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是一种策略,还是经验之谈?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感谢邀请!

这是巴菲特许多交易理念中堪称为经典的交易理念。“贪婪”和“恐慌”是市场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情绪,当“恐惧”和“贪婪”交替变化时,造成了市场价格的波动。

当人们变得“贪婪”时,就会不断地买进股票,和坚持持有股票,股票价格也会不断地创出新高。而极度的“贪婪”却预示着买方力量的衰竭,股市反转节点来临,下跌随时都会发生。此时,如果你没有“恐惧”的心态,依然坚持买进股票和继续持有,等待你的可能就是利润大幅度回撤,或者最后的套牢。

当“恐惧”来临时,人们就会抛售股票,随着“恐惧”逐渐加深,抛售一次一次地加剧,股价越来越低。而极度的“恐惧”也预示着卖方力量的衰竭,股市也会发生反转,随时会进入到上涨的过程中去。此时,风险得到充分地释放,股票价格进入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廉价的筹码到处都是。如果在这里,你没有“贪婪”的心态,你会错过了廉价的筹码,你也会踏空。

因为,我们无法对情绪做到一个准确的量化,比如1千克或者10千克的“恐惧”,1米或者10米的“贪婪”。我们通常在形容他们的程度时,也只能用到“一般,特别,非常,极度”这些模糊的概念。在实际的交易中,我们要求一个明确的买卖点,而这些模糊的情绪的概念,显然无法达成的有效的买卖点的结果;所以,人们对这就句话的深刻含义的理解往往是模棱两可的。

艾洛特的波浪理论很好的阐释了巴菲特这个交易理念的精髓。8浪循环中,包含了5浪的上升阶段和3浪的下跌的阶段。5浪的上涨过程中,除了两个调整浪的结构外,还包含了3个上涨的主浪。浪1的阶段,可以说是“恐惧”的极限,随着市场信心的恢复,越来越多人参与到了交易里,“贪婪”的情绪不断地滋长。在“贪婪”和“恐惧”不断地交替发生后,又形成了浪2、浪3、浪4、浪5阶段的构建,一而再,再而三,“贪婪”盛极而衰,“恐惧”由弱转强,趋势的上升的阶段结束了。

美国芝加哥期指市场,有一个“恐慌”指数(VIX),用以仔细地甄别市场“恐慌”的情绪。它把市场的情绪进行了有效的量化,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参考依据,帮助交易者参与交易。当VIX的值越来越高时,表示市场的参与者担心市场的波动加剧,因此不安;相反,当VIX越低时,市场的波动在减缓,交易者的心态也会趋于缓和。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模糊的边际”的交易的方法,正是利用了巴菲特的这个交易理念制定的交易系统。它的内核就是对市场情绪的“恐慌”和“贪婪”的准确地把控,和价格风险完全关联,利用投资价值的安全舒适区进行交易。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封神,当然有他的高明之处了。

想要把股市变成自己的提款机,就去揣摩他的交易理念吧!

以上所述,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在评论里发表不同见解,我们一起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曾有个朋友,一个股票发生了显著的利空,就是那种股票炒高,管理人离职潮,几百倍市盈率,股价全靠PPT的那种上市公司。习惯性的奉劝了句谨慎,但是那个朋友振振有词的祭出了一句:“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他认为利空导致的股票下降,就是别人恐慌的时候。于是他杀进去了,也套进去了。

巴菲特这句话对吗?这当然是对的,这体现了一种群体谬误,人类会被情绪支配,从而会出现非理性的行为。但是抛开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时间点,具体股票的估值,你再来看这句话,其依然没有解决投资决策的基本问题。

同样的,索罗斯也说过: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和巴菲特那句话一样,其实总结一下,就是一个我们了解的一个浅显的道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如果不给这些经验的语言赋值,增加骨骼和肌肉,其永远不会产生作用。没有行动能力的真理,都是墓志铭,墓志铭他就在那里,永远不动。

股票投资要解决具体问题:在什么时候买入多少股哪一家公司的股票。巴菲特每一次股东大会,每一封致股东的信,最重要的,永远是其对于旗下投资的看法,比如其如何看卡夫食品,如何看喜诗糖果,如何看IBM、亚马逊、苹果、中国股市、比特币。所有一个懂投资的人,会去了解他对于这些的看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真的没有太多捷径。魔鬼作恶的时候一样会运用上帝的法则。决策理由应该起源于你对企业的了解,而不是来自于你主观的感觉,也不是来自于你情绪的波动。巴菲特在具体投资上也会犯错,但是他的错误并不持续和普遍,虽然如今其依赖于专业人士的判断,他的确老了。但是在2000年以前,股市常青树的战绩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其人身的轨迹也是一步步行来,财富是加速增长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其战绩逐步抬升。这不能不说就是一种学习的结果。

