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讽刺人愚蠢的诗句(苏轼一首藏而不露的讽刺诗)

咸鱼07-11发布在栏目【情感】 已阅0

  苏轼的儿子刚出生,苏轼就写了一首《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洗儿,为我国古代的习俗,指婴儿出生的第三天要给他洗澡。愚:愚昧、愚笨,愚昧无知,鲁:迟钝、笨拙,反应迟钝。每个人生养孩子都希望他们能聪明,我却因为太聪明而被聪明耽误了一生。只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迟钝,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而做到公卿。

  这首诗语言浅白易懂,虽然仅28个字,情感却跌宕起伏,表面上是为孩儿写诗,而实际上既讽刺了权贵,又是“似诉平生不得志”。

  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后,读这首诗就不会感觉到苏轼真正希望孩儿“愚且鲁”,而是借对孩儿智商和性格的期望,抒发自己的满腔激愤;借希望孩儿“无灾无难到公卿”,讽刺当时“愚且鲁”的公卿们。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聪明,我却望子愚蠢,一转折也;人聪明就该一生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二转折也;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三转折也。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简简单单、直直白白的字面,猛然看使人觉得这人的水平有些那个似的。其实,苏轼最后和郑燮走到一起,他俩都把聪明和糊涂放心里、拿手里比比,最后都是选择了后者。他们为甚么都反对“聪明”呢?

  很显然,人是得有那么点聪明的,这也是教育的目的。人皆养子为聪明,没有人想叫自己的子女糊涂、愚笨的。但聪明反被聪明误,象王熙凤那样的利用权力,耍小聪明,最后落个草席裹尸,说明了聪明过了头走向了反面也不好。所以,小聪明害人,最难得的是大智若愚。苏轼除了自己和当权者“政见不同”外,也有“聪明”给他的教训。他和司马光先是反对变法,不被神宗和王安石所看好,当的官也只是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王变法失败,司马光上台,苏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后又因晰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至之贬到海南。中国的政治历来好走两个极端,政治局势三天两变,加上苏轼不拉关系不说还得罪大官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这就不可避免的使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变数。最后,他再去当他的杭州太守。

  我被聪明误一生,的确是苏轼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没能做到大智若愚,所以虽然“聪明”了还得吃亏,只是就连他都悔的晚了些啊。

  世事难料,佳愿难如。写罢《洗儿诗》不过十个月,苏轼又给小儿作了一首悼诗,题曰《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遯,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纪昀品评苏诗,不时可见苛语,曾诘难《洗儿诗》“此种岂可入集?”而读到“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泄水”二句,还是不由得感叹“住得沉痛。”

标签: 高级 讽刺人 愚蠢 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