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名著《商君书》,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及其后来者的汇编。这部书可以说基本上包罗了法家的治国理政思想。至于它对当时以及后来朝代的作用,可以说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
一、正能量:它主张人心是恶的,是靠不住的。所以,儒家所提倡的礼仪仁义,根本就是舍本逐末,于社会毫无益处。而只有制度和法律最可靠,法律面前贵族和平民一律平等,一视同仁。这种思想虽然对儒家的批评太过极端,但它把制度和法治视为根本,却是可以惊为天人。因为你要知道在二千多年前,却拥有现代政治的理念,为它怎么点赞都不为过。
二、负能量。法家虽然提倡法治面前一律平等,但它却把君主剔除在外。这就危害极大。君在法上,那说明法家提倡的法治是君主的法治,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它就比儒家的以礼治国还不如,法成了君主手中的刀,想杀谁杀谁。而且为了君王的统治,法家还提出了臭名昭著的“愚民五术”:疲民、贫民、弱民、一民、辱民。这就丧尽天良了!
所以,商君书虽有闪光的地方,但个人认为,他的恶远超它的善。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一本厚黑书,也是封建社会的第一禁书,民间百姓甚至是官员,都没有资格学习。
这是一本太子的教材,教人如何当皇帝,当了皇帝后又该做什么。
这是一本能把治国阐述得头头是道,即便你只听了一遍,当了皇帝就可以治国的奇书。
这么神奇的一本书,《商君书》究竟写了什么,今天金兔带大伙一探究竟!
《商君书》祸害最深也是君主最喜欢的,莫过于治国之术,而在这本书中,治国有两个核心,一是毁商,二是弱民。
在《商君书·弱民》中,第一段就是石破天惊的八个字:“民弱国强,国强民弱。”
在商鞅看来,如果想要国强,就必须使得百姓贫弱,因为百姓富了,会放纵,而这是积弱的根源,只有百姓贫弱,才会变得更具有侵略性,即所谓“民贫则力富”。
因为只有穷,人们才会在意赏罚,如果有钱,就会惜命,不会为国家效劳,即所谓“富则轻赏”。
接着在后面,又有这么一句:“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结合“民弱国强,国强民弱”八字,商鞅在书中想表达什么不言而喻。
《商君书》现有26篇,因第16篇存目无文,第21篇有录无文,实存24篇。
除了弱民篇的内容,其它几篇也有一些影响深远的,比如主张重罚少赏,重本抑末(本,即农业;末,即商业和手工业)等。
纵观整本书,主要是专制驭民政策,其中又以“有道之君,务在弱民”为核心。
虽然西汉儒家慢慢占据正统,似乎法家从此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可《商君书》中的驭民政策,特别是其中的阴、损,更是一直被帝王所沿用。
其他网友回答:早年就看过了,年轻时,跟你们一样,愤世嫉俗,以为看透了世间的黑暗,以为商鞅是邪恶的,法家的书籍都是歪风邪气,才让封建社会如此黑暗。
年长了,回过头来,才知道当初读书读一半,就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其实啥都不懂(没错,我就是指桑骂槐),人也成熟了,看问题更包容了。
商鞅的书和其他法家书籍,底层人看,他是邪恶的、黑暗的,让人毛骨悚然,统治阶级看、管理者看,它就是圣经,是指路明灯,
你是底层人的时候,认为他黑暗,很好理解,但是,一旦身份转变了,你马上想法就不一样了。
举个例子,你是普通员工,领导管你,你肯定认为他不近人情、苛刻、玩手段,不喜欢领导,但是,一旦你做了领导,管理下面的人的时候,你也会变得不近人情、苛刻的。
如果你好说话,你是老好人,你是做不好管理的,下面混乱不堪、执行力差、生产产品不合格、事故多、时间久了,也就没人把你当领导了。
比如请假的问题,如果你管理一百人,有一个人感冒了找你请假,你毫不犹豫的批准了,你以为别人会感激你?错,他们会觉得你好说话,有事没事找你情况,其他人同样会有事没事找你请假。
比如执行力的问题,如做卫生,你好说话,卫生做的得过且过,方正你不管,但是,当你不好说话的时候呢?那执行力就强了,卫生跟舔过的一样干净。
苛刻的领导,执行力可能90%到100%的落实,而好说话的老好人型领导,执行力估计只有50%左右了。
这说起来,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吧?
