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为何是“娶”,妾为何是“纳”?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中国古代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喜迎正妻、正房叫“娶”;喜迎小妾、偏房叫“纳”。不同的两个字,道出的是中国古代基本伦理和社会等级观。

那么,“娶”妻、“纳”妾中的两个字,颠倒过来使用可以吗?答案是:不能!为什么呢?

1、从“娶”的本意说起

“娶”由“取”、“女”两个字组成。

“取”的古意是指在战争胜利后,获胜者割下对手的左侧耳朵,交回军营以获军功。甲骨文更是形象地表达了这个含义。由此,引申出来的含义是接取、获得、获取等。

这个含义与“女”字组合起来,意思就是接取女子、获取女子。根据《说文》的解释:“娶,取妇也。”通俗讲就是指迎接女子进门成婚,并延伸出娶亲、娶妻、娶妻生子、娶媳妇等词语。

2、从“纳”的本意说起

“纳”由“丝”、“内”两个字组成。

这是一个会意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丝被水浸湿,水分慢慢浸入丝中。由此,引申出来的含义是收进、收归、接收等,并延伸出纳交、纳入、纳受、纳士招贤等词语。

古代曾广泛存在“纳女”现象。这里的纳女是指,把美丽的女子致献给君王、士大夫。

对此《礼记》记载:“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扫洒。”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之士大夫以纳女后宫为耻,今人则以为荣矣!”

3、娶妻、纳妾的区别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纳女还是纳妾,与娶妻绝对是不可混用的。因为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娶”妻是男子成家、而后立业的人生大事,讲究的是明媒正娶,代表了一种正式婚姻关系。

按照周礼的规定,两者首先从程序上就不一样。娶妻讲究“三书六礼四聘五金八抬大轿十里红妆”——

先是出钱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送礼、求婚;

得到女方家首肯,媒人要来女方名字和生辰八字(过去这是严格保密的),男方进行卜问吉凶(现代男女谈恋爱替代以查对方星座了)。还要问清女子生母姓氏,借此区分是嫡女还是庶女,至于门第、财产、相貌、健康等也多在卜问范围里;

男方合过八字、问过吉凶,一切如意的话就要送重礼订婚;

订婚送聘礼是非常隆重的仪式,聘礼装在大轿里,锣鼓开道,阵式和规模仅次于迎亲;

送下聘礼后男方可择定婚期,在大红纸笺上写明男女双方名字、生辰八字,由媒人送给女方;

婚期当日,新郎亲自到女方家中迎娶新娘。

上述“六礼”缺一不可,否则就不算明娶正娶。

纳妾当然就不需要这么麻烦,“女为人妾,妾不娉也”只要“兑为妾”——就是说女子被纳为妾,不需要男方搞三书六礼那一套,只要给够钱就可以。最为关键的是,丈夫纳妾事先要征得妻子同意,如果强行纳妾,女方可以告官。

同时,妻子不允许被降为妾,只能休掉,而休妻的理由要足够多和硬气,否则女方也可以告官。即使准许了休妻,也有一套严格流程。纳妾同样不需要这么麻烦,甚至可以相互买卖,只要有足够多的钱就行。

另外,家族对妻、妾所生的子女也有不同待遇,妻所生的子女是“嫡出”,妾所生的子女是“庶出”,嫡出子女有家庭财产继承权,庶出子女则没有。

现在,很多人误认为古代中国是“一夫多妻制”,其实是错误的!

正确的说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和妾的身份不允许互换,这种地位、等级的严格区别,从最初进入男方家就被界定了:一个是娶、一个是纳。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近代随着千年等级制度的瓦解,社会上出现了“先纳妾后娶妻”、妾被男方家转正等现象。

但是不管怎样,男子迎正妻叫“娶”,迎小妾叫“纳”,这个规矩始终没有改变过。

参考文献:《说文》、《周礼》、《春秋传》,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中国家庭伦理经过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强化,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家庭观念。在它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创造了盛世繁花,同样也因为这伦理的关系遗传至今。

夫妻关系是人伦之始,然后才有传承。所以男人娶第一个妻子称为结发夫妻,娶回来就称夫人,可以管家处事,可以进祠堂,老后可以归坟山。因此,为了家庭,为了后代,对女子的伦理道德要求很规范化,就必须要很重视女子是否守义,温厚,忠贞,要三媒六证迎娶回来。所结发妻子都是从深闺嫁到夫家,称之娶。

