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本名孔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公知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谢谢邀请!孔子应当算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公知。“公知”这个词语以前还没有,是现代人创造出来的,顾名思义,公知就是公共知识分子。这样的人,具有相当的学术背景和一定的专业素质,是进言社会建设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根据孔子一生所创立的思想和他追求理想的精神,完全符合“公知”这个概念。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西周的分封制逐渐面临土崩瓦解,逐渐向封建制过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四方诸侯,为了扩大地盘,互相吞并,给人民带来了一定的苦难。这些,在孔子看来,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他极力希望恢复西周的奴隶制,恢复周礼,避免战争。为此,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观点,希望各国统治者实行“仁政”,免除人民的苦难。别管各国统治者是否认可,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孔子这种进言社会,勇于道义担当的精神是古代知识分子尽职尽责的表现。他为了推行他的“仁政”,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劝说各国统治者实行“仁政”,恢复周礼。这说明他说了,也付出实施去做了。那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也是代表孔子的一家言论。至于孔子这样做正确与否,大家都熟知,不加评论,我是说这样做符合“公知”这个概念。



其他网友回答:

什么乱七八糟的,孔子如何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公知了?本人虽不喜欢他的君君臣臣,克己复礼那一套,给孔子戴上公知的帽子,那真是对圣人的亵渎!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叫外国人在磨刀,你也在磨刀,你说能一样吗?

其他网友回答:

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详细的定义: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这个词语在古代是没有的,这是外来词加现代再造的词。

从这个定义上看,孔子每一条都对的上。

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这一点,包括反对孔子的人都承认孔子的学识和涵养是超一流的。

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物的行动者,这一点也是完全对的上的,他周游列国,并没有像一些学者一样呆在书房中写作,他是一个实践者,他将他的理想和见解付之于实践,他在鲁国为官,他游说各国诸侯,见过很多诸侯国君,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观念,希望能够打造一个他认为的理想社会。

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这一点相信每一个人都不反对,孔子力图恢复周礼以应对这个日渐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教授学生,传播理念,这些都是他的担当。

从定义上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公知这一点没有说错。

这一切都没有问题,但唯独是这个时间点有问题。

提问者提出这个问题的时间点会让人产生很多不同的联想。原来公知是一个褒义词,《南方人物周刊》在2005年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此时的公知概念是一个正面形象。

“走狗”、“老匹夫”这些词从中性走向贬义花了几百年甚至更长,而“公知”从褒义到贬义仅用了不到十年时候,知常容不知道这是值得欣慰的还是值得担心的。

现在大家对“公知”的定义是:到处乱喷、水平不高、道德至上、居高临下的代名词。

如果用这个定义去定义孔子这已经不是对孔子的侮辱,而是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冲击了。要知道传统文化中儒道释是三大基色。儒家以奉孔子为尊,尊其为圣人。

孔子一直都充满争议,他活着的时候就曾经被人称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庄子、墨子、韩非子等人对孔子的学说也有进行过攻击,包括特殊年代的“批孔”称其为孔老二等等。

这一切都只是围绕着孔子提出的主张和学术,没有人对孔子的人格进入过攻击。

不管认同还是反对孔子的主张的人都承认孔子是圣人,是一个标杆,一个值得敬仰之人,是一个人格高尚之人。

任何东西都是有底线的,底线之上是我们活动的区域,底线之下是我们共同维护的区域。

当然很多反对儒家的人并没有花时间搞清楚孔子说了什么,他们接受的儒家可能经过好几人甚至好几十人之手之后的观点,或者干脆就是从反对儒家的人嘴里得到的儒家知识。

儒家从孔子的儒家到孟子的儒家接下来其实已经断了,叔孙通的儒家到董生的儒家再到朱熹的理学与孔子的本义已经相差很远了。王阳明的心学才是继了孟子一脉的儒家,但心学似乎王阳明之后就沉寂了,最近才有点火起来。

俗话说批判一个人首先要先了解一个人,如果连了解都不了解就去痛批,那不恰好成了贬义时期的公知吗?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怎么对待恩怨。

孔子说以直报怨,老子说抱怨以德,看上去好象不同,有些针锋相对,实际这两人要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知道为什么吗?我想稍了解过儒家、道家也不难答出这个问题。

真正走进儒家、道家,走进先贤的精神世界,才会发现我们对他们的误解有多深,我们有多么浅薄无知。

我们没有必要匍匐在圣人脚下,但在知常容觉得起码的敬畏之心不可失,因为这本身就是底线。

其他网友回答:

公知本是褒义,现在似乎成了贬义。

孔子一生都在寻求作官。而孔子的门徒,也以做官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振振有辞,仿佛天下都是为他们准备的,等着他们去收拾。

庄子却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谁说的对呢。我更倾向于后者。不折腾更好。宋朝一个王安石变法让宋朝折腾的散了架。谁说的是对呢?没有定论。也难有定论。各有各的立场。历史难有取舍。

