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的简介

04-23发布在栏目【中草药】 已阅0

芍药的简介

2022-04-20 1258

药材名称:

芍药

拼音:

别名:

白芍药、金芍药。

出处:

芍药始载于《本经》中品。陶弘景始分赤、白二种,云:"今出白山、蒋山、茅山蕞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开宝本草》载:"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本草图经》载:"芍药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又载:"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开花。

药材基源:为芍药科植物芍药(栽培品)及毛果芍药的根。

1.PaconialactifloraPall.[P.albifloraPall.]

2.PaconialactifloraPall.var.trichocarpa(Bunge)Stern[P.albifloraPall.var.trichocarpaBunge;P.yuiFang]

采收和储藏:

9-10月采挖栽培3-4年生的根,除去地上茎及泥土,水洗,放入开水中煮5-15min至无硬心,用竹刀刮去外皮,晒干或切片晒干。芍药的简介。

网整理发布。

1.芍药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无毛。根肥大,纺锤形或圆柱形,黑褐色。茎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有数枚鞘状膜质鳞片。叶互生;叶柄长达9cm,位于茎顶部者叶柄较短;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7.5-12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边缘具白色软骨质细齿,两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近革质。花两性,数朵生茎顶和叶腋,直径7-12cm;苞片4-5,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1.5cm,宽1-1.7cm,绿色,宿存;花瓣9-13,倒卵形,长3.5-6cm,宽1.5-4.5cm,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或粉红色,栽培品花瓣各色并具重瓣;雄蕊多数,花丝长7-12mm,花药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先端裂片钝圆;心皮2-5,离生,无毛。蓇葖果卵形或卵圆形,长2.5-3cm,直径1.2-1.5cm,先端具椽,花期5-6月,果期6-8月。

2.毛果芍药植物形态特征与芍药的主要区别是心皮和幼果密生柔毛,成熟的蓇葖果疏被柔毛。

1.生于山坡草地和林下。

2.生于山地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芍药的简介。

1.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各城市和村镇多有栽培。

网整理发布。

2.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各地多有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严寒、耐旱、怕涝。宜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栽培。盐碱地和涝洼地不宜栽种。忌连作,可与红花、菊花、豆科作物轮作。

性状芍药的简介。

1.性状鉴别根圆柱形,粗细较均匀,大多顺直,长5-20cm,直径1-2.5cm。亳白芍表面粉白色或类白色,较光滑;杭白芍表面棕色或浅棕色,较粗糙,有明显的纵皱纹及细根痕。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微带棕色,角质样,木部有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长匀直、皮色光洁、质坚实、断面粉白色、粉性大、无白心或裂断痕者为佳。

2.显微鉴别根横切面:参见赤芍项下。唯本栓层多己除去,薄壁细胞内淀粉粒多已糊化。

3.粉末特征:①草酸钙簇晶直径10-39μm,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含数个簇晶。②纤维管胞长梭形,直径约至44μm,壁厚,微木化,具缘纹孔不明显,纹孔口斜裂缝状,孔沟明显;有的胞腔内充塞细颗粒状草酸钙结晶,③导管主要为网状或梯状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0-80μm。④具缘纹孔管胞末端斜尖,具缘纹孔1-2行。⑤薄壁细胞,壁略成连珠状增厚,纹孔隐约可见。⑥淀粉粒多已糊化。

网整理发布。

4.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参见赤芍项下。

5.商品规格亳白芍分四等。一等:长8cm以上,中部直径1.7cm以上,无芦头、花麻点、裂口、夹生、杂质等。二等:长6cm以上,中部直径1.3cm以上,间有麻花点,余同一等品。三等:长4cm以上,中部直径0.8cm以上,间有花麻点,余同一等品。四等:长短粗细不分,间有夹生、破条、花麻点、碎节或未去净栓皮。

杭白芍根较长,分七个等级,一、二、三等:长8cm以上,中部直径分别为2.2,1.8,1.5cm以上;四、五等:长7cm以上,中部直径1.2,0.9cm以上;六、七等:长短不一,直径0.8,0.5cm以上。其他地区的白芍均按4个等级分等。

化学成分:

根含芍药甙(paeoniflorin),氧化芍药甙(oxy-paeoniflorin),苯甲酰芍药甙(benzoylpaooniflorin),白芍甙(albi-florin),芍药甙无酮(paeoniflorigenone),没食子酰芍药甙(galloylpaeoniflorin),β-蒎-10-烯基-β-巢菜甙(z-1s,5R-β-pinen-10-yl-β-vicianoside),芍药新甙(lacioflorin),芍药内酯(paeoni-lactone)A、B、C,β-谷甾醇(β-siiosi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还从根的鞣质中分得1,2,3,6-四没食子酰基葡萄糖(1,2,3,6-tetra-O-galloyl-β-D-glucose),1,2,3,4,6-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se)及相应的六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和七没食子酰基葡萄糖等。又含右旋儿茶精(catechin)及挥发油。挥发油主要含苯甲酸(benzoicacid),牡丹酚(paeonol)及其他醇类和酚类成分共33个。

网整理发布。

毒性急性毒性:芍药的甲醇提取物6g/kg腹腔注射,大鼠和小鼠自发运动抑制、竖毛、下痢、呼吸抑制后大鼠半数死亡,小鼠在2日内全部死亡。灌胃给药未见异常。芍药甙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3.53g/kg,腹腔注射为9.53g/kg,灌胃不死。白芍总甙小鼠和大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125mg/kg和301mg/kg。另报道小鼠静脉和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159mg/kg和230mG/kg,灌胃>2500mg/kg,无明显中毒症状,也无死亡。亚急性毒性:给大鼠灌胃芍药甲醇提取物每日1.5g/kg和3.0g/kg,连续21日。低剂量组可见尿蛋白升高。高剂量组体重明显减轻,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均显着下降,平均红细胞体积和红细胞分布幅有显着增加,提示可能为巨红细胞性贫血,两剂量组脾脏均肿大,其增重与剂量有关,可见脾窦扩张和充血。肺重量也显着增加。长期毒性:白芍总甙50mg/kg,1000mg/kg和2000mg/kg给大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90日,除血小板数升高外,未见明显异常。致突变试验:经鼠伤寒沙门菌Ames试验,中国仓鼠肺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ICR小鼠骨髓微核试验表明白芍总甙无致突变活性。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加水10ml,煮沸,滤过,滤液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生成蓝黑色沉淀。(检查鞣质)

(2)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摇5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甙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色斑点。品质标志.本品含芍药甙(C23H28O11)不得少于2.0%。

炮制

1.白芍《金匮玉函经》载:"刮去皮。"《雷公炮炙论》:"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上了,锉之。"《世医得效方》:"去芦,铡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条,浸至六、七成透,闷润至透,切薄片,干燥。

2.炒白芍《经效产宝》载:"炒黄。"《妇人良方》:"微炒。""炒焦黄。"现行,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放凉。炒用性缓,柔肝,和脾,止泻。

3.酒白芍《扁鹊心书》载:"酒炒。"《汤液本草》:"酒浸。"《炮炙大法》:"酒浸蒸切片。"《本草崇原》:"切片,酒润,覆盖过宿。"现行,取白芍片,喷淋黄酒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白芍片100kg,用黄酒10kg。酒制行经,止中寒腹痛。

4.醋白芍《纲目》载:"醋炒。"现行,取白芍片,用米醋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白芍片100kg,用米醋15kg,醋炒敛血、止血。

5.土炒白芍《时病论》载:"土炒。"现行,取灶心土(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用中火炒热,倒入白芍片,炒至表面挂土色,微显焦黄色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每白芍片100kg,用灶心土20kg。

6.白芍炭《丹溪心法》载:"炒成炭。""烧灰存性。"《医学纲目》:"煅存性。"现行,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焦黑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制炭止血。此外,还有煨白芍、盐白芍、麸炒白芍。

饮片性状:白芍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薄片,直径10mm,表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平滑,角质样,中间类白色有明显的环纹和放射状纹理。周边淡棕红色或粉白色,有皱纹。质坚脆。气微,味微苦、酸。炒白芍形如白芍,表面微黄色,偶有黄斑。酒白芍形如白芍,黄色,微有酒气。醋白芍形如白芍,微有醋气。土炒白芍形如白芍,土黄色,微有焦土气。白芍炭形如白芍,表面焦黑色。

性味:

苦;酸;微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归经肝;脾经。

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足太阴经。"

②《本草经疏》:"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大剂量可用15-30g。

禁忌:

虚寒之证不宜单独应用。反藜芦。

①《本草经集注》:"须(一作’雷’)丸为之使。恶石斛、芒消。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②《本草经疏》:"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肠胃中觉冷等证忌之。"

③《药品化义》:"疹子忌之。"

④《得配本草》:"脾气虚寒,下痢纯血禁用。"

关于芍药的简介小编就介绍到这里了。欢迎大家关注。

标签: 芍药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