价值投资者需要成长,需要很多具体的信息,提升自己的视野和知识。

其他网友回答:

巴菲特这句话,我认为有三层含义:第一是要有正确的判断,第二是不要盲从众人,第三是要有行动力

第一点,如果简单的理解,“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是一种违背常理的判断,但我认为,如果从第一层意义上理解,这句话可以这样说简单一点:“在该恐惧时恐惧,在该贪婪时贪婪。”在各种信息繁杂的市场中,捕捉正确的信号和消息,然后有自己的判断,这应该是第一点。

第二点,当大众都对市场有着与你不同的理解时,也不要盲从,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而多数人往往是盲目的。这就是市场自我运作的机理,总是会朝着非理性的极端去移动,追高杀跌是绝大多数散户的想法。但如果你基于基本面的分析是与大众相反,不要受到任何人想法 的左右,保持自己的清晰头脑和判断力。

第三点,就是行动力,在清晰的判断之后,在该贪婪的时候果断出手,而不是坐而言不起而行;同时,既然看清楚了该贪婪,就一次贪婪到底;而该恐惧时,也不要有试水的心理,一定要用自己的判断去引导自己,来做出和判断相同的操作。


巴菲特的操作,并不是一定要逆众人判断行事的,在他判断与其他人相同时,也未必不会按照大家的思路去投资。但短线的操作永远是零和游戏,在大众判断出了问题,而少数人清晰地看到了事实时,往往能盈利得更加明显一些。

我觉得巴菲特的这句话,应该还是经验之谈,因为正确的操作是依赖于正确的判断的,而众人的判断你左右不了,只有事后才看到,我当时判断对了,其他人错了。而如果去盲目按照这个逻辑投资,在大多数人判断正确时,还要逆形势投资,那可能就会过错年了。

其他网友回答:

别人恐惧我贪婪,本质上是价值策略

巴菲特经历过很多次股灾,他最终发现股票在大跌的时候才便宜,但是这个时候大家的信心都严重不足,没人敢下手买。结果,白白让捡便宜货的机会溜走了。

这个现象多次出现,自然让做价值投资的巴菲特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加上他当时的老师格雷厄姆也是坚持不看市场,只看价值的策略,用内在价值衡量股票,而非市场情绪。所以巴菲特也得到真传,认定的股票,如果一直下跌,那肯定是欣喜若狂,买买买。

这背后,是价值投资的理论,所以本质上还是策略,只不过被市场多次验证后,泛经验化了。

为何大多数人上涨时信心高涨,下跌时信心缺失?

这恰恰说明了股票投资,并没有一种统治性的理论来指导大家进行投资,大多数都是羊群,习惯一窝蜂。

好比康得新,以前的大白马,没出事前大家都认定这是个好股票,也没太多的疑问,相信的人多了,自然就稳了。

但是,当锅盖揭开后,大家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谎言,我们都被骗了,这就是个老千股。

然后呢,大家一窝蜂的卖出,于是现在就要退市了,就是这么快。

从一个白马到垃圾,也不过两年的时间。到底是白马不堪一击还是大家的投资方法有问题?还是这个市场本身有问题?

市场问题属于监管问题,普通投资者没法直接改变,只能建议,呼吁,或者用行动去改变,但并不一定有效。

我们参与了市场,就假定市场即便是有问题,我们也能够应对,要有风险对冲或者处理机制。

所以,最终我们只能反思自己的投资方法。

只能怪我们眼光不行。

美股也有不少雷,中概股的雷就不少吧,巴菲特为什么很少踩雷?这本身就是能力问题。

所以为什么巴菲特年年都建议我们投资指数基金?是他不想让我们赚大钱吗?不,是他想让你少亏钱,至少还能少赚点钱。

其他网友回答:

巴菲特语录一出,估计很多人追捧说好,我又要来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了。

我认为这句话毫无意义,并且是很多股民亏钱的重要原因。这句话算不上什么策略,充其量是一句无法证伪的股市谚语,鸡汤式的交易哲学。诸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几千年前的道德经里,又如“否极泰来”古话在周易里,比比皆是。

