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第八章,有一句话经常被普遍地引用,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就是四个字:上善若水。老子很明白地指出来,水有七个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个善合在一起,就是两个字:不争。我不跟你抢地皮,不跟你抢速度,不跟你抢能否得到大家的好感,不跟你抢谁比较有信用,也不跟你争谁做的事情比较多,谁的贡献比较大,谁比较有才能。一切事情,我掌握时机,顺应形势,做到大家都没有感觉到我在做一样,这就叫不争。不争不是说不要跟谁争,而是什么都不争,连不争的观念都没有。所以老子才说:夫唯不争,故无尤。不跟万物争,万物就没有怨尤。
《道德经》第八章说得很清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不跟万物相争,这是它最高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各位听了以后会觉得,开始不要争,因为不争才能争到更多的东西。其实只要有这种念头,就是错的。很多人误解老子,认为他是阴谋家,用不说来说,用不教来教,用不要来要,用不争来争。老子当然不是这样的。水的不争是无心的,不是做给别人看,也没有要我们向它学习。水只要有这样的心思,就不足以称为上善。水是纯朴的、自然的,老子很喜欢用朴素的朴,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靠后天的修养达到与人无争的境界,那只是修养好而已。但是老子根本就没有争的观念,你们要争是你们的事,他不嫉妒,也不说大家不要争。其实很多人没有读通老子,就是因为没有理解这个观念。
老子赞美水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站在人的立场上来讲的。因为人有了文字,有了语言之后,就开始自造一些名词,比如善、不善,争、不争,利、不利,当然这些并非完全是不好的。可是如果你很执著,很固定,把那些当做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标,就不对了。水无所谓什么仁义道德,但它做的比谁都好。水流动的时候,就把所有脏的东西带走了,它也没有向我们要钱、要报酬。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众信公号:曾仕强!
其他网友回答:您若能体察这句话的真意。是不能用境界来解释的,慈善,大善,还在境界之中,而独此上字,是没有对比的,所以是没有境界,只付出而不索取,利众生而舍己,为法之灭道。个人管见,欢迎关注。共同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何为上
《增广贤文》说:“天上众星皆拱北,世间无水不朝东”。我们习惯的另一句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处下而不处上。
然而老子却赞美水为上,这是符合老子的一贯主张“柔弱处上,刚强处下”的,宇宙中没有笔直、刚强、没有曲线的事物,星辰的旋转轨道是曲线,行星的形状也是曲线构成的圆形、椭圆形,以至于微观世界里的原子、电子都是依照曲线在运动。
水就有这样的特点,水流是蜿蜒曲折的,就好像曲线的运动规律,这就是“柔弱”的本质之一,即不逞强。
我们假设有一条河流,它笔直向前,从高山倾泻而下,这样的河流,除了带来洪水和灾难,对人类和万物又有何用?
正是因为水往低处流,水流蜿蜒曲折,这才灌溉了两岸千里沃土,这才养育了人与万物。
水,看起来处于卑下的位置,却用实际的行动昭告了水的高尚,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
何为善《周易》第一卦乾卦说:“乾。元,亨,利,贞。”
孔子在《文言传》中这样赞美乾卦:“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元,就是众善之首;亨,就是美好的事物汇合在一起;利,就是上天所启示的义理的调和,贞,就是事业的主干。君子履行仁义就足够可以号令大众,众美的结合就足够可以符合礼义,利人利物就足够可以和同义理,坚持正道就足够可以成就事业。君子身体力行这四种美德,所以说:“《乾》卦具有这四种品德:元、亨、利、贞。”
什么是元?我们称元始、元素、元首,元就是开创一切的称谓。而这个“元”就是所有“善”的开始、最大的善。
乾坤生六子,水为坎,火为离,离中虚而坎中满。水,继承了乾元的力量,奔流不息,辅助乾元创始世界,造福人类,所以称“善”。
何为若若,代表,好像,近似,类似。
也说明,水并不是上善,只是“若”上善,真正的上善是什么?是乾元,是道。
很多人读“上善若水”,直接忽略了“若”,这是不可以的。
上善若水是什么样的境界?上善若水的境界就好比一个人养育万物,成就万物,而万物不畏惧他,不过分崇敬他,而发自内心的亲近他,喜欢他。
《孟子 尽心上》: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上善若水,在孟子这里即是教育英才、成人之美。你认为呢?