其实任何时代,和各姓氏的家族,包括男人本身都是更重结发妻子,虽然现在开放社会,也是一样结发妻更受人尊重。比喻朋友带妻子来玩,自我介绍说明是妻子,其他人还会开玩问:是正宗的吧:从这句话就可以证明,每个男人还是看重结发妻子。所以大部分家庭只要是结发妻子的,男人对她,对家庭都放心,经济都由妻子保管,产生男居外,女居内的家庭伦理。

男人的小老婆叫纳妾,现在可以说小三。纳妾就是随便的意思,比效容易的,没有必要去了解那么多,只要有钱,双方喜欢就可以马上成为夫妻。古代有钱的大户可以任意把青楼女子,戏子随时带回家,现在有钱的也一样。所以纳妾就没有那么多礼节,也不要经过双方父母同意,更不要三媒六证,所以谓称纳。但是虽为夫妻,在社会和家族中就比结发妻子的地位低,甚至会被人看不起,进祠堂,老后归祖山家族有权阻止,还可不承认是家族中的人。

在家庭生活来说,男人不放心妾,在各方面还会控制她,特别是处理家里的权力和经济就更会控制。因为妾本身就多数不正规的女人,不贞节,少情义。除非时间长,在慢慢表现中男人对她更多地了解后才会放心于她。

这种观念的沿袭,形成了一种内敛保守中的格守贞洁,情义和审视的家庭伦理,就像一层薄纱的距别,也是更好地体现以家庭为核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观点。

其他网友回答:

娶妻娶淑,纳妾纳色,盛唐时期有条件的人家,妻子还有一个传统,到了一定年龄,规劝夫君或者自己张罗,帮自己夫君纳妾。

而这个时候,有一些夫君比较放心的,即便都是头也不抬一下,说:交给你办吧!。如果是夫妻感情一般的,估计就会自己张罗着找了,当然也有一些是意外出现,遇上妻子不同意,最后很惭愧的放弃纳妾念头,元代赵孟頫他的妻子叫管道,据说是管仲的后人,不但是个美女,还是个文艺大咖,琴棋书画啥都精通。

可是即便是妻子如此完美,天天吃鲍鱼鱼翅的赵孟頫也有点腻了,一次看中了一女子,就起了一个纳妾的念头,就填词来试探妻子:我听说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东坡有朝云、暮云?我多几个吴姬、越女应该不算无分吧。况且你也四十多了,你只管做把持好家务即可。

可是这管道也不是省油的灯,按一般的古代妻子来说,要不就是一哭二闹的,要不就是算着顺从,她却很文艺的写了一首《我侬词》:里面大概意思就是,你和我两人都已经你侬我侬,两个人如一个人一样,怎么都分不开彼此,生死相依。其中含义就是不能再参合第三者进来,这赵孟頫就很惭愧啊,妻子对我这么好,我怎么可以这样做呢,便是大消了娶妾的念头。

不过赵孟頫的遭遇在宋代、元代、明代也是偶尔一例,大部分有能力和条件的士人,都会有个三妻四妾的,当时看来这才是比较正常的做法,如果是只有一个妻子的士人,倒是让人感觉很奇怪,成了奇闻,例如相传王安石只有一位妻子,后来他官至了丞相后,妻子还帮他纳了一个小妾,可是这王安石却不声不响的将小妾放了回去,让她好好的和丈夫过日子,原来这妇人的丈夫是个运粮的官员,因为一时疏忽,无奈只好将妻子给了王府,没想到王安石倒是如此大义,确实不愧为唐宋八大家的称号,后来据说他妻子过世,他纳了个小妾叫做娇娘,可是王安石这人不懂风月,天天非常忙碌,年轻的娇娘就和王府中一个仆人有私情,一次在月下被王安石撞破了,王安石气愤的用竹竿捅了乌鸦窝。



第二天晚上,王安石安排了娇娘陪着自己赏月,期间提起一首诗,其中就有“竹竿捅了乌鸦窝”,这娇娘也只知道什么意思,就非常机智的跪下说,“宰相肚子能撑船”,这倒是让王安石不好下台了,想想自己也都老大不小了,不要耽误人家孩子的青春,便是出于善心,给了一些安家费将娇娘和仆人一起放了回老家,

