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 苏联T-34坦克
苏联T-34坦克
在T-34与其它坦克的对比中有一个数据常常被忽略,那就是T-34两倍于对手的行程。这一优势在坦克单挑中对胜负几乎毫无影响,但在一场大战役中,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就是一旦T-34突破了敌人的防御,它在向敌人纵深推进扩大战果的过程中对后勤的要求比豹子要小得多!看看吧,大多数老虎豹子是如何损失的,他们在防御战中打出了了不起的交换比,可令人遗憾的是,T-34还是突破过去了。后路受威胁,后勤被切断,老虎豹子只有撤退。可惜他们的行程和T-34相比太短,跑得都没油了,T-34还在前头。于是英勇的王牌们只有流着眼泪把自己的坦克炸掉,徒步返回了。
在突破作战中,面对反坦克炮、地雷、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明枪暗箭,昂贵的老虎豹子的生存力不见得比廉价的T-34强太多,一旦突破形成后,其发展胜利的能力又远不如T-34(他们在战役中往往需要进行战场加油,常常因为没油而贻误战机)。那么对于一支致力于通过进攻来击垮敌人的军队来说,还有比它更好的选择吗?
如果我是一个坦克车长,要开着一辆坦克去和敌人的坦克单挑,我希望我开的是一辆无敌的虎王;但如果我是一位营长,要带领一个装甲营去守住某个缺口 ,我希望我的营装备的是豹式坦克;但如果我是一位元帅,要统帅一支大军去攻占敌人的国土,去赢得战争,那T-34系列就是我的不二选择。
我知道,在无遮掩的平原上,一辆虎王肯定可以挑掉七八辆T-34-85,如果依托工事,甚至可以对付十多辆。我也知道,一辆豹子在防御战中可以对付六七辆T-34-85,远超出相应工时的生产比。但战争不是靠防御打赢的,要想获胜就要进攻!在防御中一辆豹子可以挡住六七辆T-34,但在进攻中面对隐蔽良好的敌军还可能有这样的交换比吗?看看春季觉醒中最精锐的SS部队如何在二流军队的防御工事前流血漂橹。再说一辆豹子可以挡住六七辆T-34就说明1000辆豹子就一定能挡住4000辆T-34吗?不,挡不住的!如果对方有3-4倍于你的坦克这就意味着他可以在选定的突破点上集中起10倍甚至更多于你的装甲力量。只要双方的将领差距不算太大,4000辆T-34肯定能突破1000辆豹子的防御。
在T-34与其它坦克的对比中有一个数据常常被忽略,那就是T-34两倍于对手的行程。这一优势在坦克单挑中对胜负几乎毫无影响,但在一场大战役中,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就是一旦T-34突破了敌人的防御,它在向敌人纵深推进扩大战果的过程中对后勤的要求比豹子要小得多!看看吧,大多数老虎豹子是如何损失的,他们在防御战中打出了了不起的交换比,可令人遗憾的是,T-34还是突破过去了。后路受威胁,后勤被切断,老虎豹子只有撤退。可惜他们的行程和T-34相比太短,跑得都没油了,T-34还在前头。于是英勇的王牌们只有流着眼泪把自己的坦克炸掉,徒步返回了。
有人说T-34坐起来太不舒服,跑到40km的速度会把人癫死。长时间大距离的行军会使战斗力大幅下降。(不过这时T-34要对付的都是后勤部队这样的软目标了)这是事实。但说这话的人考虑过在二战中有几种坦克能跑到40km的速度?在作战环境下,坦克部队可能长时间的以40km的速度推进吗?老虎开死也开不到40km,豹子最快可以开到50(和34相当),而且比T-34舒服得多,但是它能在一场行军拉力赛中战胜T-34吗?连续摩托行军100km就足以让大批的豹子退出战斗了。(豹子的发动机就像是**功的信徒)别和我说豹子的可靠性到了45年已经不是大问题了。就凭着它比T-34多得多的零部件,它的可靠性就肯定不能与34相比。
在突破作战中,面对反坦克炮、地雷、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明枪暗箭,昂贵的老虎豹子的生存力不见得比廉价的T-34强太多,一旦突破形成后,其发展胜利的能力又远不如T-34(他们在战役中往往需要进行战场加油,常常因为没油而贻误战机)。那么对于一支致力于通过进攻来击垮敌人的军队来说,还有比它更好的选择吗?
