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中成药名。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之功效。用于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方剂组成: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
方剂方解:化气利水,用于外有表寒,内停水湿,证见头痛发热,烦渴饮水或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或吐泻频作、舌苔白腻、脉浮者、可用本方加减或与其他方剂配伍,治好各种原因之水肿、水泻、黄疸等。
方剂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五苓散。
方剂药性分析:方中茯苓、猪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泽泻干咸,入肾与膀胱,利水渗湿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桂枝外解太阳表邪,内助膀胱气化。配合成方,既能健脾祛湿,又能化气利水。凡属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宣,见证如上所述者,不论有无表证,均可使用。
网整理发布。
方剂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者;水湿内停,水肿身重,霍乱吐利,泄泻;水饮停积,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瘟疫、瘴疟烦渴。下部湿热疮毒,小便赤少。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湿疟,身痛身重。
网整理发布。
方剂用药禁忌:若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便不利者,不可用五苓,恐重亡津液,而益亏其阴也;一切阳虚不化气,阴虚而泉竭,以致小便不利者,若再用五苓以劫其阴阳,祸如反掌,不可不慎。五苓散。
方剂药理作用:利尿消肿作用 《日本药学会杂志》1985;3:29:复方实验研究表明,本方煎剂给正常大鼠灌胃及健康人和家兔口服,均有显著的利尿效果。《第二届和汉药讨论会记录》:对用盐水注射,而引起局限性水肿,造成水代谢障碍的家兔,给予五苓散,可利尿并促进局限性水肿的吸收。
网整理发布。
1.水逆证:一仆十九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
2.急性肾炎:40例急性肾炎患者均为较重病例,有明显的水肿、高血压、血尿及肾功能减退,部分病例伴有腹水和肾性心力衰竭。经应用五苓散治好,一日总药量重症者9g,中等者6g,轻症者3g,七日为一疗程。并配合保温尤其肾区保温、减盐饮食及安静休息等。40例全部有效,平均住院日数为164天。
3.湿疹:周某,男,六十四岁。患两下肢及颈项部湿疹已两年多,时轻时重,本次发作月余,所见渗水甚多,点滴下流,轻度瘙痒,身微恶寒,汗出较多,口干饮水,大便正常,小便略黄,苔薄白,脉濡缓略浮。证属阳虚不能行气利水,湿邪郁于肌表。治宜温阳化气利水,用五苓散加减:茯苓10g、桂枝9g、泽泻9g、白术9g、苡仁24g,三剂好转,又三剂症状消失,一年随访,未反复。五苓散。
网整理发布。
1.《医方考》: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性辛热,辛热则能化气。
2.《古今名医方论》引赵羽皇: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也。方用白术以培土,土旺而阴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味辛热,且达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通,州都温暖,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之淡渗者佐之,禹功可奏矣。
3.《医方集解》: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
4.《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盖多服暖水,犹服桂枝汤啜稀热粥之法,但啜粥以助胃中营卫之气,而暖水乃助膀胱水府之津,俾膀胱气盛则溺汗俱出,经腑同解,至妙之法,可不用乎!
5.《古方选注》:苓,臣药也,二苓相辅则五者之中可为君药矣,故曰五苓。猪苓、泽泻相须,借泽泻之咸以润下;茯苓、白术相须,借白术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则湿热散,而小便利,即东垣欲降先升之理也;然欲小便利者,又难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热因热用,内通阳道,使太阳里水引而竭之。
网整理发布。
关于五苓散的功效作用与禁忌小编就介绍到这里了。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