聊完赵孟頫和王安石这些人物,就轮到聊一下非常支持纳妾文人墨客了,大家都知道苏东坡的正妻是王弗,两人也非常的恩爱,后来王弗早亡,苏东坡还为其写了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很多人误会以为写写给他的小妾朝云的,其实他是写给妻子的,十九岁的苏东坡,娶了十六岁的眉州青神人王弗,两人恩爱的度过了十一年时光,她先一步就走了。可是这期间苏东坡并没有说因对妻子的爱,没有纳妾,可以所苏东坡纳妾是出了名的,他一生纳的妾很多,并且因为他名气大,文采好,当时的许多女孩子都是她的迷妹,即便是宋朝后宫的三位主子,也是她的粉丝,而他的小妾中,王朝云最有名气的,也是最懂苏东坡的,王朝云陪伴他一路贬到了海南,是一路跟着吃苦的小妾之一,在这段日子中,深苏东坡宠爱的的美妾樊素,悄悄不告而别,王朝云成为了坚持下来最后一人,她唯一的愿望是成为苏东坡的妻子,可是即便是在她因为在产下苏东坡苏过病逝后,苏东坡都无法给朝云妻子的名义,因为在当地看来,妾的身份是无法成为妻子的。



或者是天道可怜王朝云的遭遇,在王朝云下葬后三天,苏东坡过来祭奠的时候,发现了五个巨大的脚印,为之震惊后,在帮我设了道场祭奠,后来为了纪念这位红颜知己,还写下了不少的名编大作,如《朝云墓志铭》、《惠州荐朝云疏》,《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题栖禅院》都是纪念朝云写的,可是朝云终归还是妾,不能成为苏东坡的妻子,而苏东坡一生的其他妾就没朝云运气好,

据说苏东坡的纳妾很多,由于他的被贬到其他地方,在经济上是养不起那么多小妾,只好将一些小妾送人或者是让她们回家,而其中一些送人的,因为他的眼光独到,他的妾都是琴棋书画都俱佳的女子,所以同僚们也很喜欢,其中一些还有身孕的,可是同僚们虽然喜当爹也很开心,还堂而皇之的告诉还是,你老爸就是苏东坡。所以后来北宋大宦官梁师成还有北宋的翰林学士孙觌,都公开表态自己是苏东坡的后人,都是苏东坡当年送出去小妾所生的骨肉,这个连他儿子苏过都是默认的,而最可怜的一个女子,就是苏东坡一时兴起,直接将她送人了,一点面子都不给,如商品一样的交易了出去,这个女子叫春娘,当时文人之间相互相送的习惯,苏东坡带着一帮人送朋友远门,朋友看中了春娘,愿意用一片白马来交换,苏东坡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这个时候春娘可是非常的气愤,把我当什么了,但是无法改变这个现实啊,怎么办,就一气之下当场羞愧而走了,让苏东坡非常的尴尬,也成为了历史上一直诟病他的一个故事,不过这个历史上没有记载,当野史故事看即可。



可是苏东坡身边几位的妾,我们看到当时的妾,即便还是如王朝云一样的努力,也改变不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妾和妻子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后来的两个妾更看出来,即便是大文豪苏东坡,也难以免俗,对待女子确实不如王安石的一般的想的周全,可这也是当时大部分人的想法,妻子和妾本身就是不同,因为妻子是娶回来的,而妾是纳回来的。

那么娶和纳有何不同,为何身份地位差距如此之大呢?

这个和古代婚姻制度有关系,这需要提到一个鲜少人之的“媵制”,在远古部落结婚时,就出现了一个规矩,就是部落只见通婚,男子通过明媒正娶以后,女方会有一些女子进行陪嫁,这就是所谓的“媵制”,而这些一起嫁过去的女子,并不能作为妻子,要扶正需要经过正妻的点头,她们过去的最大任务就是劳动人民,为部落发展而发展。