第二位 M1主战坦克
克莱斯勒公司中标后,1978年制造第2批11辆原型车供测试,1979年生产110辆先期批量生产型。第2批原型车经过若干性能测试,改进了一系列问题。1981年2月,美国陆军正式采购7058辆M1,1884年订单追加至7457辆。首辆M1于1981年开始服役。
M1A1主战坦克
美国陆军M1A1主战坦克
该坦克于1984年8月28日定型,生产始于1985年8月,1986年7月正式装备。该坦克主要特征是装备由美国特许生产的德国莱茵公司的Rh120式120毫米滑膛炮,美国编号为M256。由于口径增大,弹药基数减至40发。
1988年以后生产的M1A1型开始加装贫铀装甲,防护力大大加强。此外, M1A1还增装了集体三防装置,换装了新型车长显示器、新主动轮和T-158型履带。
为配合安装120毫米火炮,美国研制生产了几种120毫米炮弹,其中M827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于1983年完成研制工作,采用了贫铀穿甲弹芯。
M1A2型是M1系列的最新改进型,改进项目众多,主要包括改进火控系统、提高生存能力、大量采用车辆电子装置和提高机动性等4大项。
该坦克首次安装了车长独立热像仪,这是该坦克的主要特征之一。该独立稳定式热像仪是坦克具备了猎-歼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坦克在能见度很低情况下与敌交战能力。该坦克还改进了车长和炮长的显控装置,提升资料处理及应战效率。此外,主炮和车长与炮长的瞄准仪上均安装了稳定器,进一步提高了行进间射击性能。M1A2坦克还采用了CO2激光测距仪,该测距仪工作波长与热像仪相同,测距范围加大,穿透烟幕和尘烟能力更强,对人眼也较安全。
该坦克配备了新近的战场管理系统(BMS) ,能自动地提供双方部队位置、后勤信息、目标数据和命令等。 M1A2配备了自主导航系统,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能快速准确标定本身所在方位。
底盘也进行了若干改进,发动机加装了数字电子控制装置,提高了省油性和可靠性。
美国和联邦德国联合研制MBT-70主战坦克于1969年底搁浅。随后美国在MBT-70基础上开始研制新的XM803坦克,但仍因结构复杂,成本过高,又于1971年底被国会否决。
在两个计划被相继取消后,美国陆军随即于1971年展开研制XM1坦克的计划。1973年6月陆军分别与通用和克莱斯勒两大公司签订了研制样车合同。两公司均于1976年初推出一辆原型车,经测试与评估,克莱斯勒的设计中选。为纪念原陆军参谋长,二次大战中著名的装甲部队司令格雷夫顿W·艾布拉姆斯(Greighton W.Abrams)将军,特把该坦克命名为"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克莱斯勒公司中标后,1978年制造第2批11辆原型车供测试,1979年生产110辆先期批量生产型。第2批原型车经过若干性能测试,改进了一系列问题。1981年2月,美国陆军正式采购7058辆M1,1884年订单追加至7457辆。首辆M1于1981年开始服役。
M1基本型生产了2374辆(894辆为强化装甲的M1-IP型,1984年底推出)。第二阶段批量生产型定名为M1A1,火力和防护大幅提升,产量为5415辆;1990年推出最新的M1A2型,国内生产订单不多,主要是将基本型和A1型改进升级到A2型。
由于M1坦克在海湾战争中表现优异,战后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分别采购了315辆和218辆M1A2型。此外,1988年4月美国国会同意埃及特许生产565辆M1A1坦克以装备埃及陆军。坦克技术性能
M1基本型的战斗全重为54.5吨,A1型战斗全重增加至57吨,坦克乘员为4名。M1坦克具备优异的防弹外形,炮塔和车体多用钢板焊接而成,各部分的装甲厚度不等,最厚达125mm,最薄为12.5mm。
M1在正面部分装有先进的乔巴姆装甲。自1988年6月开始,新生产的M1A1在车体前部加装贫铀装甲。经过特殊处理的这种新型装甲,强度是原先的5倍。在海湾战争中,参战的M1A1坦克多数换装了贫铀装甲,实战证明效果非常成功。
M1坦克采用了隔仓措施,用装甲隔板将炮塔内尾仓和乘员舱分隔开,能有效避免二次效应对乘员的伤害。
M1基本型的主炮为1门北约制式105mm M68E1式线膛炮,与M60坦克的M68炮有所不同。该坦克105mm炮弹基数是55发,其中44发装在炮塔尾舱内。
M68E1火炮除了可发射M60坦克制式炮弹外,还可发射新研制的M735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M774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M883曳光尾翼稳定脱壳贫铀弹芯穿甲弹和M737TPDS教练弹。
