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理解当时的“社会”的?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孔子是生活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各国战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他对当时的社会是忧国忧民,试图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各种危机。

在这个历史转折时期,孔子对当时的社会有着多种理解,也有着他的政治抱负。他向往夏、商、周三代圣贤君主,他认为周公时代是一个大同之世,大同社会。西周诸侯在周天子的礼治之下,和平共处,友好往来,社会稳定而有序发展。所以孔子根据当时的国情,致力于克己复礼,以恢复周礼使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但是当时的东周,礼乐崩溃,狼烟四起,他的复古思想也没有得到其他诸侯国的认可。他的这种理解,应该说是历史的倒退。

孔子认为人性是善良的,人与人之间是友好的。只要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社会就是和谐而又稳定。他要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他想诸侯国之间没有战争,只有正规的秩序,各国共同尊守。

孔子对社会理解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统治者爱民如子,以德从政,以仁爱得民心,以礼仪治天下,尽量减少刑事处罚,让人人自律,遵纪守法。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尽在仁、义、道、德、礼、智、信的范围之内。如果每个诸侯国都能做到这样,那就是天下和平盛世。没有战争的动乱,只有百姓的休养生息,只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孔子这样理想中的社会,肯定是人人都向往。只可惜这样的社会只是在人民的理想之中,永远都难以实现。

孔子对动乱社会的理解是,国家因苛政而失去民心,因礼崩乐坏而秩序混乱,因人人近利而不和谐,因民不聊生而社会不稳定。要改决这些社会乱象,最终还是靠广施仁政,取信于民,以德服人。百姓的安居乐业,就是最好的社会,就是对社会最好的理解。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没看到今天的社会,你叫他怎评论?他只能庆幸自己提前几千年作古,不然情何以堪!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现代人处在一个思想文化多元的社会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传统的风俗,比如二十四节气、茶馆等,又有现代的洋风俗,比如圣诞节、万圣节,以及咖啡馆等,我们常常游走于中国保守内敛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奔放自由之间,面对风格迥异的文化习俗,我们会迷失掉,不知道到底内敛的是我,还是那个奔放的是我,个人何时超越得了社会的限制呢。


其实,孔子和我们一样,也处在新旧文化急剧变化的时代,周朝宗族礼制文化随着西周的灭亡而逐渐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文化,以法家思想为代表,以激发人的生产力为手段,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为目标,这样的文化带给社会和人民的是无穷尽的征伐。


但是,孔子没有被新兴的文化所吸引,依旧坚持原有文化的立场,认为人是有爱的,不是无情无性之人,社会是富含人情味的,不是奉行丛林法则,杀戮征伐的社会。



而且孔子设立了一个大同社会的理想,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


你觉的呢,欢迎留言评论哦。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与先秦诸子一般,对当时春秋社会理解为:“王道不振,礼崩乐坏”。也就是儒家学说理说到的“乱世”,这不光是孔子的理解,也是先秦诸子的“共识”,先秦诸子立学的历史背景大概归结于这八个字,目的也只有一个:“皆出于救时之弊”;诸家所不同的是:“救时之弊”构想和方式不同。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对当时社会状态的理解与诸家基本上不差,唯一区别的孔子对世道的认识甚为高远。



孔子始著《春秋》便有“三世之义”一说,其为:乱世、小康之世和大同之世。西周时期诸候在周天子的制约下能相对和平共处,东周之世为进入由西周的小康之世逆转为乱世。

孔子著《春秋》说三世之义为:远古之世,有一个大同之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世道越来越降,也越来越恶劣。大同,是孔子认为的最好时代,小康则仅次于大同,在小康之下的,便是乱世了。《春秋》著成于东周乱世,儒家是要将乱世逆挽到小康之世,再从小康之世逆挽到大同之世。



从孔子所著《春秋》三世之义,逆挽乱世回到小康之世再逆挽至大同之世的思路来看,理想甚是高远,现实方式跟的法家“快刀斩乱麻”比起来,稍显魄力的不足和过于拘泥于成法。

春秋时期儒家主张“克己复礼”、“尊王道”、“复仁政”等其实那都是西周初期小康之世的景象。可当时世道乱了数百年,连年不断的诸候征战吞并的现实早已经让人们的心思放在生存上,而不是教化上。儒家挽逆世道寄托教化和“尊王复古”的方式虽然保守,但是,儒家逆挽乱进入小康之世的心不可无视。只是当时激烈的战争和兼吞淹没在春秋战国时代而已,可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和对社会风气的改变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汉武帝时儒学的兴起,就是因为改正制度,兴起教化的紧迫需要,这种政治稳定的局面改良社会风气的大事,是非儒家不能为的。

儒家思想在那个时代,深知乱世之害却不得治乱世之要。在解决乱世之害,切中乱世之要方面不如法家。法家抓住了当时乱世的根源:一是裁撤抑到封建贵族,铲除封建势力;二是富国强兵,统一天下建立新的稳定的社会秩序。



孔子生于乱世,创儒学思想著《春秋》三世之义所述“乱世”、“小康”、“大同”,是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理解深刻之致,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是对西周小康之世的呼吁,然而,后世认为孔子是“守旧”和后代儒家学者只认封建初期(西周时期),即小康之世的治理方式为儒家最高要义,实为舍本逐末。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请!孔子解释是礼崩乐坏,克己复礼则为仁;人心不古,要恢复到西周的礼制,才能有希望。

其他网友回答:

国与国之间经常打仗,社会混乱不堪,他认为是因为是礼乐崩坏,人人趋利,没有规则秩序道义,所以他一生奔走呼告,希望教化世人。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是封建统治阶级人为推崇并被无限拔高到神化般的地位,孔子的所谓思想丶言论,就是封建统治者们的思想、言论。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千秋万代巩固自己的统治,保住其无限扩张的利益,玩了一个"借尸还魂"的把戏,把自己的思想、言论说成是"孔子曰:……"。借以愚弄、奴化被统治者。所谓孔子的时代认知,就是历朝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认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之道、统治学说。这些"道"也好,"学说"也好,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禁锢人们思想、扼杀创新思维的精神鸦片,是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绊脚石。应当毫不犹豫的加以抛弃。

其他网友回答:

不敢妄言,不过孔子的学说,都是本着社会的和谐,和人类的健康发展而定的。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仁义礼智信,这些正能量的东西,放在什么时候都不过时。都是值得奉行和尊敬的。

其他网友回答:

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杰出的代表人物。无论是哲学思想,还是文治武功,等等,都给予当代乃至后世留下深刻的影响,与历史的记载。孔子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倍受后来者推崇,无论是仁智各见也好,尊崇批评也罢,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开创的儒学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与深刻地影响着继后的历朝历代,乃至当今。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的思想能流行两千年不衰,现在请问谁的思想还能比他的思想流行得这么长,还能得到现在不同信仰的现代多国的人民认可。

标签: 孔子 理解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