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一种心境,很适合这个时代的一些愤青;同时还说了一个人应当具有的胸怀,一种人生态度。
第一句说很多人年幼时懵懂无知,对前辈的教导言听计从,对人生的理解单纯而美好;每每立下志向长大后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第二句说人长大之后心里充满了疑惑,这个世界好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人性充满了种种丑恶,让人绝望和崩溃。
第三句意为经历了很多事情,年岁也逐渐增长,心胸变得开阔,眼界更长远,能接受和容忍,坦然面对种困难与不幸。
所谓最高境界就是不在意,不执着,因为凡是真理任何人改变不了;犾如山水,不管喜不喜欢它都存在。
其他网友回答: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凡人的境界,是凡人的分别心。
你是你,我是我,好是好,坏是坏,爱憎分明,心随境转。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人怎样挣脱命运的束缚,怎样获得精神的解脱?人会从灵魂深处拷问自己,原来人类的心灵是如此强大,境可随心转,不该用错这颗心。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第三重境界,此时的山水在心内而不在心外,佛家说要慈眼视众生,,众生的对错是众生的事,我要以慈悲的心念来看他,以宽容心来包容他,以乐观的心来期盼他。
所以说舍善得善,舍恶得恶,万事皆在这颗道心。凡事皆在心上求。
其他网友回答:佛家的人生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指我们刚来到这个世上,纯洁无暇,天真无邪,对什么都是新鲜的,告诉你这是山,你就记下这是山,告诉你这是水,你就记下这是水,丝毫没有怀疑。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我们随着年岁的增长,经历了很多的悲欢离合,开始觉得这个世界无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开始对之前的认知疑惑、忧虑、警惕、不安。物质又是我们主观意识的载体,这个时候的我们不愿意相信任何东西,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看透了人生的各种无奈、是了解了人生的各种辛酸后,茅塞顿开,开始回归自然,专心的去做自己,再不与这个世界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有清风朗月!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其实就是哲学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
何为否定之否定呢?
先举个例子:飞机起飞前,飞机在地上(看山是钱);飞机起飞时,飞机在空中(看山不是山);飞机降落时,飞机在地上(看山还是山)。后面那次飞机在地上与飞机起飞前的飞机在地上是相同的状态,但已经经过质的变化了,因为飞机降落时的飞机在地上——时间、地点、达成的任务都不一样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连着一个过程的,过程的更替要通过否定来实现.在事物发展的长链条中,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以这样来表现为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对应下来就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肯定;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否定;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否定之否定。
再比如很多人喜欢拿麦子种子来比喻:
麦子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肯定麦粒做为种子,我们肯定这个物质的存在,它确确实实就是麦子的种子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否定种子在所需要的条件具备之后,如适宜的土壤、一定温度和水分,它就会发芽。此时,麦粒本身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从它内部生长起来的麦苗。麦苗是对麦粒的否定。生长出来的麦苗,经过发芽、拔节、开花、结果,最后又产生出麦粒。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否定之否定麦粒一旦成熟,麦棵渐渐枯死,本身又被麦粒否定了。这是否定的否定。作为否定的否定的结果,又回到了原来的麦粒。此时的麦粒,虽然外表上和以前的麦粒是一样的,但此时结果成的麦粒不是开花的麦粒,无论在量上和质上都已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麦粒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而且每一次周期都发生质的变化,都是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虽然变化看着很小,其实现在的麦粒比上万年前的麦粒好很多了,而变成今天这种麦粒,就是经过无数次这种周期变化而来的。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其实就是哲学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
其他网友回答:这说的是人一生中的3个阶段,但我简单的用职场的3个发展阶段来解读一下。
刚进入一家公司的时候,我们被告知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于是我们将公司的条条框框记得清清楚楚,并以此为戒,不让自己犯错。这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发现公司有些人可以无视你牢记并遵守的那些规章制度,你开始觉得迷茫,想知道自己是要遵守规章制度还是和那些人一样无视规章制度?你开始被公司的一些东西影响和同化,所以感觉到迷茫和无措,有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错觉。
再后来,你在公司时间久了,早已摸透公司的一些隐藏规则,也终于找到了自己在公司中的明确定位,由此出发,你就发现眼前的障碍似乎都不见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地方依旧山是山,水是水。
将公司换成人生,就是人生的三重境界了。所以人这一辈子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破除迷惘,明明白白的活。
其他网友回答:禅宗有三种说法,用来形容参禅用功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三重境界到底怎么理解呢?在这里我简单的概述一下: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讲普通俗人,看什么就执着什么,心无觉受,六根接触六尘所被迷惑,简单讲就是念念执着…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讲普通人通过发心修行用功,在做功夫的时候将心收摄住,一法不入,一法不出,不破不立,宗门讲“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这时六尘打不进来,是一种空洞无物的状态,所以看什么都好似没看,老话讲“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小乘思想)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讲功夫做到一心不乱,自己与功夫打一片,黏成一团,永远甩不开,突然瓜熟蒂落了,无名窠臼顿破,见到本来面目了,五蕴,十八法皆是佛性中彰显发挥出来,无所谓愚智,垢净,增减。
这里再引一段香严智闲禅师悟道因缘。“一日,智闲禅师正在芟除草木,(香严禅师这时功夫已做到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的程度,非顽空)不经意音,抛起一块瓦砾,恰好打在竹子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他忽然大悟。于是便急忙回到室内,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叹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并作颂曰: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禅师听说了智闲禅师的这首偈子,便对仰山禅师道:“此子彻也。”
仰山禅师道:“此是心机意识,著述得成。待某甲亲自勘过。”
于是仰山便前往见智闲禅师,说道:“和尚赞叹师弟发明大事,你试说看。”
智闲禅师遂举前颂。
仰山禅师道:“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真正的发明开悟),别更说看。”
智闲禅师一听,便又作一颂曰:
“去年贫,未是贫
今年贫,始是贫。
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
今年贫,锥也无。”
仰山禅师道:“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
智闲禅师于是又作一颂,曰: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仰山禅师这才放心他确实彻悟了,于是便回去报告沩山禅师道:“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
如六祖大师当年顿悟了佛性所言“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其他网友回答:是谁
搬来怪石青砖
堆砌在这方天高檐下底院中
看,险峰叠障
绿翠苍浓
小桥流水
缩影了山的胸怀
——假山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良朋佳友,寻寻觅觅……
邀约结伴同行,天涯共醉。
踏遍千山万水,歌风靓影探踪寻迹而去。
一路风尘,追风随景。
渴来捧溪甘露,饿了架火烤鱼,累了林边小息,夜伴星空入梦。
听虫鸣,唤涛听,言心志,馨花香。惺惺相惜,朝夕与共任随心性。
美来之事何言讲?甘苦与共锁途狼。
登山临顶挥汗水,挚手依拥迎晨曦。
无余与山论,玉带缠腰脐。
清途乐记,醉语魂兮!
尽量避免像玄学的哲学。即使这句话说得有点儿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初修者的境界,看的是宏观世界显现的景象。随着修行深入潜能的开发有了天眼通可以看到微观世界再看山水不过是些电子原子的聚合物到这一步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更进一步之后达到了“心能转物”可以把山的电子原子转变成水的,那么山就变成水了。也可以把水的电子原子转变成山的,这样水就能变成山,到了这一步就是“佛说一切法一切唯心造”要山得山,要水得水如意随心,所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这是实证的境界不是单纯的哲学思想
威海链 » 如何了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