后来周朝建立了一套制度,就是一夫一妻的制度,这套制度规定男人通过六礼后,明媒正娶的妻子只有一位,但是没有规定妾多少,而周礼规定天子可以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子,诸侯王不能乱来,建立了一套非常标准周制婚礼,其中规定很繁琐,双方结婚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婚前礼,包括就是我们熟悉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等,这个风俗很多地方还有保留下来,大家结婚的也都知道怎么回事,双方都合适以后,就到了正婚礼,现在的风俗就是摆喜酒了,古代还有三拜天地等等,最后婚后礼,其作用就是让新妇知道家里的那个是舅舅,那个是舅妈,反正就是跟亲戚都认识后,开始融入到大家庭,因为古代可是家族聚居的,即便是现在也是一个村里都是亲戚,这道礼仪还是非常重要的,要不你也不认识六岁的小朋友竟然是你舅公,大家有冲突就麻烦了。



而男女双方经过如此盛大的结婚后,才算是对公布自己完婚,而这个风俗一直保持了几千年,没有怎么变化过,到了现在这结婚的礼仪某些地方,依然保持的非常完整,妻子在古代的分量可是特别的重要的,娶妻那么多礼仪,来源是妻子将来是夫君的助力,也可以说是丈夫的另外一半,男人的成败除了靠自己,妻子也有很大关系,比如隋文帝杨坚就是出了名的怕妻子的独孤伽罗的,可是独孤伽罗的家族和能力又帮他获得了江山,而李世民得到了妻子长孙皇后的帮助,同样玄武门之变才下定决心,开创了大唐的贞观之治。

所以古代妻子有一句老话,叫做“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句典故来自东汉刘秀的一个大臣宋弘,这年刘秀的姐姐新寡,看中了非常帅气的宋弘,刘秀当然懂姐姐啥意思,就借故叫来了宋弘,让姐姐躲在了屏风后面偷听,刘秀就问宋弘,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这宋弘可是知道啥意思,立刻就回了这一句千古名言,糟糠之妻不下堂,让刘秀的没有办法,毕竟人家夫妻恩爱,不好下旨将人家妻子给休了,自己姐姐不能做小妾啊,所以这是就没下文了。



可以看出古人看待妻子的角色,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外要给夫君给合理建议和规劝,对内要管理好家头事务,还是自己道德楷模的代表,在古代可好多名臣都是对妻子很恭敬的,不如“醋坛子”的来源,房玄龄的妻子就是一例,唐太宗可是赐给了房玄龄两美人,可是却被房玄龄退了回来,理由是妻子不同意,这下可难道了李世民,就想了一个办法,让一碗醋变成“毒酒”,让房玄龄喝了就不再让他纳妾,可他妻子二话不说的就喝了,唐太宗见着玩笑开不下去,也就算了,自此以后就有了妻子吃醋的说法。



可以看到即便是皇上要赐妻子,也的经过大臣和对方妻子的同意,古代妻子的名分就那么大,所以用娶字,娶甲骨文已经有这个字,是部落之间的一种礼仪,大约就是取得女子的意思,这取需要的是男子必须用勇气和毅力,得到了对方女子的青睐,或者有勇气和魅力将其征服,要不是取不来的,所以取有点类似于部落的成人礼,需要一定的努力付出。

而纳字却是不同,纳字的意思古代缴纳和贡献的意思,可以说纳妾只是古代的一种买卖过程,也可以说是“媵制”的有一种延伸,而妾的地位无法与妻子相比,即便是妾受到了夫君的宠爱,其地位依然还是妾,必须多妻子很尊重,按定义来分,古代的媵比妾地位还高一点,但是到了后来也没有什么区分了,




但是妾不是说什么人都可以娶,纳多少个都可以,古代还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不如汉朝时候,平民老百姓是不能纳妾的,而有一定功劳的大臣可以纳八名,普通有点地位的,可以是一妻二妾,这是当时的规定,这个规定到了明朝时候还保留着,就是普通老百姓,只能是一夫一妻的制度,不过后来当然是随着经济发展,大家能养活更多的人的时候,民间也就越来越不遵守这个规定了,而士大夫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自己也那样。


但是妻子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而妻子为何主动为丈夫纳妾,其原因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来源还是因为当时一些妻子无法生育,所以为了延续夫家的灯火,必须去帮夫君选女子纳妾,当然也遇上一些丈夫,特别的喜欢妻子,坚决不纳妾的,比如北宋的一股清流司马光就是,这司马光就是砸缸那一位,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可是他和王安石一样,是宋朝士大夫们纳妾成风的一股清流,唯一一个妻子不能生育,还坚决不纳妾的名臣,就算妻子帮他找了一位小妾,他也不为所动,还赶走了人家,让这个女子怀疑人生,自己就那么丑吗?后来司马光一生没有子女,可千古留名,也算是一段佳话。



