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遁世之学还是治世之智慧?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道德经》本身的思想体系和主题核心以及八十一章经的具体内容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不知是提问者没有看过《道德经》呢?还是把《道德经》中的“以天下人之心为心"“上善若水"“上德不德"“天下大治"“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等等等等词句语言理解成遁世之学了呢?但对于提问者来说似乎都不应该是!没看过《道德经》就是凭想当然,看过了必然识字,一部《道德经》共八十一章约五千言,其中教导人们遁世学说的有几章?又有几句话呢?恐怕是一章也没有!能胡拉硬扯牵强附会的也找不出几句来。

《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上下篇。一至三十七章为道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为德经。德经自然讲的都是济世利民治理天下以立德于世的内容,绝对不会指导人们遁世去利自己成仙或得长生不老!道经自然是讲道为主的但几乎章章都与德紧密相连,道以至德人天合一是《道德经》的思想体系核心!讲道也必然联系人德的实际,比如第二章有“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也。"其他讲道的章中如: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这样的内容是很平常的事!甚而这句话还是在专门讲长生的第七章中总共才有五十一个字就占了二十七个字,占了一半还多。再说专门讲长生的二十四个字吧: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这句话中的“不自生"核心词也已否定了遁世贪求自己成仙自己获得长生的走火入魔之邪见!为什么呢?因为不自生就是不贪求为自己,不自私自利,不时时处处为自己着想!所以道祖怕有人理解错了而误入歧途才在下边进一步解释:圣人是因为无私才能成就其圣人的大德圣人之英名留芳万世,长生不老!这就是:不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的真实义。也是对天长地久,长生的正解。遁世能成立吗?!

其他网友回答:

将《道德经》歪曲说是避世或遁世的是儒教徒(如朱熹之流)。

老子《道德经》的宗旨则是主张以“道”为模式立世、处世及治世的。

如其“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即是说,关爱人民治理国家,能以“道”为模式法治天下吗?

因为“道”治理万物的模式,就是以其设置好了的“天规道纪”来法治天下的(即“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与“不道早已”)。所以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及“为无为,则无不治。”以及“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与“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就是垃圾,一本让某些人觉得自己不错,夸夸其谈,真实却做不到,也不会去做的一本书。

已知四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

其中封建社会是孔子思想开创的,老子在干嘛?

道就是上帝,只不过上帝拟人,道拟物。

道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人类自形成社会就不符合老子的道,老子希望你们最好是畜生,那样才符合自然的规律。

人类不该有主观能动性,那是对道的挑战。

你们就不该享受现代文明,应该衣不遮体,蹲着树上,最好被关进动物园。

老子很多说法,又当又立,很难自圆其说。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是解释世界,探索世界本质并教人依道而行的智慧,遁世和治世偏向哪一个都太片面!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为人处事之道的书,也有治世之智慧,这本寥寥五千字的奇书对后代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它出世于春秋未期,正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那时,正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当时社会变革使思想界活跃,但社会的变革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社会上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老子非常厌恶,他幻想有英明的君主,圣人出来管理天下,也希望倒退到与世无争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中。他主张人人能做到“少私寡欲”,它厌恶战爭,他说:“兵者,不祥之器。”又反对人民冒险参战他说:“勇于最,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当时剥削太甚,他又说:“民之饥,以其上含税之多,是以饥。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另一方面为统治者出谋,要把敢于造反的人杀掉。他说:“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另外,“道德经”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他所倡导的“道”,就是,世上万事万物的生成、发展、运动、变化的总的规律,他不承认唯心、尊神的那些东西,他认为“道”是创造和养育天地万物的母亲,他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下母”。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构天地万物的因素是:人、地、天、道、和自然的运动规律。“道德经”最为精华的是它包含了辩证法的思想。他清醒的认识到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对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例如:攻和守,进和退,胜利和失败,美和丑,祸与福,生与死,困难和容易等等,木强则折,物壮则老,他赞美水,他认为:世上沒有比水在柔弱的东西了,但是它有无坚不摧的能力。其实这一切也是处事之学问。所以说“道德经”有通世之学也有治世之学。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学习它






其他网友回答:

有什么区别吗?

天下太乱的时候就出来治理一下。

天下太平的时候就回去修道。

反正不冒尖,让自己处于一个合理的位置。既能生存下来,又不碍着谁的事。

总之一句话,顺应自然。哪里缺乏补哪里,哪里多了就削掉多余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打一个容易听懂的比方。

炒菜的时候,味道淡了,那就加盐;味道咸了,那就加菜。反正让菜的咸淡处于一个自身能够接受的状态即可。这就是天之道。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是一部形而上的巨著,可以用在各个方面,主要还是看用的人了。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

所谓《道德经》是遁世之学,还是治世之智慧的两者之争由来已久。据我学有所得,老子的《道德经》注本繁多,但大多多为儒家学者之曲解。儒生们多以老庄道学为消极避世的隐士哲学,并以忍辱不争的弱者保身之术视之。


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的遁世之学的由来,也是老子被人称为“出世”之人的由来。同样依据我学所得,我认为老i非但不是消极避世的“出世”之人,反而正相反,倒是一个比其同时代的所谓的学者们,更以一个积极的思想者和大智慧者的身份,来积极探索宇宙的奥妙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为人处世的哲学的智慧,其所言所行证明他是一个伟大的成功的“入世”者。比他年少近二十岁的孔子向他请教周礼之道的史实就是明,其所著洋洋洒洒五千字博大精深的一部《道德经》,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堪称为凝聚了人类的最高智慧,为古代人类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这也充分证明老子更不是所谓退隐山林的“出世”之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道德经》绝非是什么遁世之学,而是治世之智慧之大成者。其《道德经》所蕴含的治世智慧相当丰富。重要包括以下内容: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创立了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内涵丰富的伦理学说和具有影响后世治国者经国济世的政治学说。其“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理念和爱民、为民的民本思想,时至今日,还由一定的现实意义。

标签: 遁世 治世 道德经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