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村还在按辈分取名字吗?这样固守陈规必要吗?
农村的按辈份起名,就是每一辈人中间或最后统一有个字范,这样,同一姓氏的人,从名字的字范中便可看出辈份,不至于乱了辈份,也不至于和祖上重名。
古人对起名是非常重视的,除了字范,近支之间最后一个字也往往有讲究,比如用木字旁的字都用木子旁边,用三点水都用三点水旁,用金字旁都用金字旁,也有的在字意上是相连的。比如兄弟五人,可能最后一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兄弟三人,最后一字可能是文、武、斌,我们随便翻开一本家谱,都会看到这种现象。应该说,过去的人没有文化,大部分人的名字,是私塾先生给起的。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字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所用的符号,带有鲜明的个人烙印,一个人下生即取名,成年后又可取“字”,做为名的解释和补充,所以,《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有些文人雅士,甚至还会起一个或几个雅号。汉人取名,讲究“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即引经据典有出处。
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讲究“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指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义指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命名。比如孔子取名名“丘”,因为他生下后头顶是凹下去的。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如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孔子给儿子取名“鲤”。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晏子以为,古人取名的讲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明辈份,别他族,并且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部分农村人还是按照辈份的字范为子女起名的,但是对于字后一个字则不像古人那么讲究了。此后,由于流行测字起名,便把人们的辈份搞乱了,大家都会找一些所谓大师,为孩子起一个数量好、五行全的名字,以图日后发达或一帆风顺。
而这些所谓大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往往故意卖弄,起一些生僻的名字,或者故意使用异体字。造成很多名字的雷同和一般人不认识。比如,随便翻开孙子的同学群,发现小朋友们的名字都带有测字的味道,比如佳诺、峻皓、语柠、奥翔、皓轩、鑫瑜、炣璇、芸玮、宸硕、铭涵、逸晨等等,清一色的网络化。试想,这样的名字,有何个性可言?
而起名字讲辈份的字范,最大的问题是,很容易造成与先人重名,并且族人之间无法从名字上辨识辈份。现在的人,有几人具还会知道自己是第几世?如果不从名字上加以区别,难免造成家族之间辈份错乱。特别是现在人口流动加大,本家族间如果没有统一的字范,重名和乱辈的现象会非常严重。
所以,晏子以为,农村按辈份确定字范,起名讲究辈份,不是陈规陋习,而是传统文化,应该予以继承。但古人起名有些过于死板或生僻的用字,应该摒弃。起名字,既要按族人排辈,又要有自己的个性,名字要简单易写,还要朗朗上口,尽量避免有歧义的名字。
其他网友回答:提出问题的人如果不是在中国,他有可能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讲礼仪的国家,重孝道的国家,讲究传承,那传承如果分别呢?那就是排位!辈分!
以我家为例,我余氏家族,从我曾祖开始,
曾祖(我这里称呼为老太)余德广,德字辈、
祖父(爷爷)余长坤,长字辈、
父亲:余兴贵,兴字辈、
我与哥哥:余洲洋,余秋红,光字辈(从我这一辈开始不在要求在名字里加入辈份字)
侄子,余季融,延字辈、
大家可以看出从我这一辈开始,对于名字中是否加入辈份字不在严格要求,但这样也会有些许问题,就是你根本不知道同样年龄的同姓人与自己是否有亲戚关系,也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对方。
在我父亲这一辈还没有说见到同龄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去称呼的。只要一提名字就知道对方与自己是否为同族,知道对方的的辈份该怎么称呼!
虽然现在大多数中国人不在名字中加入辈份,但这并不能说明这是不好的,相反是现在人都在追求自己所认为的文化和美,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孝道礼仪,名字中本来所传承的厚重感也在现在的时代中消失殆尽!
所以作者说这是否该废除的言论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否定是不对的!
我文笔有限,回答不好请自得体会!
其他网友回答:字辈这个东西,有些自认为很潮的人认为很土,恨不得连他爷爷的名字都给改了。字辈是一个家族有底蕴的象征,是一个家族的传承,你说你是名门之后,你连自己的字辈都没有,还敢说自己是名门之后,哪来的鳖孙敢来冒充大尾巴狼,打断你的狗腿!字辈的第一个作用就是代表你的家族是有底蕴有内涵有历史传承的,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不是逃犯隐姓埋名来的,字辈都是祖上的能人定下来的,没有字辈首先说明你的家族从来就没出过能人,连个富户都没有,自古以来都是文盲加穷光蛋,要么就是逃犯为了隐姓埋名,再要么就是连自己姓什么祖宗是谁都不知道随便姓的,反正就是自古无能人富户。字辈的第二个作用就是防止和自己的长辈祖宗重名,姓是固定的,代表一个家族的传承,字辈一代一个,同辈相同,不同辈之间不同,这样后人绝对不会和长辈祖先重名。字辈的第三个作用就是防止乱伦,有时孙子的年龄可能比爷爷都大,如果在一个村里无所谓,都知根知底,都认识,如果不在一个村里,相互之间不认识,但又因为某种原因聚到了一起,结果孙子和爷爷称哥们,不就乱伦了?有字辈在,一看字辈就知道怎么称呼了!字辈的第四个作用,中国姓氏来源众多,姓相同并不一定就是一家,但字辈相同,就可以知道多少年以前是一家!