辅助武器为1挺M240式7.62mm并列机枪,以及炮塔顶装填手舱口处1挺M240式7.62mm机枪和车长指挥塔上一挺M2式12.7mm机枪。炮塔前部两侧各装有6管M250烟幕弹发射器,车上还装有发动机热烟幕施放装置。
坦克内部安装了哈隆全自动灭火系统。动力舱和战斗舱中安装的红外传感器能在2ms内发现所有着火点并自动启动灭火系统,能在150ms内把火灭掉。
M1坦克采用了指挥仪式数字式坦克火控系统,主要特点是光学主瞄准镜与火炮/炮塔相互独立稳定,火炮/炮塔电液驱动,并随动于主瞄准镜。该火控系统使M1坦克具有在行进间射击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的能力。炮长主瞄准镜为单向独立稳单目潜望式瞄准镜,它与激光测距仪和热像仪组合,构成测距、昼夜三合一的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原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仪,目前已改用工作波长为10.6μm的CO2激光测距仪。
为降低成本,而又不太多地降低火控性能,M1基本型没有配备独立的车长瞄准镜,车长不能超越炮长独立地搜索、识别和瞄准目标;炮长主瞄准镜水平向未稳定,仅向低向独立稳定;减少了弹道数据的自动输入,仅用4种主要自动输入的弹道传感器,其他弹道数据参数需要手工输入。所有这些措施较有效地控制了火控系统的成本,实际成本仅为整车成本的20%。
M1坦克是世界首次采用燃气轮机作为主动力的制式坦克。发动机采用的是AGT-1500燃气轮机,输出功率是1103kW(1500马力。该机保养简单、冷却系统效率高,确定是燃油消耗率和成本较高。该坦克采用了X-1100-3B全自动传动装置和改进型扭杆悬挂。坦克每侧有7个铝制负重轮、1个诱导轮,1个主动轮和2个无轮缘托带轮,采用T156型双销挂胶履带。
M1坦克的越野速度和加速性能非常优秀,最大时速达72km/h,从0至32km/h加速时间只需7秒。
坦克机动性能数据(M1基本型)
公路路最大速度 72.42km/h
平均越野速度 48.3km/h
燃料储备 1907.6L
公路最大行程 498km
涉水深度
无准备 1.219m
有准备 1.98m
爬坡度 60%
攀垂直墙高 1.244m
越壕宽 2.743m
最小转向半径 原位
型号演变
一、 M1A1主战坦克
该坦克于1984年8月28日定型,生产始于1985年8月,1986年7月正式装备。该坦克主要特征是装备由美国特许生产的德国莱茵公司的Rh120式120mm滑膛炮,美国编号为M256。由于口径增大,弹药基数减至40发。
1988年以后生产的M1A1型开始加装贫铀装甲,防护力大大加强。此外, M1A1还增装了集体三防装置,换装了新型车长显示器、新主动轮和T-158型履带。
为配合安装120mm火炮,美国研制生产了几种120mm炮弹,其中M827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于1983年完成研制工作,采用了贫铀穿甲弹芯。
二、M1A2主战坦克
M1A2型是M1系列的最新改进型,改进项目众多,主要包括改进火控系统、提高生存能力、大量采用车辆电子装置和提高机动性等4大项。
该坦克首次安装了车长独立热像仪,这是该坦克的主要特征之一。该独立稳定式热像仪是坦克具备了猎-歼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坦克在能见度很低情况下与敌交战能力。该坦克还改进了车长和炮长的显控装置,提升资料处理及应战效率。此外,主炮和车长与炮长的瞄准仪上均安装了稳定器,进一步提高了行进间射击性能。M1A2坦克还采用了CO2激光测距仪,该测距仪工作波长与热像仪相同,测距范围加大,穿透烟幕和尘烟能力更强,对人眼也较安全。
该坦克配备了新近的战场管理系统(BMS) ,能自动地提供双方部队位置、后勤信息、目标数据和命令等。 M1A2配备了自主导航系统,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能快速准确标定本身所在方位。
底盘也进行了若干改进,发动机加装了数字电子控制装置,提高了省油性和可靠性
三、海军陆战队型M1A1坦克
从1987年开始,美国海军陆战队将221辆改进型M1A1坦克换装部分M60A1坦克。基于陆战队的任务需要,这批坦克加装了涉水用的120mm炮炮口罩、塔式发动机排气管和进气管等涉水套件,以及用于装船的系缆硬点等。
第三位 虎式坦克
二战德国坦克的象征