说是经验之谈有些道理,毕竟巴菲特是公认的“股神”,他的一言一行,必被信仰者视为圣经。然而有多少人真的信仰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只不过是想从老爷子身上找到一条可快速复制的路径罢了。

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这句话只不过是巴菲特自己交易成功经历中的一种感叹,其实只是针对某个时点所作的心得抒发,便被很多人当作了交易指南。这里忽视了两个重要的差异,一是贪婪与恐惧时的表征与本质的差异,二是反向决策的标的物条件及可修正安排。

如果简单的套用这两句话,很可能陷入交易陷阱中。股票的波动,随公司的情况变化,也有运行的生命周期,百倍公司在一倍上涨时,投资者有种“别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套用别人贪婪我恐惧,只不过是自作聪明错过真正的投资机会。反之亦然。

股神的交易也并非百发百中,成功的关键在于在胜率高的投资下重注,以覆盖失败的行为。他的这两句话无非就是敢于进行逆向投资,但对谁逆向投资,贪婪与恐惧的衡量点在哪里,都是不可一概而论的。

即便是有强大的逻辑支撑的逆向投资,也可能被现实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有没有去修正的勇气,以及去修正的能力,才是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否则,简单套用这两句话,而不去考虑其他条件和关注引导后续发展的变量,本质上依然只是一种用股神来壮胆的自我安慰式赌博。

其他网友回答:

纵观A股历史走势,感觉巴菲特说的基本正确。

在没有手机和电脑网络交易时,股民炒股都在证券部营业大厅。

大盘从高位一路杀跌下来,人气基本散尽。大盘成交量低迷,死气沉沉。大盘每天波动很小。股民几乎绝望了。恐惧心里占上风。其最特殊的现象是证券部的人寥寥无几。打牌的居多。都不看盘了。

这是大盘在底部区域的表现。长线投资者要战胜恐惧可以进场了。也就是巴菲特说的:“别人恐惧,我贪婪”。

经过底部的确认,大盘回升。刚开始大多数股民都觉得是反弹。没有跟进。当大盘连续走强后才感觉到行情来了。纷纷跟进。好行情也要结束了。“在欢乐中死亡(套牢)”。也就是巴菲特说的:“别人贪婪我恐惧”。好卖了!

其他网友回答:

股市技术,三教九流,应有尽有。同一个图形,有说该卖出,也有说该买入。买有买的一大堆理由,卖有卖的一大套道理。真是:嘴是两张皮,说进又说出,说法虽不一,横竖都有理,最终没有相对的定论,让受教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稀里糊涂、亏钱破产!

被称为股市之神的:杰西·利弗莫尔和巴菲特,真正能流传千古有价值的东西,不是技术,而是理念。

成千上万的股市技术理论大作,其实每本书,厚积薄发,有用的或者说画龙点睛的精华部分也就不过短短的几句话,只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这有用的这几句话加上重号,读懂记牢 “学而时习之”即可。

如果你要死钻牛角尖,每本书都逐字逐句逐行搞清楚,非把人读成傻子不可。

在现实中,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是周期运动,在市场不利于投资者思考时,我们必需耐心等待有利周期的来临,这就是你资本获得固定收益的时间。

巴菲特“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是一种策略,还是经验之谈?

即是策略,也是经验之谈。

因为对于股票市场来说,他是受到市场情绪所操控的,也就是说,当数据显示已经到达底部的时候,往往不是真的底部。

而只有恐慌情绪到达极致 的时候,才能有非常便宜的筹码出现。但是这个时候,大部分的散户其实已经没有资金,甚至没有胆量去拿了。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A股的几十年里,一直遵循的就是这样的规律 。

在2003-2006年熊市底部区域里,机构的市值占比是越来越高的,意味着成为韭菜的散户越来越多,从最初的95.4比4.6,到2006年的70.9:20.1;

而在2007年牛市的时候,市场里机构和散户的市值占比已经是42.9比57.1;

但是,当经历了几年的熊市下跌,我们发现,只有散户在傻傻的接盘,而机构早就已经获利逃跑;

而到了2014-2015年的牛市,以及2015-2018年的上证50局部牛市里,机构的占比明显提升,而散户又再一次成为了韭菜;

所以,股市一直遵循着二八定律,如果你不明白这个道理,永远都是在高位接盘,在底部割肉。什么是投资?如何理解什么是投资!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别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值钱,而以后会有很多人会觉得它值钱!