说到字辈,不得不说的还有祖坟,潮人感觉祖坟好土,公墓多潮,死了一把火烧成灰埋公墓里,与国际接轨!公墓其实不就是以前的乱葬岗吗?祖林里埋的都是自己家族里的人,公墓里面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死了都埋里面,乱七八糟的什么人都有,可不就是以前的乱葬岗子!以前都是死了没地方埋,但又不能喂狗,才埋公墓里的,都是些孤魂野鬼,但凡有点产业的,哪怕家族里有点产业的,首先置办的就是祖林,也都是往祖林里埋,给祖先找个风水宝地,保佑后人平平安安、人丁兴旺、升官发财,没人愿意埋公墓里,即使死在了外地,也讲究落叶归根,就算当时没法回祖林,过后一旦有机会也要迁回祖林,回不了祖林的都是些孤魂野鬼!当然革命烈士除外,但烈士陵园也是风水宝地,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进的!
其他网友回答:<2>问:农村按照辈分取名字还有必要吗?是不是有点墨守成规呢?
现如今,农村按照辈分取名确实呈现出松动的迹象。
这种按辈取名法本来是好的,属于传统文化,可便于理清家族内人员间的辈分顺序。但现在人们的个人意识太强烈,而家族观念太淡薄,认为按辈分取名是封建。
那给孩子取名字还有没有必要按辈分来呢?刺楸有不同的看法。
字辈写在族谱开头,称为「谱头」,类似诗句,朗朗上口,且一般不会太长,以便背诵。
只要背下谱头,就能寻根问祖、追根溯源了,名字带了字辈,谁长谁幼,便一目了然。
例如,某些家族的字辈较短,类似一首20个字的诗:祖父为「兴」字辈,父为「国」字辈,自己为「安」字辈,子为「邦」字辈,寓意「国泰民安,兴国安邦」。
祖上再怎么英明,也不能把后代的字辈安排好,因此在家族的字辈排列方式上,存在着两种形式,即刺楸老家所说的「流宗」和「转宗」。
所谓「流宗」,即祖上安排好的字辈用完后,宗族召开宗族大会制定一定数目的新字辈,新制定的字辈不能和祖上已经用过的重复,即像流水一样,故为「流宗」。而所谓「转宗」,即祖上安排的字辈用完后就又从「谱头」的字辈开始排辈,即转头重新开始,如「保家卫国,光宗耀祖」的「祖」字辈后又从「保」字辈开始。
流宗避免了后世子孙与祖先重名,而转宗可能因后世不清而取到和祖先相同的名字,十几辈后甚至出现同字辈却不同辈的「欺祖」现象。
按字辈取名字,一般将字辈嵌名字中间,名在字辈后面,这样一个人的名字就有三个字。另外,少数人把字辈放在最后,而名放在中间,类似于「周树人」和「周作人」。当然,「王羲之」、「王献之」两父子则是特例。
字辈排序依次使用,如此一来,班次和长幼便一代代区分开了。否则,可能出现称谓不明、长幼不辨、尊卑不分,甚至长幼互相称兄道弟的倒行逆施现象。
在农村,好些村子以同姓氏家族群居为主。少则数百人,多则上万人,取名如果不按字辈,几代之后就会乱了辈分,见面后称谓不明,甚至闹出笑话。
而按字辈取名,即便相差十几辈仍很清楚。
按家谱的字辈取名并非封建和陈规旧俗,而是防止子孙和祖先重名,能让孩子知道同宗族人员间的亲疏关系。
当子孙问及家族的来历和经历时,字辈便是一个很好的记录。
字辈就如一个家族的历史,当互不相识的族人聚在一起,而若不知道自己的辈份,则不会被认可。当今的手机、汽车以及其他多种产品都要标明第几代产品,人名带字辈有何不可?
在某些地方,即便取「紫萱」「浩宇」「子涵」之类的名字,仍会按字辈取谱名,谱名再入家谱。
接辈份取名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不要把一切旧的文化传承都说成是陋习,封建传统墨守成规。的确我们的祖辈们在给他们的家族取名字时是很讲究的,这不但不是陋习,而且还是一种文明,一个家族大小,有无文化的象征。按辈分取名最大的好处就是,过了若干年后,人们也会根据字辈的顺序按排,分别出辈份的大小。我身边有个大家族,他们的祖辈们一下子就他们的后辈们,排了十辈子的字,分别是,太元明启盛,殿全宝万连。你就光凭这十个字的安排,就是一付很好的五字联,足可以从中得知这个家族是个有文化的家族。从字辈的安排也可得知这个姓是个大家族还是小家庭,因为小家庭的香火延续不了几代,所以取名也就不按辈分按排了。而我们有些人根本就不懂得按辈分取名字的真正涵义,就把它说成是封建的陋习,俗气等等。其实有好多旧的东西对我们还是很有价值的。
其他网友回答:在农村,基本都是一个姓氏一个自然村,可以这么说,是共祖宗的后代,所谓共祖宗,就会有辈份之分,否则就乱套了,谁是爷爷,谁是叔叔,一个姓氏,就要分清楚,这也是中华民族姓氏的一个特!每一个姓氏,基本都有族普,族普就是按辈份的记载和传承的文献!一个祖宗的人在一起,辈份有高有低!必须尊老爱幼,称呼也必定有上有下!按辈取名,就是分上下,否则就会乱套,这是祖辈传下的规矩!当然离村子,到了外面就不存在了祖规!但回到老家,还必须尊照祖规!
