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老子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人类世界的终极哲学。
读过或者研究过《道德经》的人,特别是对它了解、领悟比较深的人都知道,《道德经》内含道经和德经两项内容。道经讲的是人类能够修成正果并脱离生死轮回的途径和方法,德经讲的是在无法修成正果脱离生死轮回情况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之道。因此,不同层次的人们对于《道德经》的解读只会不足不会过分,尤其是对于一些倾其一生研究《道德经》的人们,唯恐不能尽善尽美领悟其中的宇宙信息,更谈不上过分解读的问题。
在现行版本的《道德经》中,无论一些内容错误或顺序错误的存在,影响了学习者和研究的方向。尽管如此也不会对《道德经》的整体内容造成多大影响。比如道经里面混进了德经内容,德经里面混进道经内容,只要细心研读都可以发现。
另外,中国道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师徒之间基本上是靠口口相传,而且是真传实受,这个方面和中国的藏传佛教有相似之处,属于秘传,和中国佛教其他流派传授过程有很大不同,这一点我们许多初学者并不了解。这也是中国道教之所以传播面积和传播速度与佛教比较而言弱势的原因,特别是道家的全真派,除非在真正的道观,在社会层面几乎很难遇见。
另外,中国道家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越是成道的人越是不公开传授修炼方法和途径,越是得道的人越是不公开解释道家经典。网上流传的一些解释或者视频,由于过于抽象或者太过表象,初学者接触到的时候,会有云里雾里的模糊感受。
一般情况下,世人是不会介意《道德经》里面真正涵义的,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当下。真正领悟透彻的修行者,要么表现的是与世无争,要么表现的极其平庸,即使有大德出现在自己身边,也没有谁会认为自己好运。即使偶尔听到一句偈语,也没有谁会在意自己的机缘。
《道德经》是门大学问,是门最高的哲学。更谈不上过分不过分的解读。
其他网友回答:读道德经,抓住一个重要的字,生,迎着生找答案。反之就是死,顺着死找原因。两个代号阴阳,天下之大攸攸万事,无非就是围绕着,生,死,而转。
不是过份解读,而是根本就不知,道?
道大,远,逝,反。说大无边,说小微,逝看不见,反者大之反意微小,别小看小,万物都是以弱小为基础组合成的大道。
其他网友回答:恰恰相反,懂得《道德经》的人少之又少,能把道德经拿来用的人就更少了。
《道德经》其实包含了两个内容《道经》和《德经》。《道经》讲的是规则、规律、规范 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范畴;《德经》讲的是人内心的自省与自律,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
一部《道德经》,把整个人类社会涉及的所有领域都进行了抽象概括,所以被称为科学中的科学,经典中的经典。
现在我们讲要尊重科学,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告诉我们了。现在我们讲要讲规则,尊重法律,老子早就告诉我们了。现在我们讲要讲道德(这个道德其实是专指德,与老子讲的道德意思不同),老子早就告诉我们了。
一部道德经,上可管天,下可管地,中间管人类;纵横三千年今天依然适用,你说神奇不神奇?!
没有被过分解读!
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哲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它开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先河。用简单的道理释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世界哲学有重大启蒙贡献,为中西哲学先驱所推崇。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可称为中华圣经,总体阐述:
宇宙物质运动衍化规律及其社会应用法则
1,阐述宇宙物质运动十二大原理;
2,思想广布社会人生,提出系列近百哲理;
3,以人为本,借德修道,人天合一,至圣无为;
4,人可成道,故列四大,使命天成;
5,外行绝学,内损无为,人类认知革命奠基;
6,有无共构,大器天成,合道感应;
7,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8,合道得一,天地和谐;
大道玄灵,老君传经;启蒙愚世,助升文明;空无自在,道化有形;阴阳冲和,万物发生;人器合道,借德修成;社会与人,体系相承;圣治无为,和谐永盛。
《道德经》意义重大,二千五百年来,人们不断解读,但深刻内涵并未被完全阐发,结合现代科学,真经之迷终会破解。
其他网友回答:不是过份解读!而是由于版本的不同标点符号的打法不同,在两千年来的时光岁月当中,被不同时代的解读者们打上不同的“”烙印“”注入各自不同的思想!逐渐变得解释不完,说不清,道不明,无法做到统一解释!因为“”道“”所面对的“”方向“”本来就是万象角度!它有上下,左右,正反,内外的各种不同的相互对立的不同形式!有千万种不同的事物都在用同一个公理!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面孔没有完全相同,只有相似!因为时空在不停的游走变化,宇宙几何图案总在发生改变!没有完全相同的点位!
其他网友回答:从古至今有几千种注释。李饵老子说,能说的就不是道,失去了原计原味。李饵老子谦虚,勉强写一写。这一写,成了千古奇书。
其他网友回答:弟子虔诚恭敬感恩叩拜太上道祖!
其他网友回答:不是过分解读的问题,而是解读错了,看今日头条的有关《道德经》的帖子,就存在普遍性的错误,错在关键两点。
一,无为而治,强加于《道德经》。老子虽言“无为”,但言的却是“圣人之治”,在《道德经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无不治。”
无为而治,是孔子曰,在《论语卫灵公篇》:“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二,道法自然,解作道效法自然规律,是错误的。域中有四大,没第五大,故,道法自然,意思为,道效法自身的样子。道自身什么样子?是谓惚恍。惚恍,即浑沌状态,无规律可言。
其他网友回答:对于《道德经》的解读,并不存在过分解读的问题,而是被大量曲解、误解的问题。
二千多年来,对《道德经》的解释多如牛毛,但能正确地、全面地描述《道德经》原意的解释却从没有出现在传世的典籍中。在我们所能查阅到的各种解释中,基本上都属于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故弄玄虚或自以为是等等一类的解释,把一些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弄成了玄奥神秘,且高深莫测,还无法寻解的东西,直让后学者无门可入。
亢悔亨贞认为,试图对于《道德经》进行恰如其分的解释,势必要先读懂易经,因为《道德经》中的每一个论点,都是以与之相应的易经的描述为基础的。若在没有真正读懂易经的情况下,要解释出《道德经》的真正内涵,完全只能是徒劳。
老子在《道德经》中屡屡提到的道,指的就是那些万古不替的自然规律,而易经恰恰是全面记录了这些规律的典籍,易经中对于环境规律的显示,是通过卦象表达,通过卦辞概括的,在某环境状态下,可以怎样做,不可以怎样做,则分述于每卦的六条文辞中,这种明确指明了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描与,正是《道德经》开扁的道可和道非的关系,易经描述某环境状态下的可与不可,就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也即《道德经》所言之常道。《道德经》从一开篇就紧贴着易经记录的规律展开的,而且惯穿始终,从未偏离。但后人读《道德经》未得要领,所解更是千奇百怪,不着边际,完全与《道德经》本来要说的东西没有关系,这样一种现实,只能说明对《道德经》的正确解释非常欠缺,并不存在什么过分解读。
例如《道德经》中关于无为的概念,常被后人解释为无所作为,认为老子对社会观感态度消极,不求上进,这是对老子及其《道德经》是极大的误解。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实则是要人们一切行动均遵循自然规律,不逆规律而动,唯如此处事时才能简单高效,且结局完满。这是何等高瞻远嘱的教诲,这是导人积极从善,进取向上的格言,这样的无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与消极划等号。
总之,老子在《道德经》中使用了很多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用词,也有很多哲理名句,但如果读者在没有读懂易经的情况下,是无法从中获得正确理解的。
威海链 » 你认为《道德经》被过分解读了吗?为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