虎式坦克的设计概念不同于德国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设计强调机动性、防护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虽然德国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它对手,然而战术上的优势抵销这些不利条件。
虎式坦克的设计着重火力和装甲的而牺牲机动性。重型坦克的设计工作在193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没有计划生产。而真正刺激虎式的出现是为了对付苏联T-34。尽管大体上的设计和外型类似Ⅳ号坦克(中型坦克),但"虎I"坦克的重量足足是Ⅳ号坦克的两倍,重量的增加来自于更厚装甲,大口径火炮,以及必然产生庞大的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更坚固的传动及悬吊系统。
"虎I"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
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也可用来上载弹药);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I”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I"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I”最终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
第四位 马克I型坦克
英国一战中的马克I型坦克,坦克的鼻祖
到1916年8月,英国共生产出49辆马克Ⅰ型坦克,这还是在丘吉尔的支持下私自挪用海军专款建造的。此时,索姆河战役正在激烈进行,英军前线司令黑格在得知这一秘密武器后,不顾许多人的反对,命令它们参加战斗,因为英军的损失已经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
虽然这49辆坦克命运各不相同,但是,首次参战的18辆坦克却使9月15日的攻击被永远地载入世界战争史册。这一天,英国以21个步兵师的兵力,在坦克的支援下,在10公里宽的正面上分散攻击,5个小时内向前推进了5公里,这个战果以往要耗费几千吨炮弹,牺牲几万人才能取得。其中有一辆坦克未放一枪就攻占了一座村庄,另一辆则夺取了一条堑壕,并俘虏了300多名德军士兵。
坦克的参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英军的进攻增添了声势,但是却仍然不能帮助英军彻底突破德军的防线,因为在宽大的进攻正面上仅仅使用18辆坦克,效果实在是太有限了。
第五位 百人队长坦克
英国"百人队长"Mk5型坦克
百人队长一共有13种型号,MK5型之后的每种型号又有两种变型,家族堪称庞大。
但百人队长系列坦克的车体结构基本没有大的改动,车体为焊接结构,两块横隔板将车体分成前后3部分。前部左侧是储存舱,内装弹药和器材箱,右为驾驶舱。车体中后部依次是战斗舱和动力舱,这是典型的传统坦克舱室布置方式。
驾驶员有1个向左右开启的双扇舱盖,每扇舱盖有1个潜望镜。圆锥形铸造炮塔体上焊有顶装甲板,炮塔和火炮总重13吨,炮塔座圈直径2300毫米。车长指挥塔在炮塔顶装甲右侧,左侧是装填手出入舱口(它和补弹口都严重破坏了炮塔的密封性和防护能力,这种设计在50年代坦克日益强调三防性能的背景下被摒弃),炮塔两侧外部带有装甲储物箱,后部有1个储物架。
车长指挥塔可以由车长手动进行360°旋转,指挥塔上有1个双开式舱盖、1个带弹道分划的潜望式瞄准镜和7个潜望观察镜,车长位置处可以安装1个红外探照灯。装填手舱口有1个前后对开的双扇舱盖和1个潜望式观察镜。
第六位 IV型坦克
德国P.Z IV型坦克型坦克
希特勒于1934年下令开始研制装备75毫米火炮的Ⅳ型坦克,Ⅳ型坦克的研制目的主要是作为对轻型坦克的火力支援。1937年10月第一辆A型坦克出厂,战前Ⅳ号坦克的A、B、C型仅有小批量生产,大多用于测试和训练,但波兰战役中的部分参战坦克受到部队的高度赞誉。1939年10月D型投产,成为最初的生产型。1940年E型投产,1941年F型(F1)投产,Ⅳ号坦克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为短身管的75毫米火炮。至苏德战争开始时,Ⅳ号坦克装备数量不过数百。
