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的“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要素。
此学说源于道家《庄子*达生》,其中有:“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意思很明白:天是靠阴阳变化运行而滋生万物的祖宗;地则是承载万物的载体,由天滋生的万物都在地上活动、繁衍生息。人则是万物中的一个种群,在地上跟山水草木以及其它动物一样,各规其位。因此,可以看出:地是天与人活动的载体,是一个场所,给自然和人类提供栖息的地方!
所以道家认为天滋生了万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找到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规律,然后顺其规律以适应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这就是“天人合一”,也是为什么历代学者都不称其为“地人合一”或“天地人合一”的原因。
“天人合一”要求人与自然相处,保持对自然的敬畏,认清规律,不要试图改变规律,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当地释放人类的欲望,既不是不作为,也不是过分作为,尽量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他网友回答:我对伏羲氏《八卦太极图》,理解为冷(阴)热(阳)二气,热气始于地下由小而大上升,冷气始于天上由大而小降落;阴阳二气时时刻刻都在阳放阴收,相互对立统一,演化宇宙万物生生不息。
其他网友回答:天人合一为何不说地人合一,这与道家有关,道家祟尚精气神。古字靓是气生,易经也有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故生物都是孕气而生,土不能转化为气,故地不能地人合一。
其他网友回答:“天人合一”的主张,并不是《易经》中说的。而是西汉的董仲舒最早提出的,他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主张。此后,“天人合一”一直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核心。
那为什么不说,地人合一或者人天地合一?,这就首先要明白古人对“天”是如何理解的。在原始社会人的智慧尚未开化的阶段,华夏先民将“天”视为有意志的神灵,原始巫术的基本意义就是进行天人之间的沟通,据《易经》中记载伏羲发明了八卦,其意图就是“以遵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也就是说“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初是建立在天人相通的基础上的。发展到东周时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巫术的作用己经淡化,人们己对“天”不在那么重视,"天"的神化色彩也开始消退,自然和人伦开始受到重视。孟子将“天”视为道德的本原,认为人的心性受之于天,尽心知性而可以与天地相通,达。“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在此用天赐的爵位来表示人的高尚通德。而庄子认为“天”指向自然的意涵,人是自然的部分,所以天人本来就是一体的,而造成天与人分隔的是人的文化造成的,所以庄子倡导“绝圣弃智”,返璞归真,从而可以达天人相融的本然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要知道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自。”人道顺应地道,地道才能顺应天道。
其他网友回答:地是实的,天是虚的,虚天之上,想象无边,地合于天,天合于人,谓之天人合一!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风水学中的一个共性问题。
《罗盘》上有三条龙,天元龙,地元龙,人元龙,龙与龙之间相差15度,二十四山共计360度。定向时严禁(正针)取向地元龙,因为人怕地,地埋人…所以不建议*地人合一*……………………………
只代表骄龍个人见解。
其他网友回答:天人合一,人为万物之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生系统观,人为其中心矣!
进行各种物质、能量、信息的输送和交融。
天人合一,能量守恒。
其他网友回答:人就是人,天却不是问中的那个天。
天道!天道!天道!
不是与地相对应的那个抬头可望的天!
其他网友回答:易,变化也。天道即变化之道。这是易经精髓之所在。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至高描述。地为天之阴,为天地阴阳说的一极。地为静止不动,厚德载物,故万物生于地。人为天地生之万物之灵。人有思维,这是其它万物所没有的。故人成为天地之间的中。人为地生,但不能失天道。人的思维变化无常,但人不能随便变化,而要守天道。故易经提出天人合一之法理。符合这一法理的人,便会有作为,成正道。符合变化规律,即为天人合一。
威海链 » 为何《易经》说天人合一,却不说地人合一或者天地人合一?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