孔子一生奋斗,也算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希望稳固西周奴隶主分封制统治,势必与新兴的封建地主的利益诉求相违,势必不会胜利的。但是他的一整套套路被嫁接利用到后世的封建统治上,开花结果。与他的初衷相违。历史就是虚伪的。造反皇帝起来重新做皇帝的臣子,却要宣扬忠义,正好关公、诸葛亮都成了利用的工具大肆渲染拔高。而造反的臣子如赵太祖、太宗,他们本身都是不忠不义的啊。周而复始。赵太宗又造赵太祖的反。

孔子不过是利用的工具而已。谁有权力谁说话。

孔子也算个公知。他让天下诸候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的统治,无疑是徒劳。诸候们不听他的。独立性很强啊。他算老几?管老子闲事。我不尊就是不尊,你管得了吗?孔子灰头土脸,不很得志。一生在奔走疾呼,穷于奔命,幸亏有弟子相伴左右。晚年也做过官,兴奋了一段。终年也算高寿,不白来一回。孔子在那个时代,春秋末期,自有他的价值,至少是他认为的价值。很自负。世上少了谁不行呢?比如老子,隐居去了。也不作改造世道之志。谁能评论历史的进步呢?他们都是远古人。咱们现在没法理解,也理解不了。他们的思想感情,人生处事,不在一个境界。你认为的,他未必认为。他认为奴隶主统治很好,适应了。没办法。

其他网友回答:

公知全称是公共知识分子,属于文革的副产品,因为对本国文化的不自信,出现了精神上崇洋媚外的依赖和逻辑,什么都是外国好,然而外国好却不去外国,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是这帮文革知识分子的传统。

如今大众民主意识逐渐觉醒,任何不扎根于民意的知识分子终将被历史淘汰,公知也是如此

其他网友回答:

对流行的帽子拿着就乱戴,竟然相中了孔子了,说孔子是公知了。不清楚提问的人有没有好好读过《论语》,知道几句《论语》中的名句呢?

还是多读点书,不要对中国古代文化一知半解,拿着帽子到处乱扣,做个不学无术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孔丘是官知,人家可不屑于当公知!都是小人!不屑一顾!孔丘眼里只有主上!名不正言不顺,光起个名字叫公知也是不认可的,白话文就是说孔丘是个官迷!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可不是今天我们常说的公知,而且公知界的鼻祖少正卯就是被孔子给咔嚓的,而且还暴尸三日,谁要是认为儒家就会唯唯诺诺是一副奴才相那就了解了解先秦原汁原味的儒家,这些内容在孔子家语种就可以找到。而且孔子还给出了如何分辨公知的五条标准。这样的人会是公知吗?

其他网友回答:

“公知”臭大街了,于是有些人出来漂洗这玩意儿。

首先,我们就当这“公共知识分子”在西方是一只吃饭用的碗。但搞到中国来被一伙敌特分子哄抢去了,抢去干什么呢?掏大粪。这就不能用了,再洗也没人敢用了。你们这一再漂洗它,到处广而告之:各位留步,这可是一只碗啊,别看它屎啊尿的,洗洗还是能吃饭用的……别,要用你自己用,别人看你用掏大粪的家伙什儿吃饭,什么观感不说,算你有胆,别来蛊惑视听。

其二,这“公共知识分子”本来也是个不科学的概念,它让某一学科人员站出来对学科外的事情发表见解,显然是认为“知识分子”有高于社会大众的特殊地位,可以信口雌黄,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行使不负责任的权利。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精神其实非常不相容,尤其移动互联网出现以后,社会大众有机会普遍参与公共事务,这些“公知”的见解也就容易看出不比社会大众有何高明,甚至其要命的危害也赤裸裸呈现于光天化日之下了。

其三,社会问题,还是“阶级分析法”最见本质。目前所见,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一般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且大多从属于西方地怪主义势力,以反中乱华为己任,配合西方地怪主义制造“历史的终结”,蚍蜉撼树,下场可想而知。连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公知”二字都避之唯恐不及,因为除了“公知”自己,全社会都能闻到它们那股臭味。现在一些人眼看着“公知”臭大街了,开始将它泛化,以前这些人是想垄断这两个字的,现在逢人送上一顶“公知”帽子,恭恭敬敬求人家戴上,像那些“公知”的敌人,老金,老张,老胡,老郭,等等,都被奉上了人家不肯要的“公知”瓜皮帽。

更有甚者,连两千多年前的孔老二都被献上了一顶。须知这“公知”带有明显的西方和现代色彩,尤其搞到中国来是带有西方地怪主义“颜色革命”性质的,现在连两千多年前的古人都不肯放过,可知这些人已经陷入绝境穷凶极恶了。

标签: 孔丘 公知 本名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