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国学精华和糟粕的依据是什么?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精华和糟粕

很明显精华可以让人进步,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糟粕使人误入歧途,毁坏人生,不利于社会进步。

我们应该学习精华,学会处理对待糟粕。

精华和糟粕,好比正义与邪恶,好比正面与反面。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并立的相互相成的存在。如果是完全学习精华摆脱糟粕这也不是现实的。比如说 打架不是好现象,但是这也得分情况分目的。在正当防卫下打架,在反击入侵者的时候打架,这不能说是坏,毕竟是以战止战,正当防卫御敌。

没有糟粕的时候,精华就会堕落,精华抑制着糟粕,糟粕促进着精华的发展。个人认为二者没有严密的评论依据,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

个人见解,欢迎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国学呢,这是一种文化与学术。是先辈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首先呢,我认为国学无所谓精华或者糟粕。而我们强加去区分的原因也不过只是因为其适不适应我们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以及我们的重视程度和如何取舍!

举几个例子来说一下吧:

家族观念,古人对于家族是特别重视的,别的不说每年春节祭祀祖祠是挣个家族最重要的仪式(包括鲁迅生活的时代,其《祝福》里是有明确描述的)。可是现在呢,不要说祭祀了,有很多年轻人过年不回老家,与父母团聚守岁,甚至有些地方也取消了拜年这一习俗,认为这是封建糟粕!不过呢,我但是觉得这些东西还是很有必要的精华!这就是思想的不同!

再比如端午节现在被韩国拿去做了人家的文化遗产,(其实我们以前端午节是不放假的吧),这跟我们本身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

还有现在娱乐圈里的当红明星歌星如雨后春笋,但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曲艺呢?很多小孩立志要成为明星歌星,可有几个想成为曲艺家的呢?这不就是我们的选择问题吗?

所以说,国学的区分跟当今的主流思想是分不开的,这主要就是看我们的重视程度,与怎样取舍了!

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的国学文化都是好的,比如古人讲究男尊女卑,我们就应该抛弃,而选择男女平等!

另外,国学在历史的发展中也是不断取舍的。比如,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朝的独尊儒术,再到宋后的程朱思想。当然这都很统治者需要的主流思想有很大关系,有顺应历史潮流的,也有阻碍历史进程的!

其他网友回答:

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不能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把握住规律和内核才是重要的,细枝末节,表面的东西应该顺应时势加以变化。

传统文化那个根要抓住了才能为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不断提高公民传统文化的认知才能发挥出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

细看“传统文化”传承。 就是所谓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学、国学。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传统文化?

文化是习惯的集合。习惯的渊源又是什么?习惯是特定经济模式之下(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但经济模式是决定性因素)人们的普遍行为模式。

文化是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反哺经济基础的。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是不同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弄清自古以来,中国有几种文化模式。我觉得有两种:1,服务于争霸图强,适应奴隶制井田模式逐渐崩溃封建小农生产模式逐渐兴起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经济基础是衰败的奴隶制生产体系和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模式的混合体。文化强调的是变革!是图强!是为争霸服务!那时百家争鸣,各显奇能。是思想大解放的黄金时期!2,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2000年的文化。汉武以后的文化产生并服务于稳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模式,强调的是稳定!所以才拼命的强调“孝”!看重的不是“孝”,而是孝字后面的那个“顺”!是宣扬穷人要恪守本分,服从既得利益者!强调“孝”,就是为了让你“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只有一个目标:恪守本分,不可僭越!目的是要建立“各安天命,不得僭越”的维护士大夫利益的“安定”的“顺”社会。是“存天理灭人欲”!是思想禁锢的时期!

第三个问题是:传统国学在今天有进步意义吗?需要传承吗?如何传承?

我们现在熟知的,依然在发挥作用,民众依然遵从的文化基本上都是形成与汉武帝之后的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下的封建郡县制相适应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的文化能适合资本化的商品经济的经济基础?显然是适应不了的!。历史不能完全割裂,文化不能一股脑的抛弃,但也不能不加分别的一股脑的传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批判性的传承,吸取传统文化中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有益因素 ,如“人无信不立”的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诚信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

之所以能过够成为经典,见证千年的世事变迁还在流传。就是因为他的思想,不会因为种族、地域、文化、肤色,以及时代的变迁,而有谬误。

换句话说,国学经典,适合任何时代的国人去学习、去运用。

其他网友回答:

评判国学的精华和糟粕,我认为应该由两方面来评价,一个是官方评价,另一个是我们自己来评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官方的标准我们不谈,我们自己评价的依据,我觉得只要对自己有用,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就是精华,反之就是糟粕。

比如象老子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可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这句话放在现在就不对了,过去没有车能这样说,现在应该说千里之行始于车下才合理。还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看这句话就不全面,虽然有它的合理性,但大的方向上来说是不正确的。凡是知道的都不说,说者都是不知道的,现实社会中哪有这样的道理。

再比如孔子所说的,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我看早已经没用了。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对现在的人来说我还觉得有用。还有学而优则仕,在科举时代有用,考个举人进士之类的人就可以直接当官,现在不行了,就是考上清华北大,读个硕士博士也当不了官。

又比如孟子所说的,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曹操说,唯有杜康可以解忧,现在的人们是,唯有挣到钱可以解忧。还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我特别反对,人要是天天过着忧患的日子,那还不如死了。

总之精华和糟粕由自己来评价选择,是比较有现实意义的。




标签: 糟粕 精华 国学 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