但是,如果让我写书,你看到的时候,也会认为黑暗,为什么?这不就是商鞅的“以奸驭良”?用奸民管理良民?
问题是,老好人是不能做管理的,只能在底层被管理,
化为国家的管理来说,你看到农村很多村长都是流氓出身、或者号子里镀过金的,典型的奸民,但是,他们可以把农村治理得很好,如果老好人,或者老实人,可能管理得了农村?马老师都管理不了农村的。
法家思想的基础就是性恶论,这个绝对是真理,电视剧《天道》很多人看过,丁元英扶贫,从来都没有把那些农民当安善良民吧?从来都是把老百姓想得很恶吧?
人出生都是一群魔鬼,只是家庭、幼儿园教他们规矩、道德,教他们惩罚、敬畏之心,才把邪恶的一面压制住了。
做管理的人,最基本的想法就是,底层人没有一个安善良民,如果不压制他们,没人把我当回事的。
有了这个基础的想法,再看法家书籍,就会把他奉为圭臬,把他当圣经。
其实不仅我国如此,全世界主流国家都一样,西方也有马基雅维利的那本书吧?讲的同样的东西,还有很多人认为西方人性化管理,典型没看透。
德川家康有句经典名言,让老百姓半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诀,是不是异曲同工?
书读多了,看问题就会豁然开朗,而不是只看到他的黑暗。
这本书只是把管理系统化了,理论化了,有没有结果都一样的,并不是因为这本书指导才这样做的
真巧,我最近正在在读《商君书》。
这本书一个字儿形容:黑!俩字儿形容:真黑!仨字儿形容:太黑了!四个字儿形容:丧尽天良!五个字儿结论:真特喵的黑!
《商君书》共二十六篇,其中有些已经散佚了。它不一定是商鞅所做作,但可以确定是法家思想的精髓。
易中天先生认为“法家”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权家”;主张用强权政治来治理国家的学派,说的十分在理。
《商君书》“驭民五术”:
壹民:不可使民众有独立的精神和思想,让他们以国君的思想为思想,以君主的意志为意志。除了君主的政令以外,只能把心情放在为君主种地和为君主打仗上。
弱民:《商君书》认为国君的首要任务就是弱化民众的权益。从制度上入手,以严苛的法律剥夺民众民众的各项权益。所谓“商君之法: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有刑”。即使是很小的过错,也要用重刑来处理。让民众在惊惧之中成为待宰羔羊,不得不一面害怕法律一边还要依靠国君。
疲民:不要让民众有空闲的时间,用劳役和兵役让他们疲于奔命不得安闲。只要一直让他们劳碌不止,他们就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思考就只会盲从,盲从成为主流,就有利于君主的政令推广。
贫民:从政策上掠夺民众的财富,让他们保持贫穷,使民众只能为基本的生活开销疲于奔命。这样就能限制他们的时间,狭隘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不得不依靠国君,信任国君。
辱民:任用奸人为官,责辱民众,让他们父子不合,兄弟相争,成为一群“斗志满满”的散沙。一盘散沙就无法团结起来对抗国君,斗志满满国君让他们上战场的时候就悍不惧死。
读《商君书》,深秋夜寒依旧能让你看出来一身冷汗!太缺德!太阴毒!太无耻!
“尚奸”
《商君书》认为治理国家一定要用“奸人”,因为奸诈小人会跟民众互相争斗。他们会用苛刻的手段对付百姓,而百姓也会对他们深痛恶绝。然而这样一来,国君就不用担心下属的官员势力太大,又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除掉“奸人”来博取百姓的拥戴。
“耕战”
《商君书》认为老百姓不能有太多知识和技能,最好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让他们一生只会两件事:为国君种地和为国君打仗,除这两者之外再不要让他们获取更多视野。这根本就是不把老百姓当人看,而且当做国君的“牲口”来养!
看完《商君书》,你会觉得《厚黑学》简直就是“小儿科”!论无耻下流,丧尽天良《商君书》绝对是中国第一!《罗织经》都比它温和!
事实上“法家”这个学派并不是很多人想的那样,因为“法”字当头就想当然的以为他们是一群研究“法律”的。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法家是谋士学派,他们首讲“贵君”,提倡君主集权,研究的是“刑名之学”;说白了就是怎么整人,怎么驭使民众的学问。是主张“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国君的儿子不听国君的也要收拾的极端极权思想,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君主的利益而设计。为了君主的利益,儿子该杀也得杀的毒辣思想,是“人治”的极端信徒,跟“法治”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不过“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商君书》这样的愚弄民众的“文化糟粕”,在当今民智正开社会里,应该让更多人知道,以避免重走老路,让当代的百姓“吃二茬亏,上二茬当”!
