思。随,其实也就是一种大利益。
而不争就是说不分辨不计较不纠结。水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没有分别性的。它是合乎空性的,是合乎道的。
我听完之后对这位老领导很是佩服,觉得他在现实生活中做人也符合这样的道。所以我们在他身边能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和他相处有一种非常愉悦和谐和积极的正能量。
其他网友回答:此【题目】,为《道德经》摘选。
老子意在宣示:世间至高无上的善,如同水一样;水!蕴化万物,萌生万物,滋养、哺育万物从来不争取或望图人们的回报。示意人们须深知~水的善德•厚道品德是纯粹的,高尚的,无私奉献万物的。
接着“老子”又进一步阐述示意水自身的艰苦卓越,吃苦耐劳品行:是涉及经历至为荒漠、艰险,苦难的,人迹罕至的地方,甘愿为人们奉献。示意人们须深知水的行为~不畏艰险,舍己忘我的为人付出品行。
综上所述!最终“老子”在暗喻:品德高尚,纯粹的贤德•圣人,舍己为人,忘我奉献的高尚品德与行为。
其他网友回答:大家好,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要赞美柔弱的"水"(这里暗喻所有平凡的人)在这个大千世界中你们是一直在默默付出,这个世界最底层的劳动者们你们坚持的耕耘才是这文明的基石,这就是道理。
其实老子这是在用圣者的智慧告诉阶层劳动人民,大可不必自卑,你们所创造的价值才是承载这个文明的基础,坚持做正确的事和自己的平凡和解,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平凡默默,这也是一种大道,平凡之道!
其他网友回答:您好,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道篇,第八章。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我先说一个前提。
我们在读古人的文章时,最少要做到以下三点:1、 了解文章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2、 文章通篇整体理解、感受;
3、 不要代入现代的、自我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驳杂观念。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如果还能做大量考证,则基本能理顺古人著书的主线、核心思想。
只有清楚了古人著书的主线、核心思想,我们才能明白其中某一句话,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如果不明白文章的主线、核心思想,只挑文章中一句话来解释,那就会难得要领,容易断章取义,出现千人千面的不同说法了。(当然千人千面也不一定是坏事)
回到题主的问题,我们要理解《道德经》中这一句话的意思,我们就要了解《道德经》想表达的主线、核心思想。
该书的作者老子,大约生活在周王朝、春秋时期。(暂且说是老子一人,因成书考证不明,在我的另一个回答“老子到底是谁?”有分析解答)
当时东亚地区仅有中原文明,其他周边都是未开化的蛮夷部落。
而这个中原文明人的区域,特别是到了春秋时期,有诸侯国众多。
这个区域内,文明人你争我夺,尔虞我诈,连连战火。
而老子处在当时的环境中,能直观的看到,周边未开化的人类氏族部落跟动物群落一样,各自划分领地后就少有同类争端,各自安好,和平惬意。
老子有向往之意。
结合当时的背景,通读过《道德经》的学者都认为老子要表述的主要思想是:要人类远离文明,要无为,要出世,回归自然等。(注意,这个自然不是指自然界)我们纵观《道德经》全篇,里面到处都是表达这种意思,如:
复归于其根;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些句子,都是老子想人类回到像动物一样的群落社会的表达。
通过古籍记载,我们看老子的实际行为,也确实是出世最彻底的一人。
限于仅是回答问题就不展开了。
另外看《道德经》不要加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做讲述,比如今天西方的成功学概念、积极进取的概念、现代心灵鸡汤的概念等等。
如果加入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那只能说,读《道德经》读得还没入门。
在了解了《道德经》想表达的主线、核心思想后,我们再来理解这句话: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这个最直白,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像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批评文明人,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处众人之所恶:水是往下流的,总是在最低的地方;而文明人只想上位,不喜欢低处。故几于道:老子讲的道,衍生了万物,但我们都感觉不到;水利了万物也看不到它有什么争抢,所以水就跟道很像。整句总体其实就是在批评文明人,老是想上位,你争我夺,尔虞我诈,这样就离道越来越远了。老子思想与今天我们很多人生观、成功观、心灵鸡汤、正能量相背的,这也是很多人读不懂的原因之一。
以上,请收阅。
威海链 »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该如何解释这句话?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