其他网友回答:[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出自佛教的一句谒语。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
上善若水,道家至善境界。宇宙大道,日升月降,天行有常,恒变是唯一不变的永恒定律。道可道,非常道。宇宙乃至生命,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变化当中前进。水,亦然。无论是气体、液体、固体;云,水,冰虽然具有千变万化的形态,但初心不改,却适于当下。人世间万物,若能像水一般或柔情似水,或云卷云舒,或冰封亮剑,因应天下大势与时俱进,则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归于至善。
谢谢!老子的“上善若水”是一种大境界,里面有大智慧。
1、我们先从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写出了水的七种品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我们总结为两个字就是:不争,这就是一种境界。何为“不争”?不仅仅是我不和别人争名夺利,争来争去,我连“争”的观念,心里头一点点都没有,从来都没有这样想过,连“争”这个字都不存在。这就是水的境界。
2、上善若水的境界就是“道”,所以我们理解了水的七种品质,再来看“上善若水”时,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上善就是道”。这也是一种境界,非常自然,完完全全符合天道。我们能做到到这一层,基本上都是圣人了,正如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上善若水还应该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境界,大智慧。我们还是要继续读水的七种品质,完全奉献自己,大公无私,而且水不居功,不管在哪里它都自觉地处于最低处,不管任何脏东西水都不嫌弃,不抛弃,不会说某某东西很臭,有毒等,水一点都没有感觉,它都一视同仁,同样对待,没有任何分别之心,正如我们常说“无心之感”,《易经》中有一卦叫咸卦,卦中咸感通意,咸就是无心之感,常用来指夫妇之道和万物感应之情。因为无心,感应之情才是最真实的,今天很多人的婚姻破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都是“有心”惹的祸。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点点不成熟的浅见,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我也来试答一下!水!〝宁静致远〞!平淡如水,从容如水,淡泊如水,情深如水!〝君子之交淡如水〞!〝水利万物而不自张〞!无色无味才是灵魂!无色无味才属本真!如水之心如水之境!一切都〝上善若水〞了……
其他网友回答:“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是说“上等的好表现得像水一样”。
那这种像水一样的好表现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水善于向万物施利而不争夺,处在众人讨厌的低洼的地方。”
这种表现好在哪呢?
“不争,故无尤”,“差不多符合道的标准”。
那么,作为人怎样做到像水一样善呢?《道德经》给出了建议:“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七善”从不同角度说怎样做到像水一样的上善。
选择适宜的居处环境才是最好的,保持思想深度才是最好的,选择仁爱的人来结交才是最好的,说话保持客观本真才是最好的,为政保持安定才是最好的,做事持久忍耐才是最好的,把握恰当的时机再行动才是最好的。
《道德经》以水做引子,引出“上善”的道理,意在告诫身处上位之人,向善最好的表现就是像水一样,善处下,善以柔胜刚,给予万物好处而不与万物争利。水往下处流,处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道的原则就是不争,就是甘处其后,甘居其外,甘居下游。
“处众人之所恶”,本来说水,却拿人的主观感受说事,赋予了水人格化的内涵。
再分析一下“七善”:
居处以选择环境为善。选择什么样的环境,这里没说,大概就是不引人注目的环境,大概就是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应该是不争之地,应该是清静之所。“居善地”大概与孔子的“择不处仁,焉得知”暗合。
思想以保持沉静深邃为善,这样才深不可测,才可以达到“莫知其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不争之心。
结交仁厚之人,此仁者应该是不争之人,与他们结交可以避免危害。
言辞真实、真诚,恪守信用,才能让人信服。这些言辞应该是不争之言。“信”是道的品质,循道而行之人有信就是有德,即“德信”。
为政能保持稳定秩序,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达到长治久安。什么样的为政才稳定?当然是不争之政。
处事容忍,才能不躁动,“能”的本质就是不争,因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急功近利、贸然而动多败。“能”即“耐”。耐是一种品质,是“忍耐”之“耐”,是“吃苦耐劳”之“耐”,守道之人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耐得住平淡,耐得住辛苦。做到了“耐”,就能宽容、包容、兼容,就能清静无为,置身于矛盾纷争之外,就能“后其身”“外其身”;耐,又是一种坚守,是对道的一种态度,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适当的时机才行动,才会有好的效果。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解说像水一样品格:严冬来临,江河冰封;春暖花开,江河消融。“事善能”就是在严峻的形式下让自己处于“冰冻”状态,“动善时”就是随着温度的回升使自己逐渐流动起来。
概括起来,这七善就是存不争之心,处不争之地,结交不争之人,说不争之话,行不争之政,做不争之事,因时而动,做到这些就是不争。不争就不会出现过失,就不会招致灾难。这些都是像水一样“上善”的品质。
其他网友回答:“上善若水”的境界是:人们的一切竞争、工作,行使民主上位权努力的善美(羊八)方向,就像水(八)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以平为最理想的目的
这就像“捌”(八)代表的“拐”子补短腿(刂)一样补短板,手里做的一切工作(扌)没有“别”的目的和意思。
《红楼梦》第八回中重点描写的薛宝钗(削宝差),往需要的地方努力,就是“上善若水”的人物形象。这也是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八章的来历。
详见拙著《大众龙学》《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含《道德经》译文)。
(原创文/刘树成)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原文中这样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眾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求什么。善作出,而无欲受。一出一入本天应,水德上善,利物不反求利,上善之善。
无求,故而不争。水善下,居山角。居众人之所恶,善独,不与众流,益自主。无人问津在脚旁,面上观得世百态:真善美、假丑恶,水处低势而得见上容。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德上善,斯善多矣。
夫唯不争,天尤之:对于不争的水啊,上天是厚爱的。
言外之意指的是赋予它这么多“善”处。
威海链 » 上善若水的境界,应该是怎样的境界?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