另:我的微头条最近正在节选翻译《商君书》,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原文,探讨探讨。
商鞅的《商君书》为统治者总结了驭民五术:
1. 愚民:统一思想。
2. 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3. 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
4. 辱民: 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5. 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即通货膨胀或狂印钞票);人穷志短。五者若不灵,杀之。
丧尽天良,遗毒至今,被历朝历代统治者奉为圭臬,祸国待考,殃民无数!这个王八蛋被车裂是罪有应得,凌迟都不过分!
其他网友回答:商君书是法家代表著作,世为定策治国之书,有其先进于时代之处,但也又糟粕一面,需要辩证看待。
【商君书】成书背景:
先秦时期是中国学术思想极大发展、高度繁荣的时期,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产生法、道、墨、儒、阴阳、杂家等诸子百家。
同时春秋战国之际,诸侯争霸,各国之间兼并图存,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积极竞争。
诸子百家中不少不只是纯粹的理论、学术派,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将学术与诸侯国政治相结合,理论付诸实践,立言与立功并行,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法家。
法家中最有名,影响深远的应该就是商鞅和韩非子。
商鞅见秦孝公,先说王道,秦孝公不喜,后说霸道,仍未得重用,最后论以富国强兵之策,孝公激赏,先拜左庶长,后为大良造,实行变法,前后二十年,秦国从西戎诸侯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势力最强者,为后来德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
商鞅的富国强兵之策,及在秦国变法的种种实践及经验终结最后就凝结成了【商君书】。
商君书的核心思想:
【商君书】现存24篇,另有刑约,御盗两篇已亡佚,仅存名。本书文字洗练,字数不多,但内容庞杂,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等,可谓洋洋大观。
其中核心思想就是改革变法、重农抑商、建立法治及弱民强国。
例如【商君书·更法篇】:“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强调改革精神; 农战篇:“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论述农业的重要性,可见从古至今,重视农业是一脉相传。
也有弱民篇:“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但其核心思想是法治,如画策篇:“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壹言篇:“治法明,则官无邪”等
对【商君书】的评价及意义:
【商君书】强调不拘泥旧的制度,根据时代要求,改革求新;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业为本;强调法制精神,依法治国等等,这些在当时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国大踏步的进步就是最好的明证。
但也应看到本书糟粕之处,如将人民与国家对立,将人民视作机器,不尊重人民权利;特别是严刑峻法,刻薄寡恩,又用法操切等等,特别是随着时代进步,这些方面早已落后时代,不合时宜,也为历史证明是错误的。
但瑕不掩瑜,同多数古代有价值的著作一样,去芜存菁才是我们看待和使用【商君书】正确的态度。
与同为法家代表作的【韩非子】比较,二者都强调法,把法家作为统治者专修学说,但【韩非子】作为后来者,兼容并顾“法术势”,为法家集大成。
【商君书】也出名句,如“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胜而不骄,败而不怨”;“生则计利,死则虑名”等,词意隽永,让人深思。
其他网友回答:《商君书》中的驭民之术,即愚民政策,历代统治者都在延用。
在统治者眼里:
天下的百姓都只具有这样的功能一一生产工具和战争机器。
“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弱民的根本手段是使民「朴」,也就是愚民。
人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商君书.弱民》意思是只有使广大人民愚昧无知、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只能老老实实地听从统治阶级的任意摆布,国家也容易治理,君主尽可实施独裁统治,地位会因此更加牢固。
“圣人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疾务农”《商君书.垦令》
一旦贫民愚昧敦厚,他们就不会崇尚学问,不会被其智巧所迷惑,就会专心致志地按照君主的意志从事农战。
其目的就是要人民丢弃「杂念」,归心于「农战」
。
在《商君书.定分篇》商央指出:“民愚则易治也”一语道破他积极推行“愚民之治”的真实目的所在!
民众困于生计,无心无力去反抗暴政,反而只能祈求统治者的赏赐和怜悯。
还有强悍不服的民众就是被杀掉!