而除此以外,北宋的士大夫们可是对纳妾情有独钟,到了元朝时期,妻子的地位更无法撼动,即便是妻子有污点,姐妹也要对她毕恭毕敬的,比如铁木真的妻子孛儿帖,虽然给人抢走了一段时间,还生下了来历不明的术赤,可是依然铁木真对他很好,即便是后来的几位宠妃,都是其他部落贡献过来的美女,也都要乖乖听她的话,这就妻子的地位。

到明朝,虽然洪武帝朱元璋为了明朝的发展,一早就规定了一夫一妻的制度,可是呢,到晚明时期,明朝就控制不住,穷苦的老百姓可没问题,但是有钱的土豪,可不管这个规定,基本上是妻妾成群,发展到了清朝,这个规定就是等于虚的,这一点在曹雪芹《红楼梦》中可见一斑。

而纳妾古代的手段很多,因为本身只是一个交易,或者是赎一些歌姬,或者是民间女子收纳,或者是别人赠送,或者是自己看中了想办法得手,反正古代这故事就非常多了,特别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更多这些故事,这不多说了。

但是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通过好几个故事告诉我们,妻子地位是妾无法撼动的,除非是特殊也原因,妾才能成为妻子,一是妻子的扶正,二是妻子过世,丈夫通过特殊的方法续弦,这其中还需要许多的流程,特别的麻烦,如果不是真爱,妾要扶正做妻子,确实非常的难。



而妻子的孩子地位与妾生的孩子地位相比,明显是妻子的地位高很多,也就是常说的大房的子女通常都是接管家产的,而其他的偏房最多是分一杯羹。

古代妻和妾制度是有严格的制度区分的,因为妻子是按照完整的婚嫁礼仪,加上双方父母的点头认可才可娶回家,这样娶回家的妻子,被家族是认可的一份子,也可以说是以后丈夫的助力,家族发展的未来支持者,其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许多成功者后面都是和自己妻子支持有莫大关系,所以妻子地位非常高,对外帮助妻子,对内要管理好家务,可以说地位非常的重要,可妾不同,不需要通过礼仪,也不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纳回来,在家族里面妾,不为家族人接受,即便是生了孩子,也无法和正妻的孩子相比,如果到失去了宠爱,还可以送人和让她们回家,所以再宠爱的妾也很难成为妻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取消了古代的三妻四妾的旧俗,人民坚定的支持一夫一妻制度,妇女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三八红旗手为社会做出了丰功伟绩,而随着人民的意识提高,古老的妻妾制度也随知成为了过去,更多的女子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为未来,为中国迎来伟大的复兴做出贡献。

其他网友回答:

娶名门正娶是正婚。妾,是偏房,不能当家做主,只能做小。比丫环强一点。也是财主花心。比胡来好听点。我只能理解这么多,对否,你们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湖北荆州出土漆奁周代婚礼图)

“娶妻”“纳妾”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二者的相同之处,一是表明进入了父系社会,以男人为主导;二是已实行了一夫一妻制,但一夫多妻同时广泛存在。

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妻”“妾”身份不同,因而“待遇”和“地位”也天差地别。

“娶妻”就是“取妻”。

《说文》曰:“娶,取妇也。”

段玉裁《注》说,娶就是“取彼之女为我之妇也。经典多叚(借)取为娶。”他还说,“娶”这个字是“形声包会意”。

古时经典中,“娶”多用“取”字,后来才又新造了“娶”字。

“娶妻”,是对先秦开始的“婚姻仪式”的“过程描述”。

当时的婚姻,按照《仪礼》中《士昏礼》之记载,共有六个步骤——第一,纳采,就是男方到女方家求婚;第一,问名,即女方许婚后,男方询问嫁女方哪位姑娘;第三,纳吉,男方知晓是哪位姑娘后问卜于庙,卜而得吉便告知女方;第四,纳征,或曰納币,其实就是送彩礼,但一般是玄纁束帛和俪皮;第五,请期,由男方确定婚期告知女方,这之前要假意让女方决定,女方要三请而婉拒;第六,亲迎,新郎到女家,一拜再拜,女父带新娘交给新郎,然后升车,新郎亲驾待车轮旋转三圈后下车交由御者代驾,等等。