战争开始后,面对苏联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国性能最好的Ⅲ、Ⅳ号坦克也大为逊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攻击。但德国坦克战术运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协同,所以能够避实击虚,在战争初期取得很大战果,此外苏联各级军事指挥的无能也促成了这一结果。但Ⅳ号等坦克的性能劣势是无法回避的,随着苏联红军战术指挥能力的逐步回复,结果就是德国在莫斯科战役的惨败。
而后,德国人除开始研制新型的“虎”式和“豹”式坦克外,也开始对Ⅲ、Ⅳ号坦克大加改进。首先Ⅳ号坦克F1型改装长身管75毫米火炮,成为F2型,然后42年G型投产,两种型号坦克的增强了装甲,火力也大为加强,勉强可对抗T-34/76。此外Ⅳ-F2型也运至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该坦克火力强、结构好,是当时非洲战场德意军队最倚重的装备。
1943年H型和J型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护,产量均超过3000辆,在数量上逐步取代Ⅲ号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西西里岛、诺曼底、阿登等战役中,Ⅳ号坦克一直是冲锋陷阵的主力之一。由于德国生产能力不足,因此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Ⅳ号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产,以弥补德军“虎”式、“豹”式数量的不足。
Pz 4型坦克是二战德国产量最高的坦克,总共生产了超过8000辆。
第七位 挑战者主站坦克
挑战者2主战坦克
英国在1991年订购了127架挑战者2坦克,并在1994年再订购另外259架。阿曼则在1993年订购了18架挑战者2坦克,及后在1997年购买20架同类型坦克,预计挑战者2坦克会服役至2035年。
挑战者2坦克配备了120毫米L30A1线膛炮,这种炮曾装配于酋长坦克及挑战者1坦克。 此外,它更装备了一支7.62毫米L94A1 EX-34同轴机枪及一支7.62毫米L37A2车顶机枪。车身更安装了雷射测距仪,以及360度视野的潜望镜。
挑战者2采用了帕金斯CV-12柴油发动机,戴维布朗的TN54变速器。此外,它所使用的履带为威廉库克可调节防护液压双销履带。
第八位 T54/55坦克
T-54坦克
T-54/T-55坦克战斗全重36吨,乘员4人,车体为焊接结构,驾驶舱在车体前部左边,战斗舱在车体中部,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在车体尾部。炮塔为铸造结构,顶装甲是用2块D形钢板对焊在一起再焊制炮塔顶部的,炮塔位于车体中部。
T-5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口径为100毫米的线膛炮,该炮身长5.6米,最大射程为16公里,平均射速为4发/分。早期T-54坦克未装火炮稳定器,T-54A型坦克则装有高低向火炮稳定器。该炮可发射榴弹、尾翼稳定破甲弹和曳光高速脱壳穿甲弹等,弹药基数34发。辅助武器为2挺7.62机枪和12.7毫米高射机枪,弹药基数分别为3000发和500发。而T-55坦克取消了12.7毫米高射机枪,携带43发炮弹和3500发7.62毫米机枪弹。
T-55坦克
T-54/T-55坦克的火控系统比较简单。车长操纵指挥塔,用潜望镜搜寻目标,当捕获到目标时,调动炮塔为炮长指示目标,然后由炮长进行精确瞄准射击。T-54/T-55坦克的夜视设备包括红外探照灯和红外观察潜望镜。
T-54/T-55坦克的铸造炮塔有比较理想的防弹外形;车体低矮、装甲板有良好的倾角,是该坦克提高生存力的主要措施。早期车型未安装三防装置,但在后期车型上进行了加装。该坦克装有热烟幕施放装置。T-54坦克动力装置为1台水冷柴油机,功率为382千瓦,T-55坦克的功率则增加到426千瓦。
第九位 梅卡瓦主站坦克
以色列"梅卡瓦"4主战坦克
"梅卡瓦"坦克是闻着战火硝烟味儿设计和改进的。防护第一的原则在"梅卡瓦"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最突出最有力的体现。从"梅卡瓦"1披挂爆炸式附加装甲到“"梅卡瓦"3采用模块式复合装甲,"梅卡瓦"的装甲防护技术一直令国际防务专家称道。
"梅卡瓦"4模块式复合装甲组件采用了新的材料和新的结构形式,装甲防护力又有了新的提高。动力-传动系统前置是“梅卡瓦”坦克结构的一大特点。这使其运动速度非常快,跑起来可越过宽达3.56米的壕沟,还能爬37度的陡坡。