其他网友回答:农村很多人口聚集的大姓还是按照辈分取名字。
有没有必要保留呢?这个跟中国的社会文化形态是有关系的。中国的社会是家或是家族为单位的,家族的内部是要讲伦理关系的。而名字里的字辈就是伦理关系的体现,一个家族内部,一看名字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辈分,知道了辈分该讲的礼节就清楚了。从文化根脉传承的角度来看,按字辈起名字是不该废除,废除了,对姓氏族群文化上会产后生断层。
此外字辈真的是陈规陋习吗?祖先对字辈用字的选择上是很有讲究的。这是在网上找到的一个字辈排布,在这些字辈里很多其实是祖先对后辈子孙的美好期望和勉励。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名字,看到自己的子辈,祖先的殷殷期盼如在耳畔。怎么能说是陈规陋习呢?
再者,这种姓氏名字传统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文化血脉中。字辈的取消无疑是对文化的抛弃,说严重点就是数典忘祖。我们要要走向何方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来处,不是吗?
谢,回,生活也太变化了,各方面的条件都是几拾年以前不敢想象的,从古今,什么事情都抛弃了,改名换姓,跟母亲姓,三字经,百家姓,一各三字,改为二字了,中间姓排改了,都是新世纪了,谁人也不知上,下辈份了,以后又怎么办呢?这叫做不信宗教传辈,有的开发创奇,同姓就开亲结婚,看来一辈人只能管一辈人了,所以现在人的思想也变化了,我觉得都是好写,好听些,取更一名姓不都聪明,关键在于培养,成长才能取才,
其他网友回答:按辈份取名,这是每个姓氐的特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若同族人初次见面,只要互报姓名,就知道互相如何称呼,一目了然。
但有的家族久未续修宗谱,祖宗所降的辈份已经用完了,就随便取一个,这样久而久之,你就与宗族“离谱”了,长此以后,你的后人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再也找不到自己的祖宗在哪里?他们以前都干点啥?是否出过名人……等等。但一般在续修宗谱时,凡辈份将近用完时就会重新降辈,以利后人取名,这样会使整个家族旺盛不衰。
现在年轻人认为辈份无关紧要,实际上辈份是很有讲究的。辈份是衡量一个人在本族里处于什么位置,对其他人如何称呼等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尊长之间的分界线。
所以知道自己族里的辈份,给小孩取名应当按辈份为好,有利于家族的团结,並受到族人的尊重。
其他网友回答:我认为农村按族谱按辈分取名字还是有必要的。
首先我们谈谈家谱的重要性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家谱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育,故专设家规家训篇。其篇文辞优美,道理至明,哲理深厚,读之朗朗上口。多由本家耆宿所撰。其家规家训,总按修身、齐家、治国三大类统属,止恶扬善,可起“春秋作,乱臣贼子惧”的警世作用。
家谱中包含的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尚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内容。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团结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和谐。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得好:“族谱记述着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国门,遍及天涯海角。有了家谱,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再来谈谈按辈份起名字的重要性
按辈份起名,可以避免重名。90年代至今,姓名越发彰显个性,不少家庭在给孩子取名时,只求好听,造成现在的重名越来越多,让人傻傻分不清,下面是2016年统计的全国重名排名。
按辈份起名,能让散居各地的亲人彼此牵挂,时刻感受到亲情的存在。在这个充满竞争、人情冷漠、充满功利的年代,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给孩子留下银子和房子,而是给他留下一个亲人,在奔流不息的漫长光阴中,有兄弟姐妹的真情相互慰籍和温暖,现实中所有残酷冷漠也都无足轻重。
按辈份起名,可以确定彼此之间的长幼次序,规定家族纵向的血缘关系外,增添同族之人彼此之间的联系。还寓意名望、寄托理想。又增强了国人“根”的情感纽带关系,更是代表了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逢年过节,族人团聚,不至于长幼不分,闹出笑话。
按辈份起名,可以避免近亲结婚,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天南海北,族人多是几年不见,互不相识俱多,若不按辈份起名,有可能造成两个同族人近亲结婚,后果很严重。
最后想说的是:取名字还是要有点中国特色,希望家长们在给孩子们起名时尽量不要全盘西化。如取姓+贝克汉姆的,还有叫杨二车娜姆的(我国最长姓名可取6字)。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
威海链 » 农村还在按辈分取名字吗?这样固守陈规必要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