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老子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虚其心而实其腹”和王小波提出思维的乐趣你更赞同谁?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这两种主张,看似仅有对立,其实,两者是殊途同归的对立统一…

——也就是说,王小波就是“虚其心而实其腹”之后,才真正实现了思维的乐趣的追求…,只是,他还没整明白,就离开了人世。…

——王小波,放弃了许多名利的心机,使其心冲虚淡泊,其思维挣脱了名利的束缚,旷达恣肆,挥斥八荒,是以达到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思维境界,获得无穷的思乐……是为虚其心;

——而正因为摒弃物欲名利,从而虚空淡泊,反而比普罗大众更容易知足而乐,“实其腹”的获得感,来得比常人更快更多更好!因而也就比常人更快更高更好地获得思维的乐趣……。是为王小波式的“实其腹”。

——这就是“虚其心而实其腹”,以及“思维乐趣”,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没必要把它们人为的对立分割开来…

其他网友回答:

要理解老子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那样永远都流于表象。

道德经是讲规律的书,也就是虚实结合,动静相知,有无相生的阴阳转化的学问。只执一端是得不到真正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一隐一显,是阴阳转化后所显现之大象。有虚才有实,有动就有静这些就是世界的根本。也是整个宇宙演化的过程!老子说执大象而天下往。只有知道了万事万物的根本,人才不会迷失。人的迷茫就是因为看不懂世界的根本,被外力牵引而迷失心性,才会不断地在红尘俗世中挣扎!因此,一个看过道德经以后还在字面纠结的人,是学显学的,这一类的人的认知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也就是知识层面。一旦出现书本上没有的事物就会六神无主,不知所以。这一类人很难看到事物的本质,另一类是学隐学的,也就是通到表象看实质的人。学隐学的属于实证实修的人,这类人就是完全掌握了阴阳转化的根本,能把虚化实而展现出来的人。道德经是由知识转化为智慧的书籍,没有慧根的人只会停留在字面意思里,有慧根的则不同,看过后就会勤而行之。把它做为思想的终极指导,开始自修自证。不会再迷茫了!

标签: 王小波 老子 赞同 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