"梅卡瓦"4主战坦克上装配有一门以色列自制的120毫米滑膛炮,这种炮具备有发射多种炮弹和火箭的能力。形体上也比前三种型号都要大一些,而且在"梅卡瓦"4的炮塔上只有一个指挥官使用的舱口,而其它的乘员则用后舱门。
"梅卡瓦"4同"梅卡瓦"3一样具备有攻击直升机的能力。"梅卡瓦"4主战坦克的动力装置为狄塞尔内燃发动机,功率由"梅卡瓦"3的1300马力增高到1500马力;它的电子设备和传输装置也都进行了改进,在新型坦克的后面装有摄象机,协助驾驶员向后驾驶;它的激光测距仪也进行了改进,具备有红外夜视能力,能够探测并锁定目标,使坦克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能够消灭移动目标。
第十位 M4坦克
美国M4"谢尔曼"中型坦克
美国的M4中型坦克是二战中后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总生产量达到了49234辆,在二战后期的坦克战中,M4坦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在世界战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0年8月19日,美国开始了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根据M3"格兰特"的不足,军方要求将75毫米火炮装在旋转炮塔上,研制代号是T6中型坦克,1941年9月,T6坦克定型并被命名为M4"谢尔曼"中型坦克。M4是在M3坦克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因而M4和M3,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底盘总体布置和行动部分都很相似。最大的区别在炮塔上,M4坦克的炮塔为整体铸造炮塔,圆弧过渡,尺寸上比M3的炮塔要大得多。
M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M3式75毫米火炮,可以发射穿甲弹,榴弹和烟幕弹。在M4系列的各种改进型车上,共装有4种不同型号的发动机,变速箱为机械式,行动部分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每侧6个负重轮分为3组,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
M4坦克的型号十分繁杂,仅美国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进型车,变型车,和实验型车就有50多种。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这6种型号的改进型车,主炮有75毫米,76毫米,105毫米等。
M4的火力虽略显不足,但它的坚固,可靠和耐久性却享誉军界。在整个大战期间,M4成为美军坦克力量的骨干。由于美军不像德军和苏军那样装备了重型坦克,M4有时也得权充重型坦克使用,尽管它并不能完全胜任这个角色。
从42年开始,M4一批接一批地投入使用,以求尽快替换身有残疾的M3。它第一个大显威风的地方是北非战场。当英军撤至阿拉曼,已置身退无可退的境地时,大约四百辆谢尔曼被火速补充至英第八军。在"十字军"和"瓦伦丁"型坦克的配合下,经过五小时的炮火准备,"谢尔曼"率先向油料、备件严重不足,已成强弩之末的德军发动冲击。经过十二天激战,英军大败德军非洲军团。是役,曾在沙漠中令对手望风披靡的德军PzKwIII、Ⅳ型坦克被击毁二百余辆。"沙漠之狐"隆美尔从此一厥不振。此后,不论在欧洲战场还是在太平洋战场,随处可见"谢尔曼"的身影。D-DAY最先登陆诺曼底的坦克就是数百辆"谢尔曼",成为盟军迈向胜利的先锋。
"谢尔曼"的长处在于可靠性高,易于维护和用途广泛。有的在炮塔上加装60管4.5英寸火箭发射器;有的加装喷火器成为喷火坦克。还有的将其主炮改为105毫米榴弹炮,加强软杀伤能力。大战后期则以生产装备76毫米长身管高初速主炮的M4A3为主。而其主要缺点是火力、装甲防御力与德、苏著名中型坦克相比,有相当的差距。它的汽油发动机周围装甲防护尤其不足,和德军对手对垒时极易中弹起火。因此美军给它起了个外号——"Ronson",一种名牌打火机——来形容M4"一打就着"。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严禁浏览者根据内容形成判断与决定,浏览者所做的任何判断与决定与本文无关,本文也无任何商业盈利目的。
595021718
威海链 » 十大坦克,探秘坦克的历史和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