纵观历史各种朝代的权力者只不过都在变换另外一种形式的愚昧手段而巳。
其他网友回答:《商君书》是法家名士卫鞅的追随者根据卫鞅生平的言行和教化写出的法家经典,是先秦法家的重要典籍。《商君书》是一部讲治国的书,是一部反应人性本质、社会本质、国家本质的书,是历代帝王的必修课程,也是理民治国的经典教程,也是当代管理学的高阶教程。
我个人认为封建社会大背景下的东西,不可为今用,用之必有封建色彩。古之民,是子民,今之民,是人民。古之法,是王定之法,今之法,是民定之法。服务于王权的东西,是无论如何不是服务于民权的。古代法家思想重法治,虽是为国,却是为君王之国,不是为人民之国,虽法理、法条相似,但立法基础却截然不同,古法无论如何不能超越王权,所以王权才是最终裁量权而不是法权是最终裁量权。《商君书》一类的古代法家思想的书,在当时那个时代是先进而有意义的,但到了今天,已无什么意义了,其为王治民的东西绝不能再来当今用了。
其他网友回答:商君书首篇《更法》的精髓是因时为变,这在任何时代都是管理的精髓,还有治不过宿、提高决断的速度决定了管理的有效率,这两点难道不是任何级次管理的精髓吗?!
商君以圣人之道辅助秦孝公,商君提到的“愚民”意同于《道德经》的“愚民”,是抱朴的意思;禁“慧辩”,那是禁止诡辩乱政,文以巧乱政、武以侠犯禁;《商君书》里确定是商君写的文并不多,近半是后人添补进去的伪作。我们看待商君,先要辨别出《商君书》里乱栽进去的文章,然后看看他本人当时都干了些什么:整合价值观是任何治乱时正本清源的手段,整合国力用于统一这也是对的,加强统计基础为大秦一统江山打下了行政基础,这一套在哪个治乱整合强国的时代不需要?我就想知道喷商君的人脑子还能不能用了?没有商君和孝公打的行政基础,秦始皇大一统那么容易啊?始皇帝行郡县制管理,难道不是以数据和效率为基石?不懂管理就别瞎指点。
至于商君之死,有他自己的品行瑕疵在里面,魏公子与商君交好所以信赖商君,然而就在那次商君把魏公子诱杀了!这个行为实在说不清是为国还是为私利军功,在接任者眼里打了个无义的标志,所以孝公一死就清算商君了。这事《吕览》里有记载,秦国事你不看秦人记录去看其他人瞎扯?
下附商君和《商君书》价值观解析,选自《因果决策之中华文明解读》,别喷是自写的。
“ 儒通天地,大道统阴阳。儒导民取势,人定决势。秦国崛起一统天下不是偶然,春秋时期秦穆公(前659-前621)在位三十九年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地千里,为四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秦孝公(前381-前338)出生前秦国经历了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孝公继位时21岁,因此下达《求贤令》,卫国公孙鞅在公叔痤死后便携带李悝(音亏)的《法经》投奔秦国。
李悝(前455-前395)曾受业于孔门子夏的弟子曾申门下,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战国初期魏国连年进攻秦国,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李悝以为“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还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作平籴法“行之魏国,国以富强”,是魏文侯到武侯时心腹之臣。
据传《法经》是李悝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秦律从《法经》脱胎而成,汉律又承袭秦律。李悝的著作录于《汉书·艺文志》法家类《李子》三十二篇,儒家类《李克》七篇;兵权谋家《李子》十篇也可能是李悝所作,以上三种著作早已亡佚。《水经注》和《文选·魏都赋》注都引有《李克书》,《汉书》以李悝与李克为两人。但儒为求治是德政并用或者说礼法并行,先秦只有儒一门而已,故判断李悝与李克实为一人。“有赏有罚,唯才是用”不是法家专有,是为治为用。
商鞅见秦孝公,先说王道再说霸道最后谈富国强兵之策,此时“孝公大喜”。因为道下行术、术要能实际运用,论管理没有行动方案没有意义。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颁布《垦草令》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商鞅(前395-前338)助秦孝公改革,重农抑商,重塑价值观、提高农本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特权统一税制。