迎亲到男家后还有一系列仪式,不多赘述。

这一整套“仪礼”,就叫“取女”。

《仪礼》,据说是孔子传授的周礼。但请注意,其中用的是“昏礼”,因为当时的“亲迎”是在黄昏。“婚”字和“娶”字一样,也是后来新造的。

女子“取”到家中,并非就算“完婚”了。

《礼记.曾子问》载:“女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

所“取”之“妻”,需待三月之后去拜男方祖庙,拜过之后,才算“合法”婚姻。拜庙之前三个月内,或亡或分,均算婚姻不成立。

男子曰“娶”,女子则言“嫁”。

东汉《白虎通义》说:“娶者,取也。”“嫁者,家也。”女子出嫁到男方,也就真正有了“家”。

这是班固等人,于章帝建初四年根据皇帝旨意整理的今文经义要旨,具有明确的官方文件色彩。

可知,“男娶”“女嫁”所体现的,都是以男人为主导。

“纳妾”就是“买妾”。

“纳”字,古代多假借为“内”字,就是说,“纳”也是后造之字。

而“内者,入也。”引申为“接纳”“收纳”。

“纳妾”,从根源上说,来自前述婚姻过程中的“纳征”。

“纳征”之本质,是买买婚姻——男方要娶某一女子,需要向女方家族交付财物。但逐渐的,正式婚姻中的这种交易,演变成了“彩礼”的形式——有时候是真金白银,有时候又是象征和礼节性的。

“纳妾”则不同,就是交易,而没有那么多“仪礼”。

这与“妾”之地位有关。

《说文》曰:“妻,妇与己齐者也。”所谓“举案齐眉”,至少是一种表面上的平等。

“妾”之本义,是有罪之女子。

《说文》云:“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从䇂(qian)女。” “䇂,罪也”。段玉裁说:“䇂女者,有罪之女也。”

《周礼》中说到许多“女臣”——“女酒”“女浆”“女醢”“女醯”“女盐”“女祝”“女史”“女缝”等等数十种,即所谓 “臣妾”,也就是女奴。

后来的“妾”,并非皆有罪女子了,但地位低下是肯定的。“妾”亦被称为“嬖(bi)”,即“贱人”之意。

《礼记.内则》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奔”,指未经正式下聘,也就是没经过前面说到那一套程序而便结合。

结合的前提,基本是“买”。

《礼记.曲礼》曰:“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古代同姓不婚,但买妾甚至连其何姓都有可能不知。

这个过程,就称为“纳妾”了。

再多说几句。

《礼记.曲礼下》云:“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

这是周天子的“内宫”。尽管至少殷商已进入一夫一妻制社会,但君王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

其又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这是说,西周最底层的平民,“取”女称“妻”。

周朝,一直到战国,有一种“媵(ying)”的婚姻制度,即诸侯娶正妻之后,还可以娶若干“非正妻”,称“媵”。

《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载,诸侯可娶九女,之后不得再娶。其中除嫡妇人之外的八人,皆为“媵”。

但这九女不包括“妾”在内,因为是家奴。

周朝,非天子和诸侯,不可以有“媵”——士大夫以下,包括平民,都不可以。不过还是前面说的,“妾”是家奴,可以买卖,所以之后的两千年封建社会中,都未被禁止。

这也是一种极不合理的男女不平等现象。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说娶和纳都有取的意思。娶妻必须是商娶,中间须要有媒人,所以妻子才骄傲的说自己是明媒正娶,妻子有从一而终的权力。纳妾,虽说是也有取的意思,更多的是有引入受纳的意思,也可以是别人献给的,来源广泛,身份低下,或买或卖或赠送人都可以随主人心情像处理一件衣服一样随意处罚、处置。所以妾就是想从一而终也是没有从一而终的权力。妻自称妾以示地位低下,那是谦称。妾自称自己是妾,是说明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和谦虚无关。中国人喜欢讲究的就是咬文嚼字。这里的学问好是挺大的。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从古代封建传统来看,对于一男子来说,妻是具有和他一样的平等地位,夫妻关系是平等关系。所以用“娶”字。

而妾与男子之间是不平等关系。从封建礼教上来说,男子在一定意义是妾的主人。所以用“纳”字。

其他网友回答:

<2>在咱们的印象中,妻妾成群一直是大多数男性毕生的追求目标,那么何为妻?何为妾呢?