巴菲特所传授的也就是格局,道理,很容易明白,但是做起来非常难,这需要长期的锻炼,以及自律。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点赞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财经背后的真正逻辑。

其他网友回答:

什么是策略?

策略指的是计策,是根据事实形势的发展而指定的行动方针。

什么是经验?

经验是从已经发生的实践中获取的知识。

作为股神,巴菲特所说的话,自然有份量,但是作为交易者来说有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是,什么标准算是贪婪?什么标准又算是恐惧?

二个是,你怎么断定自己是属于恐惧的那一波,还是属于贪婪的那一波?

另外,止损的时候需要的是什么?

是我们对亏损的恐惧!

让盈利奔跑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是我们对盈利的贪婪!

巴菲特在说这句话的背后,其交易也不是真的在关注别的交易者是怎么做的,而是有自己的价值测算模型,有临界点,有安全边际。

只有因为市场贪婪价格涨到他的模型卖点的时候他才会卖出,只用因为恐惧市场价格跌倒模型买点附近的时候才会买进。

所以,这句话只能说是巴菲特得经验,在这背后他有自己严格的一套交易策略。

其他网友回答: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甚至可以被归纳为投资理财界的“至理名言”,但是如何妥善应用,如何合理分析应用的时机,却需要投资者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的经验判断作出妥善的决定。


浮云君有一位同事,在两年前购买了乐视网的股票,当时乐视欠债、资金链遭遇断裂的新闻已经爆出,大部分投资者恐慌之下都在跑路离场。但是这位朋友笑着说“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他坚定地相信贾跃亭和他那“窒息的梦想”,手头十几万的闲余资金悉数投入,到了今天,贾跃亭的梦想是还没实现,不过乐视网却已经退市了。。。


这位投资乐视网的朋友也是在别人恐惧之时贪婪,但是得到的结果确是与预期大相径庭。所以说,即便是至理名言也有适用的语境、时机和场合,并不是什么环境都普遍受用。


巴菲特爷爷的确是炒股投资界的传奇,他的投资理财组合这么多年下来平均的年化收益率能够达到 20%,也就是说 10 万的资本委托给巴菲特管理,只需要 5 年的时间就能实现翻番,这是非常夸张的收益率。


所以,他老人家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大都是具备实践基础的。而投资往往是反人性的,与金钱打交道,难免就需要与自己贪婪的心魔与他人布下的阴谋诡计做斗争,谁都想成为最终的赢家,那么暗中的博弈就会显得异常激烈。


巴菲特此话的本意是:逆向投资思维,在广大投资者都在为市场泡沫沉迷陶醉时,我们做到不贪婪,及时撤退,在市场行情低迷,股指屡破新低,大家都心怀畏惧,不敢入场参与时,我们要勇敢入市,选择被市场低估的优质股票标的。




这种操作思路更适合指数基金的投资,只需要有了投资的大方向就能实现盈利。而个股分化差异较大,存在很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牛熊市场中都有逆势而行的标的出现。


浮云君觉得,巴菲特的这句话既是一种投资的策越,也是一种经验。能够把前辈的话悟透,并为己所用,那么在参与市场投资中实现盈利就不是难事了。

其他网友回答:

根据我的理解这是巴菲特的经验之谈,而非策略。

因为巴菲特并非是一个行为投资学的专家。他的投资能力与重点并不是研究人们的投资行为上。所以市场上众多投资者的贪婪和恐惧的心理变化应当不是他关注的重点,更不可能依此来制定计划和行动策略。

巴菲特的投资应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基础上的模糊的估值。比如,对企业的现金流、资产等进行大概的估值,然后判断投资成功的概率大小而据此投资。这完全与逆大众心理毫无关系。

只是巴菲特根据自已的估值来投资时,经常会遇到股票估值很低时,市场中的很多人却再因恐惧而抛售。而巴菲特经过自已的小算盘计算后,却得出应当大力买入的结论。所以,巴菲特会有别人恐惧时常常股价估值很便宜,自已恰巧正大力买入。市场众人大力追捧时,巴菲特却估算出股价已有泡沫,因此他就会急忙抛售。

巴菲特交易的核心策略是进行企业估值,而非故意与市场中的人反着来。但是却常常遇到市场中的人盲目抛售和买入。因此巴菲特才会有上面的这样的投资经验。

标签: 经验之谈 巴菲特 策略 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