《垦令》是《商君书》第二篇,首句“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情不相稽。”说明变法是为吏治。说明秦国承平日久,从穆公到孝公的两百五十年间将兵官民日渐骄奢淫逸,孝公已经意识到不改革即亡国。商君与传说中不一样啊!第一篇《更法》首句“孝公评划”决策者主持改革会议,孝公的开场白:“代立不忘社稷,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议我。”意思我想变法阻力太大,想找人背锅。商君,“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感恩孔圣人广开民智,教儒以行证,但有如商鞅般研究治术的人便以行证思想为追求。此篇中商鞅用人称代词:臣、君、引例用圣人,以利民不循礼坚定孝公的信心,指出“居官”保位才守成,“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反方错误在理解“因民而教”是不劳而成,教实为价值观引导、在于劳心更辛苦;结句“遂出《垦草令》”。
《垦令》为安民强国以反腐拉开变法的帷幕:邪官不及私利则民心平,“不贵学问又不贱农”、安民定国;机构庞大败民本,商无暴利则民以农为本;刑罚加户籍管理,任人配以资源引导价值观念变更;均赋。关键词:官,民,农,商,令称孝公“上”。“百县之治一形”与户籍登记制是在为始皇帝统一天下作基础数据准备工作,准确的人口数据是战略决策的依据。变法因时,将此篇换种解读:愚民换成教民博学多识提升自主思维能力,资源分等掌握、一体配置,不依慧辩、实干为政,“官属少而民不劳”,何时都是一篇反腐为治的好文章。
《农战》:“巧言虚道此谓劳民”,治国察要在实干,统一价值观“不淫于言,则民朴壹”;“国以十治者,国必削”、不能以教代治,教化为用、法礼并行国力抟。其中有句“今上论材能知慧而任之,则知慧之人晞主好恶,使官制物以适主心”,定心有常!其时孝公或有反复或者是商君为坚定孝公改革的决心才有此句。从此文能推断当秦改革之前的民风,教化虚言尚空谈,所以亟需建制为法严格执行。
《去强》不合商君的价值观,因为《更法》中商君“法为爱民,礼所以便事也”是追求平等而视、一体管理;此文政即法,又强又削很矛盾,且前两段“国”一解为决策者一解为国、商君只称孝公“上”;但追求效率和“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没毛病,此文不是商君所书。《说民》也不是,能说出“礼乐淫佚之征也”只能是平六国的时候所作。《算地》为商君书,符合当时的情势:决策思维为用“数者,臣主之术,而国之要也”;“臣请语其过:夫治国舍势而任谈说,则身修而功寡”;刑为禁邪、赏为助禁,“臣得尽其力,而主得专其权”。
《开塞》:“贤者立中正,设无私”;“王道有绳”,“民之生:不知则学,力尽而服”、“故以知王天下者并刑”,商君所谓愚民是禁谈说以实干兴邦;“吾所谓刑者,义之本也”,刑去奸、赏止过,对奸者严刑就是有法必依、违法必纠。《壹言》是商君变法初期所作,“慎法、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错法》实为措法,“地诚任,不患无财;民诚用,不畏强暴。德明教行”,商君不是严刑为治的法家,侍上恭谨不媚,论说简洁。《商君书》里凡用明主、圣君、寓言、违背圣人儒则的文章都是后人伪名所作。所以商鞅以变法侵犯旧俗贵族利益和大将权力见罪,实则“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魏公子卬。秦孝公薨,惠王立,以此疑公孙鞅之行,欲加罪焉”,知行之间值得深思虑义而动。公元前338年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商鞅五马分尸。秦价值观更新已完成,变法继续。”
商君的贡献远远大于私德的瑕疵,何况这个瑕疵还是两可之间,只说明秦惠文王无识人之明。或者说惠文王需要商君的血收拢人心,这个其实看不出有什么必要,惠文王又不是篡位上的。商君一生能达成己志,惠及万民,也是有意义的一生了,就是死得有点冤。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请!个人感觉《商君书》、《管子》、《韩非子》,都是侧重于对人的管理、控制、约束方面的。大家非常熟知的“商鞅驭民五术”,管仲的“士农工商”,韩非子的“二柄”“法术势”“五蠹”都是把人当成的工具,而非一个有思想的人。就我个人理解,刻薄寡恩的商鞅以及他的《商君书》给带来无非以下几个方面:
1、愚民,统一思想,不允许老百姓思想,也不允许学习,想学习就跟官吏学。
2、使民,奖励耕战,因为从此有了爵位,有功能赏,多劳多得,所以这一条大大的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和粮食产量。
3、疲民,老百姓都疲于奔命,上马打仗,下马耕种,要么就是徭役,总之不让闲着,因此也无暇顾及别的事。
4、辱民,没有尊严,没有言论自由,都活的战战兢兢,整天不是担心被检举,就是在检举别人。
手动答题,一点浅见,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威海链 » 如何看待《商君书》?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