一般来讲,明媒正娶为妻,偏房私纳为妾。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两个字:“娶”和“纳”

事实上,在我国的封建制度下,萌生出了很多看似不“人道”,但是却非常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制度。



古代时的一夫多妻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准确点讲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因为从古至今,妻子只能有一个,那叫配偶,符合伦理循环。当然,韦小宝除外!



那么为什么妻要“娶”,而妾要“纳”呢?

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两者的结婚流程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男子娶妻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拿上厚重的聘礼,表示自己对女方家庭的尊敬,正所谓“明媒正娶”,无论是否男女平等,娶妻一事都足够的正式。



但是妾的进门跟这个过程就完全不同了,妾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仅仅是金钱利益上的交换,所谓“纳”,就是主家同意了接纳这名女子,愿意用某个价钱或者利益进行交换,从地位上而言,纳和娶是完全不同的。

其实按照一般的情况而言,一个家庭中如果有多位地位相同的女子,那么这个家庭也是很难和睦的。



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虽然有一些“畸形”,但实际上却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妻在进入家庭以后,基本就成为了家庭的主人,可以掌握经济和家庭事务的管理活动。

而妾只是满足夫君对于房事和生孩子方面的需求,二者在地位方面一嫡一庶,待遇也有些非常大的差别,但正是因为如此泾渭分明的等级观念,一个庞大的家庭才可以按照一个正常规律运行。



封建帝制在中国消失了以后,这种家庭结构也随之被破除了,妻妾观念本质还是等级观念,在这个倡导人权的时代,这种现象是那样的格格不入,所以它的消失也是一种必然了。

其他网友回答:

父母之命,三媒六证,八抬大轿,明媒正娶,这是娶妻子之说,但是妾就不能说是娶,而是说纳,因为在古代小妾就是个玩物,可以交换的物件,可以买卖,甚至送人,地位卑贱,命运只能掌握在别人手里,大才子苏轼被贬时候,就拿小妾跟朋友换了一匹马,让人无语。

其他网友回答:

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妻妾制也是很久远,从现已出土文物中,经考古学家考证,我国从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间就已有男性死亡后,与妻妾合葬的现象。

我们知道,中国过去是允许三妻四妾的。那么,是什么人都可以妻妾成群吗?当然不是,这是根据当事人所处的地位和财富来决定的。

在封建王朝,帝王可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仅是一说,据史书记载,有的帝王后宫佳丽有数千之多,甚至上万。如:东汉桓帝后宫藏娇约5000人,晋炎帝后宫蓄美达万人,而最高记录保持者应为唐明皇李隆基,后宫及各地行宫佳丽更是有数万人之多。

那么各级官员和贫民百姓是否也可娶妻纳妾呢?当然不是,以唐朝为例,唐《六典》规定:亲王纳妾可达12人,君王及一品官员可纳妾10人,二品8人,三品六人,四品4人,五品3人等。而普通百姓衣食尚且艰难,哪有余钱讨妾。

对贫民百姓纳妾规定较严的当属明朝,明朝的《万历会典》中记载:普通百姓到四十岁时,仍无子嗣的可以纳妾。当然,规定是规定,各阶层都没有严格地执行。是否纳妾,纳妾多少,主要还是看你的财力如何。一些地主豪绅,凭借着其万贯家资,常常也是妻妾成群。

那么,妻为何是“娶”,妾为何是“纳”呢?这主要是在过去,人们讨老婆时,需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进行。一般情况下,男方要向女方送彩礼,而女方出嫁时也要带一些嫁妆。这便是“娶妻”。而妾一般都是用钱买来的,或是家里的丫环、奴俾等,甚至是战败方的俘虏或是供品,便称为“纳”妾,亦含有笑纳之意。《唐律疏议》就说的很明确;“妾及贱流”,“妾通买卖”。

正因如此,妻妾的权力和地位是不同的。妻一般可掌握家里的财权和府内的一切事物,其所生子嗣叫嫡出。而妾虽然也承担生儿育女的责任,但却没有妻子的待遇。妾在妻面前仍是奴才,在奴才面前才是主人。妾所生子嗣叫做庶出。虽是兄弟姐妹,但嫡出的权力和地位总是高于庶出的兄弟。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沿续了数千年的一夫多妾制的陋习,才被彻底根除。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标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